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六丨那双“麻履”
新湖南客户端
2023-03-13 17:31:06

文/山里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成语,是比喻凡事要从第一步做起,所有成功的事情都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人要走路,就必须穿鞋。而穿鞋是为了保护脚不被伤害,便于行走。鞋,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用品,虽然它在服饰穿着里只占了很小的部分,而且还处于不受人注目的“最下层”,但它的作用却非同小可!一直以来,我对于“鞋”的认识也仅此而已。

直到有一天,我去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参观,看到了陈列展匮中的一只秦代“麻履”,又听讲解员一番解读,对于“鞋”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是对这只极不起眼的秦代“麻履”另眼相看。

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陈展的这只秦代“麻履”,它与“里耶秦简”一同出土于“一号井”之中,距今已达2200年之久。这只“麻履”底前宽10.8厘米,后宽8厘米,厚度0.6厘米,长达28厘米。出土时“麻履”面已经残破,可底还保存完好,其面由棕丝为经线,以麻线交织而成,其底以四根棕绳为经线,织以单股棕绳来回搓制而就,质地紧密,坚固耐磨。因其为麻面棕底编制而成,因而得名“麻履”,是为秦代产物。虽然极不起眼,但也十分珍贵!我们不难看出,如此28厘米长的秦代“麻履”,却相当于现今46码的鞋子,这样大码的“鞋”,就是如今也要像姚明一样高大的人穿。就算古人一年四季徒步跋山涉水,脚板宽大,但这样大码的“鞋”也应是身材高大体格健硕的人所穿了。

其实,在古时候“履、屫、屦、屐、舄”等,都统统称“鞋”,而“履”和“屦”都为同一物,只是因穿着时代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称谓。汉代以前“鞋”称“屦”,多为由麻、葛、棕等制成的单底鞋,比较简陋,据春秋战国时的《诗经·魏风·葛屦》记载:“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汉代之后“鞋”叫“履”,是由麻、丝、帛等制的多层鞋,又上了一个档次,如《东汉·释名·释衣服》记录:“屫,草履也,出行著之,屫之轻便,因以为名也。以帛作之,如屫之。”在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什么场合穿“鞋”或“屐”,什么场合穿“靴”,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制度。如汉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履”、出门穿“屐”。

至于“鞋”的发明,起源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但历史表明,我国不仅是服装文明古国,而且也是制造鞋的文明之邦。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用草、麻、葛编织成“履”,也在缝制兽皮衣服之时,同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于护脚,追寻猎物。据考证,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人们就已普遍穿草鞋了。在3000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记载,并明确“履”就是“鞋”。《说文解字》:“履,足所依也。”在古时候,“鞋”的称谓可多了,五花八门,因时代不同,因地域不同,都有不同的称谓!像“屦、履、屐、屫、舄、靴、鞜、靸、鞮”等等,不难看出,有“革”旁的应为兽皮缝制的“鞋”,其余的应为草、麻、葛、帛等编制的“鞋”了。里耶古城出土的这只秦代“麻履”,应是秦汉时期人们普遍所穿的鞋子,虽极不起眼,做工一般,但它却让当时的人们穿着行走,也非常舒适而便捷!

在里耶秦简中,有一枚秦简这样记载:“迁陵以邮利足行洞庭。急。”据专家解释,这中间的“利足”就是指善于行走的人,“邮”与“利足”连音则是指邮人中行走最快者。睡虎地秦简也曾有记载:“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这里的“轻足”也是指走得快的人。行走得快的人,必然也是体格健硕的人。那我们就不难想象,秦简中所提及的“利足”“轻足”,他们能行走得快,把大秦帝国的信息及时传递四方,还不是因为他们脚下穿着一双双舒适的“麻履”吗?!那么,里耶古城出土的这只大而长的秦代“麻履”,非身材高大、体格健硕的人穿才合适,我们是不是可以断定,这也许就是一名“邮利足”曾经穿过的“麻履”呢!因为,与这只“麻履”一同出土的还有秦简中的许许多多“邮简”。

历史上关于“鞋”的典故、传说、寓言就很多很多了。如“郑人买履”,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不自信也。’”郑人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足,可笑的“教条主义”。又如“削足适履”,《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有个关于“鞋”的传说寓言:“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国王巡视他的领土,因道路不平,石头将他的脚刺得又痛又麻。回到宫中,他下令将全国所有的路都铺上一层牛皮。大臣们接到命令后一算,工程所花金钱、所费人力不计其数,再说,就是将全国的牛杀尽也筹集不足铺路的牛皮,不由暗自叹息而不知所措。这时一位聪明胆大的仆人向国王建议,国王啊!您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费那么多人力、杀那么多牛呢?您只需割两小片牛皮将自己的脚包裹啊!国王听后很惊讶,仔细一想有道理,便收回了自己的这道命令。从此,世界上便有了皮鞋。”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比较容易。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这则传说寓言不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吗!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后娘想将她许配一个又哑又丑的有钱人,这个人是她后娘的侄儿,可巧玉听后坚决不从。后娘也没办法,便想方设法整治她。恰逢有天,一位媒婆把巧玉说给一位青年男子,巧玉很是中意。后娘却在背地里剪了一双很小很小的“鞋样子”,让媒婆带给男方。到了出嫁那天,男方送来按“鞋样子”做好的绣鞋,由于绣鞋很小很小,巧玉怎么也穿不上,害得她又羞、又恼、又急无法上轿,便一气之下上吊自尽了。后来,人们便将这种用阴谋整人或利用职权给他人制造困难的行为,叫做给人“穿小鞋”。这些富有哲理的历史典故、寓言、传说给人们带来许多启迪和警示。在汉字中,还有关于“鞋”的写法和各种别称,足有五六十种。在成语、俗语中也不乏与“鞋”“履”有关的词汇,像“隔靴搔痒”“踏破铁鞋无觅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脚正不怕鞋歪”等等。

这世间最出名的“鞋”,恐怕要算“谢公屐”了。相传南朝时的文学家谢灵运曾发明了一双木屐,后世名叫“谢公屐”,便于登山,节省体力。其实,“谢公屐”能留名于世,还得于“诗仙”李白的一首著名诗歌。记得在读中学的时候,我们就将这首名叫《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熟记于心,至今仍可以朗朗背诵出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临高耸入云的天姥山,在尽情享受那神仙一般绮丽世界的同时,也不禁感叹世事之艰难。

就上而述,我们知道,“鞋”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艺术品、礼品、收藏品,它与中国的文化礼仪、风俗民情等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文化艺术中有它,文学作品中也有它,总之,“鞋”早已被中国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人的一生中“出生”“寿诞”“婚嫁”“丧葬”,不同时期,不同时候要穿不同鞋子。孩子出生,长辈们便给他一双动物造型的童鞋,有虎、有兔、有猪,最常见的为“虎头鞋”,寄寓着长辈们希望子女生龙活虎,健康成长的愿望;寿诞时要穿万字图案的“寿鞋”,寓意万寿无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绣鞋”,红红火火,兴旺发达,寓意家庭幸福吉祥;丧葬时有的地方有穿“麻鞋”“草鞋”送丧的习俗,寓意以朴素的感情寄托哀思、告别亡灵。由此可见,“鞋”不仅是人类征途上的“助跑器”,而且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从里耶出土的秦代“麻履”到“鞋”再引申到“鞋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历史脚印”。你也是不是和我一样,在对这只极不起眼的秦代“麻履”刮目相看时,更对从古至今的“鞋”及“鞋文化”又加深了许许多多的认识呢?

相关链接】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一丨那口“古井”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二丨那位“少年”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三丨那把“漆刷”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四丨那颗“藠头”

湘西里耶寻秦记之五丨那块“铜镜”

(一审:李孟河 二审:莫成 三审:彭业忠)

责编:李孟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