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刘昌刚(湘西州政协原主席、现任州党史联络组组长)
1902年夏,湖南省新开办的常德西路师范学堂在永顺招两名新生,县府推荐李烛尘入学。西路师范学堂是当时湖南成立的中、南、西三路师范学校中的佼佼者。创办人和校长是湖南戊戌维新运动的风云人物熊希龄。李烛尘听了他的演讲和看了他的文章后,激动不已,深为钦佩。这位校长很快地成了对李烛尘最有影响的人物。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湖南湘西凤凰人,14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入翰林院。
1895年(25岁),维新重臣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开始新政。熊希龄得到重用,提议实业和教育救国,赞助湖南第一所私立中学——长沙明德中学,参与创建南学会,创办了湖南的第一份报纸《湘报》。
1897年(27岁),湖南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时务学堂,熊希龄任学堂总理。他招聘变法派的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任教员,时务学堂成为维新变法的前沿阵地。然而,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熊希龄遭革职,永不录用。
1902年,常德知府朱其懿和被罢官在家的维新人士熊希龄(朱其懿的妹夫),在常德城内北门玛瑙巷创办湖南公立西路师范讲习所,第二年改为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简称西路师范(熊希龄任校长,后为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即现在的常德市第一中学),是湘西北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从这所学校走出的著名人士有林伯渠、蒋翊武、覃振、李烛尘、翦伯赞、粟裕、滕代远、廖汉生、张镇、刘戡、陈采夫等。
1904年(34岁),他到日本考察实业,回国后,在新任湖南巡抚端方的支持下,创建成立各种学校。1905年,清朝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经赵尔巽推荐,熊希龄任参赞。回国后,他执笔写了考察报告,赞同宪政。
1906年(36岁),他完成了《欧美政治要议》,清朝开始预备立宪。不久,盛京将军赵尔巽任命他为奉天农工商局总办。1909年,他任东三省理财政监理官,主管财务、实业等,任职期间东北经济发展迅猛,声名鹊起。
1911年(41岁),辛亥革命后,熊希龄联名张謇发出电文,支持革命派。他从东北到上海,加入了章炳麟中华民国联合会。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成为统一党、共和党党员,并出任第一次唐绍仪内阁的财政总长。不久因与外国银行交涉借款,遭到抨击,被迫辞职。1913年,调任热河都统。任职期间,他整理了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的遗物,运到北京。为了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挑选了部分文物字画,卖掉以补充国库。不少人谣传说熊希龄私盗国宝。
1913年7月31日(43岁),经国会通过,他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他组织内阁,包括梁启超、张謇等名流,因此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期间,制定了民国第一部宪法。1914年初,新闻界重提热河行宫盗宝案,熊希龄百口莫辩。2月12日,他被迫辞职卸任,逐渐退出政坛。
1920年冬(50岁),熊希龄设立北京香山慈幼院,自任院长,收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孤儿。熊希龄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帮助慈幼院办教育。他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曾拥有婴儿教保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等。
1922年,他与宣扬五教合一的道院联合发起,以“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宗旨的慈善机构——世界红卍字会。红色取其如赤子之心,光华灿烂的含意;卍字象征慈悲吉祥、广大无边、永无止息的意思。
1937年(67岁),淞沪抗战爆发,他在上海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收容伤兵,救济难民。毛泽东曾评价他: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 。
1937年12月25日,因脑溢血在香港逝世,享年67岁,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1992年,迁葬于北京熊希龄墓园。
红色湘西故事⑧丨马桑树儿搭灯台67年执着与守望——贺锦斋与戴桂香
作者:刘昌刚
责编:黄馨怡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