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里人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之中,镜子可谓常用之品,特别是爱美的女士们,每天不照几次镜子,是说不过去的。然而,对于镜子的历史和渊源,可能就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了。
那么,在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陈列着一面镜子,是为秦代的“四山铜镜”,我们通过它或多或少可以了解一下镜子的发展脉络,梳理一下人们在历史生活中的甘甜苦乐!
里耶秦代的“四山铜镜”,出土于麦茶战国秦汉古墓葬群中,此古墓葬群有坟墓1000余座,多葬于地下三、四米深,有的达到十多米深,其中还发掘了几座级别较高的墓葬。“四山铜镜”就是从其中一座级别较高的秦代墓葬中出土的,它直径10.30厘米,厚0.41厘米,出土时非常完整,也非常精美,背部有四个“山”字图案,周边有花叶纹饰。根据背部的四个“山”字,考古专家们将它定名为“四山铜镜”,年代应在战国秦汉时期。
关于铜镜的历史,可追溯到1924年在甘肃发现的齐家山文化遗址,从中出土了两面铜镜,距今已有4000多年了。而镜子的历史则更为久远,远古时候,当人们在河边取水时,平静清澈的水面能清晰地照出人影。人们发现水能折射人影,于是就将水用大的泥瓦盆盛起用作镜子了,水就是人们最早使用的镜子。上古时期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在甲金文中,“监”字就像人跪在盆边往水里看自己的影子,后引申为“监视”“监督”“监察”。在金文中“监”字用作器名,与“鉴”同,又表示这种用来盛水照看的器皿,是铜镜产生以前的镜子,大者可以沐浴,亦可用以藏冰。《说文解字》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泥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旁。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解字·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用合金制作铜镜品质更好了,使用更方便了。商、周和春秋时期,铜镜也有零星发现,战国时盛行,产量大增。这个时期,由于礼乐制度逐渐崩溃,而各种实用生活器具大量涌现,铜镜便在此时“大放异彩”,因其实用性,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这一时期的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配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到了秦代一统天下,才真正开始专门统一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代时,已不再用水作鉴了,这便是“镜”的历史分界线。里耶“四山铜镜”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也是这一时期铜镜的杰出代表。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美。
铜镜,历来以秦代的较为古老,然而秦代铜镜流传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传世的都不可得到。秦代时虽然批量生产铜镜,但是真正的秦代铜镜,现今实际上却难以收藏得到。因为秦朝短暂,产物有限,而且殉葬风气也不比后朝,所以现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铜镜大多是汉代产物。这样,里耶出土的秦代“四山铜镜”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四山铜镜”是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典型铜镜,正面为镜面,背面为纹饰,镜体呈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外围凹面带一周,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羽状纹或花叶纹,主纹为“山”字纹,有四个“山”字。该镜以质薄器轻的形制、典雅华丽的纹饰、匠心独具的工艺著称。镜面的纹路运用了战国时期初步发展的数学角度概念,使得“山”字纹饰充满了神秘气息。同一时期,还有三“山”、五“山”、六“山”等类型。以“山”字形作铜镜的主题纹饰,其含义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山”字表示静止养息之意,四“山”象征“四岳”,三“山”、五“山”象征“三山五岳”,六“山”寓意“六国一统”归秦,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人们都期盼着停止战乱休养生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山”字是青铜器上勾连雷纹的变形。“山”字铜镜因镜背纹饰中有“山”形主题纹饰而得名。
最早提出此名称的是清代学者梁廷枬,他在《藤花亭镜谱》中收录了一面战国“四山镜镜谱”,并命名为“山字镜”,后学术界一直沿用至今。但这类铜镜在国外也有不同名称,因文化思想的差异,日本学者称“丁字镜”,欧美学者则称“T字镜”。“山”形纹正面看是“山”字,倒过来看就是“丁”字,而在欧美人眼里则是英文字母“T”。
战国秦时代,铜镜虽然有了批量生产,但产量还是有限,只有王公贵族们才能享用。秦代“四山铜镜”能在里耶战国秦代古墓葬群中出土,一则表明了里耶当时的繁荣;二则表示里耶地域的重要。众所周知,里耶距当时的秦都咸阳千里之遥,距中原腹地也是千里之遥,试想,如此珍贵的“四山铜镜”能随葬在里耶,加之里耶出土的3.8万枚秦简,秦简上人口、物质等纪录,足可见证里耶当时的繁荣景象。同样,在战国秦时代的里耶能拥有如此珍贵的“四山铜镜”也不是一般的人物,此人虽不是王公贵族,但最起码也是将军或一方封疆大吏,能有如此之人驻守里耶,足以证明里耶地域的重要性。
到了西汉末年,铜镜才慢慢地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需求量大增。汉代中期经济飞速繁荣,铜镜的生产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所制铜镜工艺精良,质地厚重,镜背铭文、图案丰富多样。后经唐宋时代两次发展高峰,到了明清时代,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铜镜因其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铜镜也称“铜鉴”,“镜”与“鉴”同义。甚至在“铜鉴”消失后的几百年,仍然习惯称铜镜为“铜鉴”。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在《墨子·非攻》还有这么一段与镜有关的名句:“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凶。”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别人来当镜子。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知吉凶(对错)。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许多与镜子相关的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还有唐代诗人李益的“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唐代诗人惠能的“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还有宋代诗人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宋代诗人秦观的“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宋代诗人苏轼的“破镜重圆人在否。”清代诗人查慎行的“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等等。
如此看来,铜镜从古至今,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传承。里耶“四山铜镜”的出土,不仅表明了里耶当时的繁华与重要,还能折射一段段精彩绝伦的中国历史。
【相关链接】
(一审:李孟河 二审:莫成 三审:李寒露)
责编:李孟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