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刘昌刚(湘西州政协原主席、现任州党史联络组组长)
袁吉六(1868—1932),榜名仲谦,派名士策,出生于保靖县葫芦寨(其六世祖袁文崇于清初带全家迁此定居),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1912年,携家眷回归祖籍新化县永固团巴油袁家凼(今隆回县孟公乡白莲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史学家。他先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现北师大)、湖南第一师范、省立一中、明德中学、长郡中学。1927年与胡元炎一起参加湖南大学的筹建工作,并任该校教师,直到1930年退休。袁吉六在教学之余,著书立说,撰有《文字源流》《文学史》《书法必览》《分类文法要略》《国文讲义》等。
1913年,袁吉六执教于当时新建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任国文教师,毛泽东是他教的预科第一班学生。1914年,第四师范合并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袁吉六先生又是行泽东所在的第八班的国文教师。直到1918年暑假毛泽东毕业时,袁吉六教毛泽东国文达5年半之久。因他是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又留着胡须,人称他为“袁大胡子”。湖南省原副省长、毛泽东的同学周世钊回忆说:“一直到1918年毛泽东毕业时,前后长达5年之久,袁吉六先生对毛泽东特别器重,经常约他谈话,介绍他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
袁吉六先生酷爱学生,要求又极高极严,以讲解精辟,学识渊博,深受学生爱戴和欢迎。他的立身处世,敦敦教诲令学子们终身难忘。在一师,袁吉六还积极支持毛泽东等进步学生的爱国学生运动。1915年,毛泽东带头发动罢课和驱逐校长张干,张干要开除毛泽东。袁吉六不因为张干与自己是邵阳老乡而站在张干一边,而是利用这层老乡关系,去张干那里游说,夸奖毛泽东是“挽天下危亡者”,并联合徐特立、杨昌济等著名教授,向张干据理力争,终于保住了毛泽东的学籍。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次交谈中就说过:“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是新闻记者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粱启超,认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1950年,当年与袁吉六在省一师任教的同事王季范在致函毛泽东时说:“袁胡教学有何奇,横扫千军笔一枝。”毛泽东对袁吉六非常敬重,得知袁的遗孀生活困难时,立即去信湖南省长王首道,“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供养袁吉六先生的夫人戴常贞等三位湖南教育界老人。
1952年,毛泽东为感恩师长,悼念良师的教益,日理万机,竞拨冗挤繁,挥起如橼大笔书写了碑文“袁吉六先生之墓”。这是毛泽东唯一为个人题写的一方墓碑。
1965年春,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郭沫若、章士钊、周世钊等党外民主人士。席间,毛泽东饱含深情地回忆起一位未能出席宴会的老师。说到这位老师,周世钊脱口而出:“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沫若接腔道:“斯人教天下英才”。毛泽东笑着说:“英才过誉,但‘教天下’倒还是符合袁老先生身份。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谷城在1984年《纵横》杂志第一期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写道:“袁吉六先生,是湖南省保靖县的一位举人,在第一师范教书多年,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古文。毛泽东在学生时代,练就了一手好文章得力于袁吉六先生。”
1980年,袁吉六的大儿子袁愈栖又在墓碑两侧立上石柱,将1965年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郭沫若、章士钊、王季范、周世钊等,席间追忆袁师师,章、郭的谈话中有“此老通古今文史”“斯人教天下英才”等语组成五字对联:通古今文史,教天下英才。并将其刻于墓前石柱上,永志纪念。
红色湘西故事⑧丨马桑树儿搭灯台67年执着与守望——贺锦斋与戴桂香
作者:刘昌刚
责编:莫成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