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⑮|岳麓地名由来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05 07:45:36
首页头条收录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岳麓区域,历属长沙县,其历史人文、建置沿革演变,与天心区类似共和国《长沙县志》载:北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湘潭县地置善化县,与长沙县同城而治。后两县归属数变。至民国元年(1912),善化、长沙两县并入长沙府,次年又废府复置长沙县。民国前期(1914-1922),长沙县属湘江道。民国22年(1933)废道置长沙市,省直辖,并置城西区(岳麓区)

航拍麓山景区一角。

西区,何以为名?

西,太阳落下方向。字出甲骨文,字形如鸟巢。《甲骨文字典》:“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诗·大雅·桑柔》:“自西东,靡所定处。”《史记·历书》:“日归于西。”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今诸文正象鸟巢状。”由此观之,“西”在古文中有鸟归巢之意,会意为西,方位词。

区,地域。《书·康诰》:“用肇造成我区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玉篇·工部》:“区,域也。”古今文本义指地域(地方)。西区,指西向区域。共和国成立后,省辖城市,一般设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以方位名之曰东区、南区、西区、北区。1951年长沙市设西区(县级),以地处长沙市治西而得名。湖南古今地名辞典·长沙市西区》:“长沙市西区,长沙市辖区,在长沙城区西部,跨湘江两岸。”

梅溪湖国际新城。

岳麓区,何以得名?

岳,高大的山。《诗·大雅·崧高》:“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史记·周本纪》:“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汉书·郊祀志》:“大川山有岳山。”麓,古文中多指生长在山脚的林木。字出甲骨文,字形从林从麓,会意山脚下多林木。《周礼·地官·叙》:“林衡每大林麓。”郑玄注:“竹木生平地曰林,山足曰麓。”《诗·大雅·旱麓》:“瞻彼麓,榛楛济济。”毛传:“麓,山足也。”山,多指土石突隆的地方。《书·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左传·成公五年》:“山有朽壤而崩。”《说文·山部》:“山,有石而高。”王筠句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皆释为此义。

岳麓山旧志称:当衡山南岳之足,故以麓名。古名灵麓峰,亦名麓山。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传南岳有72峰,岳麓山为其一。据地质专家考证:岳麓山诞生于古生代,距今约3亿年。主峰云麓峰海拔300.8米,四周山峰丛聚,呈带状延绵数十里。唐代刘禹锡《唐侍御寄游道林岳麓二寺诗,并沈中丞姚员外》诗中湘西古刹双蹲蹲,群峰朝拱如骏奔”等诗句,其天然雄浑之势及人文风光

后湖国际艺术园。

麓山寺,地处岳麓山碧虚峰下、半山亭后高台上;其得名于禅宗传扬有密切关系。

共和国《湖南古今地名辞典·长沙市·麓山寺》载:西晋秦始四年(268),会稽沙门竺法崇禅宗,便结庐传经于麓山兰涧阴古鹿苑;故名麓山寺,亦名慧光寺、鹿苑、万寿寺。南朝梁天监(503-519)和绍泰年(555),寺院先后扩建。隋开皇九年(589),天台智者大禅师在寺内讲法。自此后,高僧云集。唐开元十八年(730),书法家李邕撰写《麓山寺碑》,历叙建寺经过及历届禅师弘扬佛法事迹。后几度易名,均无考。唐代成塔院形制。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于旧址复建寺,为湖湘最古佛寺之一。山门有联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中国名胜词典》载:麓山寺,海拔295.7米,面积8300亩。寺院内有古罗汉松两株,传为建寺时所植,曰六朝古“松关”,有“玉泉”曰“白鹤泉”名胜。

境内历有北津城遗址岳麓书院、爱晚亭禹王碑等名胜古迹,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清光绪《湖南通志·善化县》、共和国《湖南省档案馆》《望城县志·古遗址》《湖南古今地名辞典》等典籍、方志、专志记载不绝。现综述如下:

北津城遗址位于岳麓区三汊矶,西依山谷,北临湘江。城址呈三角形,面积50万平方米。共和国《望城县志·古遗址》载:土城墙今存2100米,城墙南高北低,呈梯形。南段城墙底宽约14米,上宽约7-8米,高约10米;北段城墙底宽约8米,上宽约4米,高5-6米。城墙南北各有一口,俗谓之“北门口”“南门口”。城墙外绕一串水塘,疑为古城护城河遗存。《水经注·湘水》谓:“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清同治《长沙县志》“有土城在长沙西北的三汊矶上……壁立如城,疑即古北津城。”夯土中发现战国铜器,古遗址南200米,有汉墓群及汉代建筑。考古材料证明:此处为西汉古城遗址。198310月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位于境内麓山路西侧、岳麓山东麓,湖南大学校园内,占地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05平方米,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办地方学府;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门额。宋室南渡后,书院罹遭兵燹;乾道元年(1165),安抚使刘珙于旧址复建,延张栻(1133-1180)主讲于此。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闽赴湘,与张栻论道于此。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至潭州,于此扩建斋舍,广招学子4000余,故有“潇湘洙泗”之誉。现建筑为清代所建,1983年重修。大门内为一广庭,铺以阶石,广植花木。北庭有讲堂,为书院主体建筑。朱熹曾书“忠孝廉节”四大字于讲堂两壁,道光七年(1827)摹刻,上有清乾隆帝所书“道南正脉”匾;左廊“整齐严肃”四字,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御史衡山欧阳正焕所书,道光七年立。今皆保存完好。其它建筑有水庭、半学斋、湘水校经堂、赫曦台、自卑亭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晚亭。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云麓、碧虚二峰间清枫峡。亭为清乾隆五十年(1792)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倡建。原名“红叶亭”。清代湖广总督毕沅取唐代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更名“爱晚亭”。清同治时重修,宣统时镌刻罗典所撰亭联于石柱上;又刻张南轩、钱南园诗于亭内方石上。峡景、诗联俱佳。原亭已毁。1952年重建,毛泽东题“爱晚亭”亭额。后两次重修,为重檐攒尖八柱方亭,碧瓦石栏,并设石几、石凳。亭内摹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手迹,纪念毛泽东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王碑。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响鼓峰北禹碑峰顶。碑镌刻山崖间。碑,东向,高1.7米,宽1.4米,碑文九行,每行九字,计77字。字体苍古不识。末行空处有“右,帝禹刻”,南宋何致所刊。禹王碑初见唐代韩愈、刘禹锡诗文,并谓碑文在南岳岣嵝峰。宋嘉定五年(1212),何致游南岳由樵者引而得见,遂拓摹镌刻在岳麓山山巅,后迷失处所。至明嘉靖九年(1530)长沙太守潘镒搜得此碑,剔土拓摹又盛传于世。明代杨慎释文广为传世。自此后今南京、扬州、西安、武昌、成都和云南法华山等地俱以此碑为摹本翻刻。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长沙太守张西铭建亭护之为禹碑亭。后圮,民国24年(1935)重建石亭遮护。今南岳岣嵝峰亦据此复刻碑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省行政区划大典·岳麓》载:19519月撤区公所设西区人民政府。”1956年水上区并入西区。19603月,从长沙县划出岳麓公社置岳麓区19753月,岳麓区并入西区。19969撤西区设岳麓区,以岳麓山为名,区治金星北路一段517后称名不变,区域略,归属长沙市,始成现域。

华谊兄弟(长沙)电影小镇。

境内丘岗纵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气候湿润多雨。河溪交错,湘江流经东缘。矿产资源较多。交通便捷。富有农产。湘江新区形成工程机械、智能汽车、先进储能产业集群;也为科技创新高地。湘江实验室、岳麓实验室等全省“四大实验室”驻境。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25所高校驻此。有33名院士,40多万学生聚集此地教学、科研、求学。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湘江科学城驻境。名胜古迹除岳麓书院、麓山寺、爱晚亭外,岳麓山风景区更是知名国内外。纪念地有新民学会成立旧址、橘子洲头、黄兴墓、蔡锷墓等。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罗咸辉 廖义刚

执行/张咪 刘韵霞 杨子情

往期回顾: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① | 炎陵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②|茶陵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③|攸县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④|醴陵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⑤|株洲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⑥|天元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⑦|荷塘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⑧|芦淞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⑨|石峰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⑩|渌口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⑪|长沙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⑫|星沙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⑬|芙蓉地名由来

博览·彭雪开谈地名⑭|天心地名由来

责编:杨子情

一审:杨子情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