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三丨那把“漆刷”
新湖南客户端
2023-03-08 19:01:26
首页头条收录

文/山里人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无不与漆有交集。人们用的家具,有漆;人们开的小车,有漆;人们使用的一些工具,也有漆……只是现在所用的漆多是油漆,与古代的植物漆大不相同。而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有两种植物对人类有过极其深刻的影响,一是茶树,二是漆树。茶树和茶叶,大家是熟悉得再熟悉不过了,可漆树和漆器?恐怕就有不少人对它了解得不多了。

前不久,我去里耶秦简博物馆参观,竟在一展柜中看到了一把漆刷和一个残破的漆器。这把漆刷长20厘米,宽5厘米,与现今的漆刷没有多少区别,而那个残破的漆器,虽不完整但仍不失其精美。据讲解员介绍,此两件漆具都是从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年了。当时的里耶(秦迁陵县)盛产漆,官府设有漆园,并派专人进行管理,还有制漆作坊,生产漆器。

在《资治通鉴》有这么一段话语:“惜舜造漆器,谏者十馀人,此何足谏?”其意思是说,昔日舜帝制造了漆器,当时谏诤的有十多人,就一个精美的漆器,为什么要如此苦谏呢?因为,如此精美的一个漆器要耗费许多人力物力,太奢侈浪费了,所以出现了不少的人谏言反对。但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到,距今五千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就有了制造漆器的技艺,只是那个时代制造一件精美的漆器确实不容易!到了夏代,木胎漆器出现,漆器不仅用于祭祀,也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殷商时代还出现了“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更加追求漆器精美和艺术化了。这一时期,漆器一般是髹(xiu)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周礼·春官·中车》言:“駹车,草蔽,然,髹饰。”《汉书·卷九七下》曰:“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这其中的“髹饰”、“髹漆”的“髹”就是用漆涂在器物上。1973年在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并涂上红黑两色漆,非常美丽。

漆器发展最鼎盛的时候,应在战国秦汉时代,特别是战国时期,漆器业独领风骚,形成长达五个多世纪的空前繁荣。《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禹作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夏商时代漆器以木为胎,而在上刷漆而成,可到战国秦汉时代漆器就非常精美了。当时的漆器种类很多,其造型也与青铜器非常接近,有的甚至一模一样。其中,在湖北当阳出土的一个漆器豆,就与青铜豆的造型完全相似,仅仅颜色不同而已。战国之前,漆器的生产工序复杂,耗工耗时,精美的漆器极其昂贵,只有王侯贵族多为使用。到了战国时代,漆器制造技术相对成熟,种类也很多,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相关艺术品,而且还用于乐器、兵器、丧葬用具等。那时的王侯贵族不再热衷于流行了几千年的青铜器,而是将兴趣转向了光亮洁净、体轻耐腐、易洗隔热、五光十色的漆器之上。同时还有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了几千年的青铜器后,逐渐认识到长期与青铜器接触,会使人中毒而身感不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重金属中毒。因而漆器这种“环保”的器物,便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样,青铜器就多用于祭祀或陪葬了。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最精美的战国漆器,是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200多件文物,这些精美的漆器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极为深刻地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作为同一时期的出土文物,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漆刷和漆器残片,虽不及曾侯乙墓中的漆器精美,但它足以说明大秦迁陵县就有漆器制作生产,且这把漆刷与当今的漆刷无二样,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漆刷实物了。

那么,在古代漆的使用人们最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防腐。漆的产生也是在漆树划伤后流出的树汁,人们发现这种树汁有防腐作用,便将它涂在一些木制品上。漆是一种胶质壮液体,非常粘稠,所以就有了成语“如胶似漆”。因漆的本色为深棕色,多次涂刷之后它又会变成黑色,所以又有成语“漆黑一团”之说,就是说它不透明。之后,人们在漆中加入了朱砂,漆就变成了红色,古人就在“红、黑”两色中做文章,便成了战国秦汉时代的漆器色彩,这也是那个大动荡、大变革、大整合时代的生活色彩。于是,漆在战国秦汉时代又有了另一个目的,就是装饰。从防腐到装饰,当时的漆器就有了更多种类,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素质漆器,一个颜色;二是描绘漆器,有了画意;三是雕刻漆器;四是镶嵌漆器。也由此漆器就有了更为复杂的工艺技法,如多彩、针刻、铜扣、炝金、描金、镶嵌、堆漆等。其中炝金、描金工艺技法,对日本的漆器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里耶秦简中,关于漆的记录有十多枚简牍。其中一枚简牍这样写道:“用和桼(漆)六斗八升籥(仑),水桼九斗九升,凡十六斗七升六籥。”我们不难看出,这应是里耶(秦迁陵县)官府制漆作坊的用漆记录。当时漆又分为“和漆”与“水漆”两个品种,其中“使用和漆6斗8升6龠,使用水漆9斗9升,总计使用了16斗7升6龠”。可见,当时官府制漆作坊使用的漆数量很大,当然,生产出来的漆器也应该不少。另外还有两枚简牍分别这样记录:“卅七年迁陵库工用计,受其贰春乡髹,桼三升,升飲水十一升,幹(干)重八。”“女卅人与库佐午取桼。”从记录中我们可知,里耶(秦迁陵县)是秦朝产漆的重要地方,县府还在贰春乡设有漆园,有专人看管漆树。在秦代,割漆还是女性的劳动项目,她们一共30人,每天割的漆交给库佐入库。对于上交的漆,迁陵县库工还要用专门的方法检验其成色。漆树多生长在高山地带,就是现今的里耶镇八面山仍是漆的主产地,在上个世纪,八面山的小木漆因开割早、产漆多、漆质好而声名远播,深受用户青睐。曾有俚语:“八面山上漆,酉水河里鱼。漆黑走天下,鱼味贡皇帝。”

在战国时代,国家就设有漆园和专管漆园的官吏了。据记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封相之聘,宁在宋国做一个小小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曾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到了秦代,漆园的管理就更加苛严,据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当时的漆园管理还实行责任制,亦如盐铁实行专卖一样,对官吏进行考核,如若漆园管理不善,轻者要对相关联的官吏处以“赀一盾、赀一甲”,重者则要撤职甚至开除。由于秦朝对漆的管理非常严格,秦代的漆器质量较好,品种较多,造型严谨,纹饰精美,设色庄重,艺术成就颇高。当时的漆器仍以木胎为主,有挖、斫、播三种制作工艺,有彩绘、烙印和针刻等多种装饰技法,而纹饰多采用写实与夸张的手法,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景物纹和几何纹四大类。

在战国秦汉时代,我们所见最多的是漆器“耳杯”,古人又称之为“羽觞”,是专门用来饮酒的酒杯。这种“觞”在古代诗句中多有出现,比如诗仙李白就有“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诗圣杜甫就有“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等诗句。在古代还有一个“曲水流觞”的民俗,就是每年农历三月,人们在弯曲的河渠旁坐下,然后有人从上游放入酒杯流向坐在河渠两旁的人们,酒杯流在谁的面前,谁就取出酒杯喝下酒,可以祓除不吉利。里耶古城遗址出土的这个漆器就是这种“觞”,虽然已经残破,但它也是否曾在酉水河中漂流过呢?是否给秦代迁陵县人带来了吉利呢?我们不得而知,只有默默地静静地去想象了。

自汉代以后,由于瓷器的飞速发展,抑制了漆器的进步,从此漆器走了下坡路,数量急剧减少。战国秦汉时代是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我们今天能看到称之为“国宝”的漆器,便以这个时代的为最多,像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漆器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物。而后世的漆器因实用性减少,大都趋向于艺术化,到如今漆器更多为艺术品了。里耶出土的漆刷和漆器虽算不上艺术品,但它作为文物,仍然为我们搜刷了许多战国秦汉时代的真实历史,不由得令人倍感欣慰!

相关链接】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一丨那口“古井”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二丨那位“少年”

(一审:向莉君 二审:莫成 三审:李寒露)

责编:向莉君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