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时代张开了“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两只翅膀,开始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比翼齐飞。
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见微知著。它或许是一个城市的新兴文化潮流,或许是一个乡村的优秀传统延续,也或许是一个人群的道德力量彰显,但无论外延如何拓展,文明的内涵始终不会变,它体现的永远是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在晨光的映照下,长沙这个城市仿佛被涂上了一层梦幻色的金光,这个古老又新潮的城市确实有着梦幻一般的吸引力,悠久历史赋予她典雅,经济发展赋予她活力。屈原曾在这里发出“天问”,贾谊曾在这里“胸罗文章百万兵”,而早在宋朝时期,就有了“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的繁华景象。
繁华与文明从来相生相伴,就如同现在,这个城市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向他们展示着自己比以往更美的样子和更高的文明。透过“网红”城市这个名号,你会发现,长沙这几年的爆火并非突如其来,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产生的必然质变,以及她在自身内涵和文明积淀下的一种厚积薄发。
看一个城市,可观其外表,更要触其灵魂。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在高度和边界上的拓展,更是在过去的文化中继续叠加新的价值,使文明愈加根深叶茂。从湖湘文化滥觞到新时代新思想的洗礼,人文脉动从未停歇,这片土地如今涌动着奋进的渴望与勃勃生机,充盈的精神文明如空气般流淌于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间,并展示出了巨大潜力和无比的包容性。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体量也随之增大,当人们喟叹“城市大,居不易”的时候,或许长沙算得上一个“另类”。这个“山水洲城”过去十年净流入人口302万,居全国城市前列,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列2022年热门宜居城市第1名。
长沙是一个“宜居之城”,是一个“爱心之城”,也是一个“志愿者之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这个年轻人眼里的“潮”地,却始终保持着古风,也恰恰是这种风气,孕育出了湖湘儿女一脉相承的古道热肠,并与热闹的市井烟火气汇成新时代的文明之光,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作为湖南省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代表,她反映了这十年来湖南各城市在精神文明方面的飞跃式进步——思想教育切实笃行、城市美化持续推进、“万企帮万户”如火如荼、生活方式绿色环保、诚信操守内化于心……
截至目前,湖南全国文明城市已创成10个。衡阳市力推“衡阳群众”志愿服务,娄底市打造“文明实践15分钟志愿服务圈”,攸县实施“门前三小”工程,武陵源区开展“文明实践屋场会”……
一大批文明实践工作品牌在城乡基层建立起来,掀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热潮。同时,随着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上网为重点的文明宣传引导行动全面铺开,文明理念春风化雨、浸润人心,逐渐内化为湖南人的自觉行动。
文明如同河流,滋养着它流淌过的每一寸土地,从而使这片土地更具向心力,在这种向心力的驱使下,惩恶扬善、大爱大美是人心所向,不管在什么时代,这种意识都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在文明的滋养下,我们共同创造了伟大历史与灿烂文化,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成就蔚为大观。
“乡愁”,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包裹着与土地有着深厚联结的每一个中国人,浓烈而持久。然而,在乡愁的氤氲中我们也发现,尽管时间在向前,但一些古老的社会顽症依然如时间河流中的泥沙淤积,在精神文明扩张的过程中形成阻滞。因此,对这片土地爱得越深,希冀就越大,这种希冀就是除旧布新、不破不立。
这是望城区靖港镇复胜村虢大湾美丽宜居村庄,一眼望去,平坦开阔,风景迷人,但曾经这里房前屋后都是坟堆,整个村居中夹杂着128座祖坟。要建成美丽宜居的村庄,就必须要将这些祖坟迁移。然而,祖坟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慎终追远”的情感与信仰,除非不得已,否则迁祖坟就是一种极大的忌讳,但古老的文明和习俗注定要补充新的文明因子,我们也注定要接受一场洪峰的洗礼与冲刷,这场洪峰,就是精神文明建设。
改变村民的观念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村支两委工作人员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灌输文明理念促其转变,将128座坟墓统一迁入生态墓地,解决了50年以上的殡葬需求,腾地16亩,整个过程“没花一分钱,没留下一座坟”。虢大湾美丽宜居村庄在这场洗礼中虽经历了“阵痛”,但也获得了新生,完成了美丽宜居的蝶变。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尽管朴实的农村人曾长期受到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沉溺于“宿命论”,但他们对读书却始终抱有信仰式的坚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理想,在农村人看来,更是“跃龙门”的必由途径。而如今,读书不仅仅是转变身份的方法之一,更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十年的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农村书屋”现在在湖南乡村已随处可见,从文学作品到农业生产知识、科学养殖等,书品繁多,不仅让农民群众及时获取技术指导,也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人间烟火”“诗和远方”。
“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郴州汝城县沙洲村,这里的村民闲暇时会捧起各种读本,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不断延展自己头顶的天空。“晴耕雨读”“半耕半读”的耕读之风,带着精神文明的气息扑面而来,展示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
在湖南各市州,农家书屋已经成了精神“仓库”和快乐“驿站”,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空巢老人可以在这里学习书画,留守儿童可以在这里培养兴趣,“最是书香能致远,一屋芬芳润万家。”书屋,俨然成了村民们的另一个“家”。
当精神文明之风吹遍田野阡陌,鸟语花香、苍翠连绵的乡村便有了更为明亮的新曙光,那份包裹我们心魂的“乡愁”也不再是古老的、静止的忧思,而是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在对乡土的眷恋中滋生出了更多的自信和企盼。
2022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好人”的回信中深情地写下“‘中国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这句话,对他们致以诚挚而温情的敬意。
湖湘精神自古就有沉勇担当、舍生取义的内涵,湖南人更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豪迈。在“中国好人”榜上,湖南人总有一席之地:刘大飞、申旺、柳维新、肖跃莲、韦顺江……十年来,这些名字熠熠生辉,他们或以人间至孝成大爱,或以爱岗敬业竞风流,或以一诺千金显底色,彰显了“好人”这个词沉甸甸的分量。
“好人”是中国人对他人品质评判的朴素而至高的标准,它意味着在基本道德之上对道德价值的更高追求,也意味着将道德价值真正实践于日常,并一以贯之。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发实践,而是需要社会性的引领与倡导,就如同千年前孔夫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是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一脉相承的智慧与逻辑,换言之,精神文明程度取决于其建设的力度、影响的深度以及推行的广度,在这三个维度的相互作用下,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才会得到提升。
十年来,湖南省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社会风气不断改善,公民素质不断提升,出台了《湖南省志愿服务条例》,把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精心打造“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品牌,各地通过为志愿者提供保险服务、建立“爱心兑换”“时间银行”机制等举措,守护爱心,让爱“循环”。
三湘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张家界“志愿者”李景军,10年来,义务理发1万多人次,他的义工服务队伍也达到200人;怀化“志愿者”张丽,捐款捐物、关爱留守儿童,照顾空巢老人,在公益路上行而不辍;湘西“志愿者”殷沙漫,5年支教20多所小学,为山区点亮心灯……
自强不息、敬业守责、扶危帮困、孝老爱亲……这就是道德力量,它迈着坚韧的步伐从遥远的古代走来,也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永远探索、不断向前,它带着深厚宽广的底蕴,带着沧桑变化不改其心的风骨,带着包容和平,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所以我们能从容地面对困难,正是因为有如此的浩然正气,所以我们充满底气,海纳百川,成就了一幅新时代精神文明的美好图景。
出品人:姜协军 于金旺
策划:沈德良 王礼生
统筹:易博文
撰稿:张英
编导:秦钰雯
摄像:陈萌 易昂
后期:郭宇轩
制作:湖南日报社
作者:姜协军 于金旺 沈德良 王礼生 易博文 张英 秦钰雯 陈萌 易昂 郭宇轩
责编:汤旖
一审:汤旖
二审:曾益
三审:刘建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