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4]当前系统环境不支持播放该视频格式
思想领航 芙蓉花开④ | 嬗变
新湖南 • 湘视轮播图
2023-12-21 10:12:47

你见过什么样的湖南?是八百里洞庭的浩渺,还是九百多公里长湘江的澎湃?是翠铺山林的舒展,还是绿染万壑的灵动?当我们跟随“十年”这一时间线去延展视野,去看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感受她的呼吸,你定能深刻感受到生态的嬗变,真切触摸到它越来越强劲的绿色脉动。

湖南水系发达,淡水面积达1.35万平方千米。湘、资、沅、澧四水蜿蜒流转、涛声不绝,最终齐汇至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从高空俯瞰这片土地,你会发现,水,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大自然曾以温和与无私的馈赠,影响着中国人的天命观和世界观,但也以摧枯拉朽的破坏力量,考验并塑造着这个伟大民族的性格。在古代,对一个以农业为基本发展模式的大国而言,水是其命脉。而“治水”,则紧密呼应着我们的民族命运走向,成为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子民的使命。

如何治水,这是千百年来一直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历史上,面对水患,中华民族曾长期陷入“以俟河清,人寿几何?”的迷思,河清海晏也成了整个民族矢志不渝的目标。当现代化呼啸而至,我们在工业文明的席卷下感受到了人类经济发展多样性带来的狂喜,也承受着其负面作用对环境破坏带来的伤痛,“治水”这一命题再次考验着我们的智慧。显然,疏堵浚源、因势利导已不再是劳心劳力的治水追求,治污减排、提升水质才是新的时代使命。

周界武祖辈三代都生活在船上,过着依水而生、伴水而居的生活,见证了洞庭湖的变迁。谈起洞庭湖曾经的污染情况,他显得颇为心痛。

洞庭湖不仅是湖南与外界连通的重要门户,是湖南水世界的“总开关”,也是长江极为重要的调蓄湖泊。一句“洞庭天下水”,充分概括了它的“江湖地位”。这片波光粼粼的水泽,屡见于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在传说和诗赋里凝固成了一种地理性的奇伟想象。然而,随着过度捕捞、抢夺湖砂、废水排放等行为的破坏,这个曾经夏秋汛涨、淼漫若海,承载着人们美好想象的湖泊水质严重下降、渔业资源急剧衰退,丰盈的形象也逐渐“消瘦”。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洞庭湖考察,殷切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为洞庭湖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时代新思想不仅是指挥者的战略决策,更印证着中国人战胜旧我、开辟新天地的决心。在原有的治理基础上,湖南省进一步加大了“治水”决心。

一项项治理政策、一个个治理手段,既雷霆万钧又春风化雨,只为了使一汪湖水重现往日生机,只为了让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

如果展开这广袤的洞庭画卷,洞庭湖区的人与物就是一个个清晰的落笔点,这里的故事皆由他们书写,在身体力行参与水治理的过程中,也亲眼见证了洞庭湖的巨大变化:昔日凌乱的砂石堆场、废水浊流、欧美黑杨、非法矮围已不见踪影,而是被湿地洲滩、沙鸥翔集、麋鹿群奔、江豚逡巡所取代,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一体共融”。

在“治水”的使命中,湖南以“一江一湖四水”为主战场,每一条江河、每一个湖泊、每一方水库、每一湾溪港,都是治理攻坚的“阵地”。这个“阵地”同时也是一个系统性、统筹性的“阵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才不会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窠臼。也只有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才能在续写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创造生态奇迹。

通过不懈努力,湖南生态治理漂亮的“战果”一个接一个:湖南省河湖长制工作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湘江入围“全国最美家乡河”,浏阳河成功入选国家首批18条示范河湖;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7.3%,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动画面跃然眼前。

十年前,曾经有人戏言:“如果石家庄是北方第一霾都,那么长沙就是南方第一霾都。”长沙地势内凹,容易形成热岛效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城区汽车尾气排放量不断上升,再加上基建力度空前,产生大量的建筑扬尘,在热带副高压集中下,市内的这些污染无法排走,最终导致了长年的雾霾。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到“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恰恰体现在生态治理的全系统、全过程中:水、土、山林、空气。其中,空气作为自然之元,对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物提供着最基本的生命支撑,也决定着生命的存活质量。在黄沙漫天、雾霾蔽日之处,空气质量往往是当地人最大的忧思。

唐祥飞是新华社签约摄影师,拍摄过的照片不计其数,其中大多与环保有关。2013年10月,他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是被黄色雾霾笼罩的长沙火车站,我们甚至很难从照片中辨认出这一地标式建筑。出于对环保问题的敏感,唐祥飞在2013年花一年时间拍摄了一组关于长沙“雾霾”的摄影系列专题作品,在网上热传,激起全民谈霾的热潮。

也正是在这一年,长沙持续遭遇严重的雾霾袭击:70多个航班延误、药店防尘口罩热销……环境在我们面前忽然变得陌生起来,“PM2.5爆表”这个新鲜的名词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我们身边,人类社会的缔造者——大自然以它的方式在无声地表达着不满。

环境的病态,无疑是最大的警钟,这声警钟,为“先发展,后保护”的短视之举而鸣响。观念、行动的改变刻不容缓。这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

为了治理雾霾,2013年起,长沙开始实施新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积极落实国家“气十条”要求;2014年,对外发布“史上最严”的《长沙市应对霾天气全社会联动方案》;2015年开展大气特护期工作;2018年初,在全省率先打响蓝天保卫战;持续6年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

十年间,全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淘汰地条钢、小煤矿等过剩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抓好绿色园区建设;建成了总面积522.87平方公里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同时,在农村推广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项目,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等一系列重大治污行动,让城乡同美。

2021年10月,唐祥飞拍摄了一张岳麓山爱晚亭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中,爱晚亭绿色的琉璃瓦、红色的牌匾耀眼醒目,甚至飞檐翘角上的精美雕花纹路都依稀可见。

2022年9月初,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这场新闻发布会如春风扑面,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成绩亮眼,一组组数据让人兴奋,这印证着,十年时间,从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保格局,到生态环境体制、生态环境地位等,都产生了质的变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奏出了美妙的自然音符,与人民群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呼声一起,合成了新时代的伟大乐章。

岁月之轮,十年为记,泱泱潇湘,不断嬗变。你现在看到的湖南,是一个蓝天、碧水、净土并存的和美家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片锦绣土地,将因为“生态治理始终在路上”的信念而变得更丰饶美丽,它的绿色发展也必将更葱茏。

出品人:姜协军 于金旺

策划:沈德良 王礼生

统筹:易博文

撰稿:张英

编导:秦钰雯 徐果婧

摄像:陈萌 易昂

后期:宋太桓

制作:湖南日报社

责编:杨薇

一审:杨薇

二审:曾益

三审:刘建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