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长沙芙蓉区域,历属长沙县。共和国《长沙县志》载:北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湘潭两县地置善化县,与长沙县同城而治。后两县归属数变。至民国元年(1912),善化、长沙两县并入长沙府,次年又废府置长沙县。民国前期(1914-1922),长沙县属湘江道。民国22年(1933),废道置长沙市,省直辖。民国28年(1939),长沙市并入长沙县。民国31年(1942),复置长沙市,辖长沙等县,并置区、乡、镇。1949年10月成立城东区公所。1951年9月置东区(县级)。后东区名称数改,皆为区制(县制)。
东区,何以为名?
东,古文中多指太阳初出方向。在甲骨文中,字形像实物囊中括其两端之状,后世借为“东方”之东。《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师遂东。”《战国策·东周策》:“大王勿扰,臣请东借救于齐。”皆释为此义。
区,古文中多指地域。《书·康诰》:“用肇造成伐区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玉篇·汇部》:“区,域也。”东区,指东向地域。共和国成立后,省辖市一般置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以方向命名为东、南、西、北、郊区。1951年长沙市置东区(县级),因地处市治东向地域,故名。共和国《湖南古今地名辞典·长沙市》:“长沙市东区。长沙市辖区。在长沙城区东部。”共和国《湖南省行政区划大典》载:1996年7月,撤东区置芙蓉区,以“芙蓉国”诗句为名,治人民东路189号。
芙蓉区,县级政区。何以名之?
芙,古文中多指荷、芙蓉(芙蕖)《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三国魏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蕖出渌波。”《尔雅·释草》:“荷,芙蕖。”郭璞注:“别名芙蓉,江东呼荷。”唐、宋间,芙蓉一词多入诗文。唐代李白《湖边采莲妇》:“大嫂采芙蓉,溪湖千万里。”古今文中本义指芙蓉(荷)。
唐、宋时期,湖南有湘、资、沅、澧,江河众多,水网密布,各流域多产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晚唐诗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诗云:“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自此后今湖南境域,有“芙蓉国”之美称。毛泽东咏湖南风物《七律·答友人》亦有“芙蓉国里尽朝晖”之句。至此后“芙蓉国”之誉,影响巨深。
境内在今芙蓉区五一路一带,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这足证2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一带活动。春秋中期以前,《长沙地名源流考》认为:境内属长沙扬越族方国之地。春秋中期以后,为楚人势力范围。战国中期,《包山楚简》载楚己置“长沙”(沙为楚文繁写)县。其时,楚苍梧郡(由楚洞庭郡改置,学术界有争疑)郡治、县治,很可能就在今芙蓉区芙蓉路以西、劳动广场以北一带。张春龙先生考《里耶秦简》“邮路”,秦己置长沙县。西汉初为长沙国,改长沙县为临湘县。后政区调整,芙蓉区域历属长沙县。共和国《湖南省行政区划大典·第一卷》载:民国23年(1934)置为长沙市第一区。民国31年(1942)析长沙县置城东区。1952年改称东区。1996年改设芙蓉区,区治韭菜园。
境内有定王台、马王堆汉墓、马王街等名胜,蕴含深重的地名历史文化。
定王台,亦称定王冈。位于长沙市芙蓉区浏正街南侧菜根香与水月林之间。面积约25000平方米。传为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筑台望母,以孝称名,故名。建有定王庙。《史记·五宗世家》载: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第10子刘发,因其母唐姬出身低微,故刘发封为“卑湿贫国”的长沙国定王。《浏阳地名源流考》考定:因刘发为皇室秘制武器,为平定“七国之乱”有殊功,“得添三郡”(武陵、零陵、桂阳)。相传刘发挂念母亲,便常年派人送米入长安,并从长安运土回长沙,以长安土筑定王台,以便登台遥望。又有《太平环宇记》《明一统志》《湖南考古略》认定:程姬、唐姬,死后葬长沙;以上不可考。宋代朱熹有诗咏《定王台》:“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千年余故国,万事祇空台。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历代文人皆有诗文咏之颂之。由此推知,刘发于城东高冈筑台望母,当可信之。宋、元为长沙县学宫,长沙县治亦迁入附近。元至正时县治它迁,以其地建廉访司。日久台废。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屡建屡毁,遂至荒芜。清末于此设湖南省图书馆。抗战胜利后,定王台小学设此。1982年建长沙图书馆于此。今仅存台基,仍有小巷名定王台。
马王堆汉墓,俗称马鞍堆。据考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分布西汉墓三座。其中一号墓葬,是西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的夫人辛追之墓,二号墓葬为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墓,三号墓为利苍之子墓。一号墓出土一具完整的辛追女尸,保存完好,年龄50岁左右;出土众多文物,尤以丝织品图案精巧艳丽,闻名于世。二号墓、三号墓出土文物也十分丰富;其中有一件木牍上书“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由此推知,墓的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这些出土文物,为研究西汉初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俗民情,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现中外学术界已形成“马王堆汉墓学”。
马王街,位于长沙市芙蓉区西南东茅街东头。长约145米,宽约5米。旧有马王庙,祀五代楚王马殷,因名。据《十国春秋·楚一》《旧五代史·马殷传》《新五代史·楚世家》《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五》等史籍载:马殷(852-930),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人,早年以木匠为业,后从军,经练多年被部下推为主帅,逐渐统一今湖南全境,后被朝廷封为军事长官。开平元年(907),后梁太祖朱温封其为楚王,定都潭州(今长沙)。史载马殷在位期间,“上奉天子,下奉士民”,保境安民,奖励农桑,发展茶业,倡导纺织,重视盐、茶、丝绸、战马贸易,令百姓以丝帛代税,促进了湖南桑蚕业发展。公元930年,马殷去世,马希声继位。马殷死时“群民号洮念不欲生”。此后,马氏集团争权内斗,内乱不止。公元951年马楚政权为南唐所灭。后人建马王庙,渐次成街,故名马王街。
芙蓉区,是湖南省会长沙的中心城区。湖南省委、省政府机关二院、省军区等机关驻此。现代交通通达。楼宇叠起,商圈交错。古街纵横,大厦林列,经济繁华,无以他比。形成了全省知名的五一商圈、芙蓉广场商圈、袁家岭商圈等。教育科技文化发达。名胜古迹有马王堆汉墓、白果园化龙池历史街区等。纪念地有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旧址。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罗咸辉 廖义刚
执行/张咪 刘韵霞 杨子情
本期特别鸣谢芙蓉区委宣传部
往期回顾:
责编:杨子情
一审:杨子情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