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艺评|张觅:中华文化瑰宝的诗意传承——评纪录片《遇见最美宋词》
新湖南 • 评论
2025-03-03 11:09:41

文|张觅

《遇见最美宋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旨在为观众打开“独属于宋词的华美篇章”,在笔墨书香里感受历史风韵,是一部跨越时空的视听盛宴,一场传统文化的诗意大餐。
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部纪录片便仿佛是一部全媒体立体化的宋词普及专著,内容丰富充实,考据详尽扎实。该片共有七集,分别为“一瓯清露一炉云”“千里共婵娟”“两情若是久长时”“我见青山多妩媚”“别有人间行路难”“一蓑烟雨任平生”“八千里路云和月”,紧紧围绕雅情、知己情、爱情、山水田园情、豪情、家国情等七个主题出发,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拍摄手法,娓娓讲述80多首经典宋词的深挚情感与精神内涵。
纪录片的画面采用了青绿山水画的写意风格,典雅精致、清新隽美,再配上古韵十足的音乐,在视听上给人感到美的享受。随着旁白中对宋词的讲解以及专家教授的点评,画面徐徐展开,令人赏心悦目。第一集“一瓯清露一炉云”,讲的是宋人的闲雅生活,细分为“饮”“香”“妆”“节”四个部分。纪录片中说:“宋词之美,常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也成为后世追慕的审美典范。”片中在讲解李清照的《醉花阴》《鹧鸪天》《浣溪沙·闺情》,苏轼的《满庭芳》,陈与义的《玉楼春·青墩僧舍作》、黄庭坚的《西江月·茶》、周邦彦的《苏幕遮》、晏殊的《踏莎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多首词作时,均通过着宋代服饰的演员之细致演绎,真实还原了宋词中所描述的饮茶、点香、梳妆、过节的风雅场景。饮茶部分还展示了清代画家石涛的《西园雅集图》,其画内容是以苏轼为核心的宋代士大夫日常;点香部分讲到北宋街头随处可见香料铺,便又举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的特写作为佐证。名画的介入,让纪录片更加古香古色,令人有心旌摇曳、唇齿留香之感。在第四集《我见青山多妩媚》中,纪录片还让柳永、苏轼、辛弃疾等词人走进了青绿山水的动画之中,在画中吟诵词作;在第六集《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纪录片又用AI构建李清照《渔家傲》星河千帆的瑰美梦境……这些充满想象力又含蕴美感的画面表达,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欢喜。
纪录片用旁白解析诗词,其讲解并非停留在宋词本身,而是在专题赏鉴宋词的过程中,也融入了词人的情感经历与生命体验,并对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每一集以主题串联起多首具有代表性的宋词,同时也讲述宋词背后的词人故事,人物与词紧密结合,使得词的解读充满了生命感与在场感,张力十足。例如,第二集“千里共婵娟”便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秋岁·苑边花外》《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四首宋词入手,讲述苏轼与苏辙、秦观与黄庭坚、张元干与胡邦衡、辛弃疾与陈亮的知己之情,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更具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中国人民大学蔡丹副教授点评道:“友情的境界是什么,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浩然之气。”纪录片除了文学,还涉及了史学,讲述宋词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第一集提到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述的是元宵佳节,烟花纷纷绽放,如同火树银花、流星坠落的惊艳之景。浙江大学陶然教授讲解此词时提到:“全宋词有两万多首,其中与节序有关系的至少有几千首,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元宵。”他指出,“宋代元宵节可能就像我们现在讲的,放假时间也最长,同时‘金吾不禁夜’,从唐代以来就这天晚上是没有宵禁的,所以都可以游览到夜深,观花灯观到夜深。”旁白中更提及宋代精良的烟火制作工艺。此外纪录片还试图探索宋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颇具哲学深度。如第四集讲解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时,旁白说词人在洞庭湖水天一色的镜像世界中,完成了自我的观照。此刻他甚至能舀尽一江水,斟满天上北斗星,与天地万物对饮。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对此点评道:“这叫作忘我。真正的我完全融入这样的一片天空之中,不知道今夕何夕。整个自我的生命,完全融入洞庭青草的波光之中。”
旁白对宋词的赏鉴语言严谨而优美,随便拈出一句都觉简洁雅致,仿佛浸润了宋韵的袅袅沉香。如讲解李清照少女时代所作的《点绛唇》时,言其:“时隔千载,字字依旧透着青梅香。”虽然一集只有二十四分钟半左右,但并非蜻蜓点水的泛泛而谈,而是在注重广度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深度,表达相当精准。这不仅是因为主创团队对宋词、宋史下了一番考据功夫,还因为该片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文史哲教授以及宋代服饰研究专家作为顾问。在娓娓道来的旁白讲解中时常穿插着教授们的深度点评,有画龙点睛之感。如中南大学杨雨教授对第一集“一瓯清露一炉云”的点评:“如果说唐诗是在努力奔赴诗意的远方,那么宋词就是将我们最平凡最日常的生活变成诗意。”又如浙江大学陶然教授对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点评。他结合辛弃疾作此词的时代背景,揣摩他此时的心境,指出他在词作之中虽然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但是这种喜爱的背后却是无奈和痛苦。他的眼光哪里会满足于此呢,“应该是北伐的军队才对。铁血战场的那种生活,才是他理想的状态。”而教授们的点评并非全部学术化的深奥语言,而是通俗易懂,充满现代感,贴近普通观众。比如浙江大学吴铮强教授点评苏轼的《满庭芳》中“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的词句时谈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不要那么卷,要经常‘发发疯’。”
除了大众耳熟能详的著名词人之外,纪录片也选取了相对冷僻的词人佳作,如侯蒙的《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旁白评论其为“宋词天空中最大的笑脸”。宋代洪迈《夷坚志》也曾记载了侯蒙作这首词的故事。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在解密侯蒙这首词背后的故事后,纪录片还链接了曹雪芹《红楼梦》中薛宝钗柳絮词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认为其正是受侯蒙启发而作,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观众读词的视野。
纪录片结尾时充满感情地提到:“宋词是家国心事,宋词是岁月史书,宋词是众生寄语,宋词是人间温柔,它在天地间回响,纵千载不能忘。你我终将遇见宋词。”可以说,《遇见最美宋词》是诚意满满的用心之作,浸润诗意,深情缱绻。将七集纪录片静静看完,观众仿佛走进古典的诗意世界,得以遇见心心念念的宋词与词人,近距离触摸宋词之中的情感世界,并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评论
打开新湖南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