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②| 茶陵地名由来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4-30 07:53:10
首页头条收录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是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茶陵境域,上古属三苗国地。夏属《尚书·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中期前属荆楚,为扬越、楚人族居之地。战国中末之交属楚苍梧郡。唐代有“苍梧之野、茶乡之墟”之载(茶陵严溪《中和堂初修族谱序》)秦代置荼陵县,有“荼陵守令”。

“荼陵”之名,最早应是一个聚落地名,然后才逐渐演变为地域地名,最后才形成区划地名。据考春秋时期,今茶陵县境内有一大的聚落,因它附近有一高大山脉,大土山上遍生苦荼,故得名“荼陵”,后演变为地域地名。

茶陵县委大院

苦荼为何物?荼,《说文》:“荼,苦荼也。”《尔雅·释木》:“槚,苦荼。”晋代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郝懿行义疏:“今茶字古作荼……”由此得之,槚、苦荼、荼、茗、荈等,都是茶的不同名称。

陵,字岀金文。源出《诗经·小雅》《诗经·大雅》等篇。《说文》:“陵,大阜也。”原指大土山,后又多引伸为山、陵、丘、冈等。今泛指土石山。《广雅·释邱》亦释指坟墓。有时也引申为封建帝王的坟墓为“陵”。

荼陵,由地域聚落地名成为县级区划地名,始于何时?因史料遗缺,难以确定,但也有迹可寻。

其一,典籍有载。《汉书·地理志》载有“长沙国,秦郡……”有十三县,其中有“荼陵”。《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长沙郡,秦置。”有十三城,其中也有“荼陵”。以上《汉书》《后汉书》明确记载:秦代已置长沙郡。郡辖县,其时应已设荼陵县。共和国《茶陵县志·沿革》:“茶陵,古称茶乡。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11),属长沙郡。”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封长沙定王子刘欣为荼陵侯。两宋之交的王观国《学林新编》:西汉“古之封爵,多取县名”。清嘉庆《茶陵·州志·沿革表》“秦置守令,汉袭余风。”民国《湖南地理志要·茶陵县》亦载:“秦时置守令,汉属湘东郡。”这足证今茶陵县在秦时已称荼陵县。

毛泽东主席在茶陵住室

其二,20世纪50年代,长沙魏家堆第十九号汉墓出土一方石章,为“荼陵”石印,呈长方形,规格为2.5cm×1.8cm×1.9cm,鼻钮,为滑石材质雕刻,印面装饰感较强。据专家推测,该墓主应是荼陵地方官。这是我国第一方与荼(茶叶)有关的古印。1986年,株洲市文物部门在茶陵县秩堂镇晓塘村,发现了晓塘古城遗址。据文物专家初步认定,系战国中晚期军事城池遗址。2014年10月,考古队发掘了护城河、城墙、水井;在城外西南面两里处的丘陵上发掘了两座战国古墓。先发掘的是东面黄泥坳贵族级别的大型楚墓,后发掘的是西面荒塘坳将领级别的大型越墓,均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战国时期的楚国军事城堡,有可能是“荼陵”的县治。在当时是以军事管辖为主行政管辖为辅的城池。杨宽《战国史·郡县制度的建立》中认为:“大凡有城市的都邑已建立为县,所以史书上‘县’和‘城’往往互称。”这完全符合茶陵晓塘古城遗址的状况。

由此推定,国史、地方志与地下考古文物,印证了秦时已设置荼陵县。战国中晚期军事城池遗址,极可能为楚置苍梧郡时,设置的荼陵县治。当然,这有待于先秦古文献与出土文物去进一步证实。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荼陵,又名声乡。声乡之名,源于《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莽曰声乡。”显然,王莽改制时,将荼陵县改为“声乡”县了。公元23年,绿林、赤眉起义,王莽被杀。之后,东汉又复西汉郡县制。东汉建武六年(30),声乡县又恢复荼陵县名。

“声”,《说文》:“声,音也。”后引伸十几种意思,但大体皆与声音相关。“乡”,《周礼·地官·大司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是指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其本义一直作为一级行政单位使用。汉代县以下皆设乡。“声”与“乡”组合为方言“区域”之意,应为“声乡”之通解。

茶陵之“茶”,即茶树,民间俗称茶叶。茶,古名较多,见诸于史籍者,有檟、荼、桡、梗、蔎、茶、茗、荈,又有苦荼、葭萌、椒酱、荈诧等称名。茶学界普通认为,茶发乎于神农氏。

大约至周代,“茶”已逐步由药用转为饮料了。至战国中期,巴蜀一带有“茗饮”之事。顾炎武《日知录》云“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茶饮)这是符合实情的。

茶祖文化园

事实上,秦取巴蜀之前,“茗饮”之事,已在巴蜀之间流行。《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后汉时广汉郡有葭萌县(今四川广元市西南),以葭萌(茶)为姓为地名。蜀国以“葭萌”(茶)封郡号,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茶氏”为名的郡;而荼陵、茶陵历产茶,因荼(茶)山得名,故雅称茶乡。至此,茶乡便成了茶陵的代名词。这是中国迄今为止“以茶名县”的唯一之县。

唐陆羽《茶经》及《辞源》云‘茶’字,源于唐代。这值得商榷。‘茶’字,最早见于《华阳国志·巴志》《三国志·吴主传》也有载。《三国志·吴·韦曜传》载:吴史官韦曜不善饮酒,吴主孙皓餐宴,无不竞日,“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至于宠衰,更见偪强,辄以为罪。”由此得知,‘茶’字,至少应源于东汉末三国初,并非唐以后才将“荼”减一画,改作‘茶’。

荼陵县,何时改称茶陵?《三国志·卷六十》:“建安二十年(215)(孙权)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注:阴山县城,在今攸县鸭塘铺乡阴山港村)。合众拒岱(吕岱),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权(孙权)留岱镇长沙。”由此得知,荼陵县改称为茶陵县,应在公元215年之前,即在东汉末年三国争雄之际。这是国史中最早出现茶陵县名的唯一记载。具体何年当考。

茶陵,何以得名?《元和郡县志》谓茶陵“因南临茶山,县以为名”。很可能是引于唐《茶陵·图经》。明嘉靖《茶陵州志》、清嘉庆《茶陵州志》皆有类似记载。清同治《茶陵州志》:“以地居茶山之阴,故曰茶陵。”据当地学人考证:“茶山”在今茶陵县秩堂乡东首、东坑、小田、大和诸村境内。可从。这充分说明,茶陵是因茶山而得名。

东汉末之后,国史、地志等史籍都载“茶陵”地名;“荼陵”县名不见于史籍。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乃至宋、元、明、清以后,莫不如此。

先秦置荼陵县后,首属苍梧郡,后属长沙郡。《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载:西汉置茶陵(荼陵)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属湘东郡。两晋南北朝沿袭之。隋开皇九年(589)省入湘潭县。《新唐书·地理五》“衡州衡阳郡”载:茶陵县武德四年(621)属南云州(注:治今攸县网岭罗家坪)。贞观九年(635),并入攸县,属衡州。圣历元年(698)“析攸因故县复置”茶陵县,县治今县城,属衡州衡阳郡。五代属楚潭州长沙府。北宋属衡州。南宋绍兴九年(1139)升为茶陵军。元初废军复县,至元十九年(1282)升为茶陵州,属湖广行省。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吴王朱元璋降州为县。明成化十八年(1482),复为州,属长沙府。清朝沿袭之。共和国《茶陵县志·建置》载:民国2年(1913)9月复为县。之后,至共和国1983年7月,县域稳定,区划频调,归属随政区调整而随改,终属株洲市。                                          (本文图片由茶陵县委宣传部提供)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罗咸辉 廖义刚

执行/张咪 刘韵霞  颜青 文学容 周凯清 曹利 胡莘笛

往期回顾: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① | 炎陵地名由来

责编:张咪

一审:张咪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