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七丨那台“织机”
新湖南客户端
2023-03-14 09:55:52

文/山里人

有天,陪外地来的朋友去一个叫“惹巴拉”的土家山寨,参观了这里的“土家织锦馆”。美丽绝伦的“土家织锦”让外地朋友爱不释手,惊叹不已,竟一口气购买了几万元的“土家织锦”产品。据“土家织锦”传人、中国工艺大师刘代娥介绍,“土家织锦”本地人又叫“西兰卡普”,它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编织法,把经线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挑织而成。其构图繁杂,图案艳丽,风格独特,美轮美奂,为历朝历代的锦帛贡品。

从土家山寨出来,又陪外地朋友参观了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在博物馆的一个展柜中,朋友们又惊讶地看到了距今2200年、从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木梭子、木纺轮……织机上的一些零部件。随后听讲解员一番介绍后,外地朋友们更是感叹不已,难怪这里能出产如此美丽无比的“土家织锦”,原来湘西里耶一带的编织历史竟如此悠久!

其实,我国的编织历史更为悠久。据《易经·系辞》记载,在距今万年前旧时器时代,人类即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又据《淮南子》记载,古人就以“手经指挂”来完成“织纫之功”的。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编织苇席,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编织篾席,都距今约有7000年历史。《释名》说:“布列缕为经,以纬横成之也。”其意思是说,“平布就是由许多纵向的经线和横向的纬线相互交织而成。”最原始的织布方法,就是“手经指挂”。所谓的“手经指挂”是将一根根纱线依次绑结在两根木棍上,再把经两根木棍固定的纱线绷紧,用手或指像编席、织网那样进行有条不紊地编结。然而,由于用手指编结费工费时,纱线又极易打结,给操作带来困难,古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最早发明了一种具有开口,引经打纬的原始织机——“踞织机”,是为现代织机的始祖。“踞织机”又名“腰机”,与传统认知的织布机不同,它没有机架,前后两根横木,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来编织,以人的腰和双脚代替了支架,故形象的得此两个名称。“踞织机”的出现,是人类告别草衣木食的蒙昧时代进入服用织品的文明时代的标志。难怪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的李约瑟博士赞叹:“中国人赋予织造工具一个极佳的名称——机。从此,机成了机智、巧妙、机动敏捷的同义词。斜织机亦是华夏最美妙、最精巧的一项技艺,更是对世界编织技艺的杰出贡献!”1975年,浙江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纺砖、管状骨针、绕线棒、打纬木刀和骨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织布工具。在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曾出土一个贮贝器盖,在器盖上铸有一组古代妇女用原始织机织布的图像。妇女席地而坐,有的在捻线,有的在提经,有的在投纬引线,有的在用木刀打纬,形态十分逼真,为我们展现了原始织布的全过程。其织机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现代织机的几项主要运动,这也是原始“踞织机”的生动展现。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织机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斜织机”,是一种带有提综装置的织机,更是织布工具的重大革新之一。其生产效率比原始的“踞织机”可以提高十倍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机。但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有关专家学者根据史书记载推测,战国时候诸侯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而断言此应为“斜织机”出现,其生产效率倍增的结果。也有专家学者据《诗经·尔雅·大车》云:“小车大车杼、轴其空。”朱熹《诗经传》解释说:“杼,杼纬者也,轴边经者也。”杼即梭子,主纬线;轴,是主经线的轴。因此而断言,“斜织机”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斜织机”最早的图像可在“汉画像石”上看到,这种“汉画像石”一共发现了九块,其中两块都有“曾母投杼”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孔子的学生曾参幼年时,曾母正在织布,有人进屋告诉她儿子曾参杀人了,曾母起初不信,但后来经不住人们接二连三地告诉,于是说信了,并生气的投杼断机,教训儿子。“汉画像石”上的“斜织机”刻画得十分清楚,从中可窥其大致形状。后有专家学者根据“汉画像石”上的织机图像,结合少数民族保存下来的古老织机(也包括土家族的织锦斜织机),复制出了秦汉时代的“斜织机”。然而,仍一直苦于找不到“斜织机”的实物出土来印证。直到里耶古城遗址内出土了秦代“木梭子”“木纺轮”……织布机上的零部件后,才真正证实了在战国秦汉时代,“斜织机”就已经使用了。

“斜织机”的使用,还在出土的里耶秦简中得到印证,其中一枚简牍就这样写道:“木具機四/木織(zhi)杼二/木織榺(sheng)三。”这是里耶古城(秦迁陵县)的仓储记录,其中“木织机四台,木织梭子二个,木织轴三根”。就连当时偏远的里耶都有了较多的织机和零部件,可见“斜织机”在秦代已经极其普遍了。“斜织机”虽然构造也简单,且未发展到更进步的平机形式,但比较它同时代的“罗马时期”的“竖织机”来,无论是在构造上,还是在织造技巧与速度上,无疑要优越得多。就连当今的外国专家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了。

秦汉之后,经过晋、唐几代的改进和提高,“斜织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待到宋元时期,此织机已完全定型。而前面所讲的土家织锦的“斜织机”就是这个时候的基本形制流传下来的,一直为土家族人使用至今。如元代的《梓人遣制》、明代的《天工开物》等书,都对“斜织机”的构造进行了详细描绘,后世又几经改进,使其织造效率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如脚踏提综装置的发明,更是织机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在古代,与“斜织机”同时发展的还有“立织机”“罗织机”“提花机”等等,都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编织技术的重大贡献。还比如我国东汉时期发明的“花楼提花机”,就连后世的《天工开物》也为之赞叹:“工匠结本,心计最精,天孙机杼,人巧备矣。”其意思是说,“结花本是件需要精密思考的工作,实在可以和天上织女的织作技巧相媲美,织出精美绝伦的花样来”。“花楼提花机”和提花方法,更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编织技术上的又一重大发明,就是现代世界各纺织厂普遍采用的“龙头提花机”也是以此为蓝本而设计建造的,其原理和结构基本相同,只不过现代“龙头提花机”的设计建造更精密罢了。因此,我国的织机历史非常之悠久,其主要织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各呈特色。如“丝绸”在汉代和唐代发展最为鼎盛,精美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所以,在当时中国被赞誉为“丝国”。

因而,里耶古城遗址出的秦代“木梭子”和“木纺轮”,不仅给我们印证了“斜织机”的使用时代,更为我们编织了一段段织机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关链接】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一丨那口“古井”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二丨那位“少年”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三丨那把“漆刷”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四丨那颗“藠头”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五丨那块“铜镜”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六丨那双“麻履”

(一审:李孟河 二审:莫成 三审:彭业忠)

责编:李孟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