【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雨湖区境,1950年7月前,历属湘潭县。共和国《湘潭县志》载:新石器时代早期境内荆洲乡发现老虎坑遗址,花石镇超上村白竹湾发现龙山时期文化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先民由狩猎、采集活动,进入畜牧稻作,形成定居。
上古属三苗国地。商周之交,属扬越人方国之地。战国中晚期,首属楚洞庭郡,后属黔中郡。秦首属洞庭郡,次属黔中郡,再属长沙郡;又置湘南县。《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载:汉初改长沙县为临湘县,又分临湘县南境置湘南县。清光绪《湘潭县志》谓:以地临湘县之南而得名,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明崇祯《长沙府志》《大清一统志》均载:湘南县,秦置,属长沙郡。今雨湖区境历属之。
《湖南古今地名辞典·湘潭县》载: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省湘南县入湘西县。 今湘潭地域分属湘西、湘乡、新康等县。今湘潭县域湘河口(原涟口),以南属原湘南县,以北属临湘县。湘南县废后,县城存700余年而废止。今湘潭市多属湘西、湘乡、新康乡。湘潭文史专家周磊认为:湘南县城废后,兴起了石潭古镇,可从。后雨湖区境,多属湘西县。
梁天监(502年—519年)中,分阴山县地之北境置湘潭县,辖今衡东县及攸县西乡地,治今衡东县石湾附近,属衡阳郡。隋开皇九年(589),茶陵、阴山、攸水、建宁县地并入湘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从湘潭县域复置茶陵、阴山、攸水、建宁县地。唐天宝八年(749年),湘潭县大部划属衡山县,又从衡山县北部及攸水县西部小部分地域,划属湘潭县,县治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城塘),属潭州。其时湘潭县域,已今非昔比。今雨湖区属湘潭县。
区境内窑湾街道办事处,历为湘南、湘西、湘潭3县古镇之一。
其一,共和国《湘潭县志·文物》载:新石器时代,今湘潭县涟水流域河口乡双板桥,发现老树山遗址。这表明其时涟水流域下游有村落散居,人们在此劳动生息繁衍。商代今湘潭城潭镇古城村古云一带,有少量村落散居;东周时期今城潭镇古城村圫下及河口镇、易俗河镇发现不少村落遗址。延至东汉这一带已是村落遍布,人烟稠密之乡。
其二,窑湾因古时筑窑烧陶器而得名。西汉时因过往船只于此停泊而知名。东汉以湘江西岸有山似一把巨大茶壶,又得名壶山。西晋时称名石湾。壶山东部山岭建有石头寺,旁有石塔,故又名石塔寺。东晋永昌年(322)因名将陶侃领兵驻此,由此称名陶公山。相传陶公曾在壶嘴上建有二亭,“一以望岳,一以渔钓”。陶公衣冠冢在后山上。唐初太宗身边重臣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他为石头寺书写“大唐兴寺”石额一块。自此后石头寺改为唐兴寺。现寺宇皆毁,“大唐兴寺”匾额,今存于唐兴学校内,为书刻珍品。
其三,窑湾古迹较多。唐兴寺旁有唐兴桥,原名壶山桥,以古壶山为名。唐代改为今名,为湘潭市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唐初有邑人为纪念陶侃功绩,在江边一绝壁上镌刻“江山胜迹”1米见方大字。元代改窑湾为锦湾。明代改称唐兴湾。清康熙年间(1662一1722)后更名窑湾。民国22年(1933)属湘潭县第一区公所,改称壶山。
其四,窑湾地名历史文化深厚。共和国《湘潭市雨湖区志·行政区划》载:“汉时开始有人依江建屋,逐渐形成街市。”据地方史料载:窑湾古街始建于晋代,距今约1700多年。另有唐兴街、文运街、正福街、砂子岭、杨梅洲古地名。据传宋代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就出自与窑湾古镇相连的杨梅洲。还有陶侃衣冠冢、唐兴寺、望衡亭等古地名。犁头洲湿地公园地名,更是名声在外。
宋代以来窑湾一带,历为湘潭县治驻地辖域。民国21年(1932),置雨湖、文华两镇,属湘潭县第一区。雨湖作为乡镇级政区地名,始见地方志、地名志。民国36年(1947),雨湖、文华、壶山3镇合为昭潭镇。
1949年8月11日,湘潭县和平解放,置城关镇。1950年1月以城关镇中心地置湘潭市(县级市)。1958年5月成立南、北区两区人民委员会。之后,时并时撤。1960年4月成立河西城市人民公社,下辖湘江、雨湖等4个分社。1965年5月湘江、雨湖两个区合为河西区,属湘潭专区(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1980年7月,析河西区为湘江、雨湖两个区为湘潭市县级区。
雨湖,何以得名?
雨,从云中降落地面的水珠。字出甲骨文,字形如上天云中雨粒坠落之状。《诗经·小雅·甫田》《淮南子·本经训》《说文·雨部》,皆释为此义。湖,陆地上的大水域。字出金文散盘,字形像波浪翻动的大水域。《书·禹贡》《周礼·夏官·职方》《广雅·释地》,皆释为此义。
雨湖得名历有二说:一说雨湖地势低洼,积雨成湖,故名。清光绪《湘潭县志》:“湘浦通沟,辟为后湖,变谓之雨湖。上为烟柳堤,外多园寺。”这里原是一条连通湘水(湘江)的河沟,后经人工开辟为湖。何时开辟为雨湖,可能是南宋湘潭县治迁于此地后不久。宋代重文轻武,实施“以文治国方略”,尤以南宋为甚。据考今雨湖公园夕照亭始建于宋代,改建于清顺治年间,是原江西会馆后花园之水阁凉亭,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是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佳作。雨湖得名于南宋初最有可能。新中国成立前,湖面有上、中、下三湖,水面约360亩。多年淤淀,湖水发臭,有人戏称为湘潭“龙须沟”。
不过,境内“垂柳碧孤塔,夕阳红半桥”的名句传诵至今。名句中“孤塔”很可能是湘潭宝塔岭高峰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文革”被毁,1994年重修,位于湘潭开发区红旗商贸城附近,面对湘江,在湘潭湘江一大桥和三大桥中间。1954年治理雨湖后辟为公园,沿堤广植柳树,后市民习称为柳湖。现雨湖中筑有七星、八仙两座风格各异桥梁。湖内亭台楼阁,垂柳烟色,碧草鲜花,秀丽多姿。主要景点有发源殿、岸花亭、双壁坊、夕照亭等。
二说与徐妃有关。据1982年《潭城史迹》记载:相传约六百年前,明吉王三世偕徐妃春游于此,途中遇雨,见雨滴荷溅,千万珠跳,感景而命名。有关史料记:明英宗天顺元年,封第七子朱见浚为吉王。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吉王就藩长沙,将潭王府旧址,改建为吉王府。朱见浚的孙子朱厚继王位,后谥为“定”为吉定王。王府里有一位书堂官徐敦临,娶湘潭千户赵某之女为妻,生下一女,容貌姣好,长成后被吉定王纳为妃子。徐氏于湘潭烟竹冲早山燕窝里建宅。据史书记载,徐妃故居在今湘潭居仁巷(今朝阳街)和由义巷交叉处。自古以来就是湘潭最繁华的地段。这里可视作吉王在湘潭的离宫。2008年8月,在雨湖区窑湾街道正福街社区一处建筑工地上,发现近30平方米的锥形地窖。据文物部门考证,这里原是明吉王三世与徐妃府的辕门,发现的地窖可能是古代储藏室。
我们认为《潭城史迹》仅将雨湖得名作为传说视之,并没有久传的史料与出土文物印证;而文物考古证实徐妃府的辕门,就在这一带,也无法确证雨湖得名与徐妃有关。此说实为地名传说而已。
1992年6月,撤销湘潭市城市五区(湘江、雨湖、岳塘、板塘、郊区),以湘江为界设置岳塘区、雨湖区。湘江以西的原雨湖区、湘江区原窑湾、羊牯塘、广场、楠竹山、中山设置的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郊区原所辖4乡1场,合为雨湖区,至今未变。
区境内地势平坦,地形呈三角形。主要街道有雨湖路、人民路、建设路,系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心区域。交通便捷,湘黔铁路于此设站,320、107国道经此,水路有客、货站经此。矿产资源有锰。工业有锰制品、机械、化工、电器、塑料、纺织、建材等。建设北路有中南地区闻名的布市场。纪念地有秋瑾故居。义源当刘道一烈士祠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名胜古迹有关圣殿、文庙、唐兴桥、陶侃墓等。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罗咸辉 廖义刚
执行/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雨湖区委宣传部
往期回顾: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