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4]当前系统环境不支持播放该视频格式
大道向前·弦歌奏新声丨一支颂歌的变奏
新湖南 • 文体要闻
阅读:196090
2022-08-10 06:45:29

湖南日报社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大道向前·弦歌奏新声”

湖南日报8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易禹琳)湖南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湘军闻名全国。从8月10日起,湖南日报社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大道向前·弦歌奏新声”,聚焦湖南近年来在精品创作、文化创新、红色旅游、公共文化服务、让文物活起来、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呈现文化湘军勇立潮头、创新发展的雄姿。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从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到民族舞剧《热血当歌》,从话剧《高山之巅》到音乐剧《袁隆平》,湖南人用精品文艺为芙蓉国里创造的奇迹立传;“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在写满光荣历史的潇湘热土上,红色旅游担负起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的使命,打响了名震全国的红色旅游品牌。公共文化服务关乎民族精神、关乎人民福祉,湖南已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

“敢为人先”是湖南人最鲜明的气质。一项项考古发掘和让文物活起来的创举,证明了“大湖之南”文化的光辉灿烂及世界级影响力; “山乡巨变第一村”向“中国文学之乡”跨越,背后是湖南人不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出版湘军走出去,演艺湘军走出去,依托的是湖南人坚定的文化自信。

湖南日报社组织融媒体报道团队,通过行进式的实地采访,用生动的笔触,再现三湘大地上生机勃勃的文化实践。

“大道向前”主题宣传是落实中宣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型主题宣传的具体行动,是湖南日报社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倾力打造的重点报道工程。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瀚潞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十年来,在全国千帆竞发的文化发展浪潮中,湖南文艺界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文化画卷。

“文学湘军”“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等湖南文化名片持续焕发光彩,各门类艺术创作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电影《十八洞村》、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花鼓戏《桃花烟雨》、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歌舞剧《大地颂歌》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分别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梅花奖、金像奖等多个国家级重要奖项。

向着生活、向着时代、向着人民,湖南文艺工作者一次次整装出发,一次次满载而归,不断从“高原”向“高峰”攀登。《大地颂歌》系列文艺作品则是文艺湘军向着文艺高峰攀登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湖南文艺界紧跟时代步伐、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的真实缩影。

(电影版《大地颂歌》海报。)

从大地而来的曲调——

展示湖南精准扶贫的非凡历程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千年容颜难改的苗寨,一群人前赴后继,奏响一支铿锵有力的精准扶贫进行曲。

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宣布整体脱贫。2020年底,湘西州7个深度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创造了精准脱贫的“湘西样本”。

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湖南文艺工作者将目光聚焦发生在十八洞村、湘西、湖南乃至全国的“山乡巨变”,紧扣时代的脉搏,一曲《大地颂歌》,就此脉动。

“从2019年10月起,我们以十八洞村为原型,以湘西之事讲湖南、以湖南之事讲全国,创排《大地颂歌》。”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总导演周雄回忆。

如何生动讲好扶贫故事?要从脚下的土地里找感觉。

2020年3月,正是桃红柳绿的时节。湘西群山深处,弯弯曲曲的公路上,一辆大巴沿着山势起伏爬升。车上,《大地颂歌》的主创人员周雄、麦青等人坐拢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窗外,苗寨的青瓦木屋越来越近,花垣县十八洞村到了。一行人走进千年巨变的苗寨,倾听从大地而来的颂歌。

“创作伊始,我们确立了要以真实的人物脱贫故事来反映折射湖南精准扶贫以来三湘巨变的奋斗历程。”周雄说。

在创排过程中,创作团队7次前往十八洞村,到访了数十个扶贫村,接触了数百名干部群众。为了体验孩子们每天上学都要攀爬的巴掌宽的天梯,周雄也特意爬了一次。

《大地颂歌》用深刻的笔墨,通过文艺作品展示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扶贫经验,呈现精准扶贫的真实面貌。医疗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扶贫先扶志等多样而全面的扶贫方式和扶贫经验,都在剧中生动展现。

2020年9月27日,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现场掌声雷动。应观众要求,加演三场。

2020年10月9日晚,《大地颂歌》扶贫干部专场上演,来自全省各个县市区的扶贫办主任、200多支省派扶贫工作队代表观看演出,扶贫干部们感叹,这部剧演到扶贫干部的心里去了,它是扶贫工作中的“加油站”。

2022年1月26日,电影版《大地颂歌》在老挝首映,老挝中宣部副部长劳葆松·纳翁赛由衷赞叹,电影体现的中国和湖南省的脱贫成就,将成为老挝实现脱贫以及摆脱欠发达国家行列的宝贵经验。

(2020年9月27日晚,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首次公开演出现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歌唱人民的和声——

书写人民,献给人民

2020年11月5日,上午10:12,湖南怀化。高铁向北飞驰。

悠扬的苗歌飘荡车厢,唱歌的人是十八洞村石拔三大姐。她和9位十八洞村村民、干部受邀参加《大地颂歌》在北京的演出。

11月6日晚7:30,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近2个小时的《大地颂歌》上演,剧院座无虚席。台上,“十八洞村”的故事正在上演。台下,“大姐”石拔三和9位十八洞村村民、干部,目不转睛、热泪盈眶。

作为驻十八洞村第一任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剧中“村民”有100多次喊“龙书记”。每一次,他都感觉是在叫他。

龙先兰盯着舞台上的“田二毛”,如同看自己的“人生倒带”。“田二毛”的成长,就是他从“懒汉”加“醉汉”到十八洞村最大养蜂户的变化。

在《大地颂歌》中,他们是观众,更是故事的主角、原型人物。

演出尾声,当他们走向国家大剧院舞台向观众鞠躬致意时,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真实的故事和人物是有力度的。”周雄感慨,“无数个真实、感动、好看的人物、故事汇聚到一起,成为了史诗。”

曾出现在新闻报道里的许多故事和人物,在舞台上真实呈现、触手可及。

剧中的主角“龙书记”,是十八洞村三任扶贫书记的真实写照。“剧里,龙书记带领大家种猕猴桃,克服困难获得大丰收。这就是我们村里真实的故事。”十八洞村村民隆青会说。

剧中的“小雅一家”,是十八洞村贫困群众的缩影。小雅每天上学要攀爬的天梯,真实存在于湘西州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大地颂歌》戏剧艺术指导王晓鹰说,“天梯”陡峭难行,日积月累被村民抠出了手指印。剧中第六幕《大地赤子》,把已故原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退伍老兵“名誉村长”王新法的扶贫故事搬上了舞台。

《大地颂歌》中的这些故事和人物角色,从人民中来,也感动了人民。

十八洞村第三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麻辉煌说,《大地颂歌》真实演绎了扶贫干部与村民一起攻克深度贫困的过程。80后优秀扶贫干部代表、湘潭市扶贫办干部王敏说,“这部剧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基层一线扶贫干部的酸甜苦辣,让我感同身受。”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评价,《大地颂歌》在现实题材创作上作出了有益探索,既有深入的情感揭示,也有相对应的全景式的视野。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常务副主编张萍点评,《大地颂歌》中所有的舞台形象都建立于真实原型基础之上,剧中有很多泪点和感动的点。

(2020年3月,《大地颂歌》主创团队深入剧本原型所在地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实地调研采风。 通讯员 摄)

精益求精的变奏——

向文艺高峰攀登

2022年7月20日下午,长沙实验剧场。曾在《大地颂歌》中饰演“小雅爹”一角的演员胡洋,正在紧张地排练话剧《于斯为盛》。回忆起参与《大地颂歌》的经历,胡洋依旧心潮澎湃,“能参与打造这样一部反映脱贫攻坚成果的文艺精品,无比骄傲与自豪。”

对登台的300余位演职人员以及幕后的创作团队而言,《大地颂歌》是一次从云端到现实、从山村到舞台、从春天到秋天的耗时近11个月的艺术苦旅,是一次演艺湘军、广电湘军和电影湘军向着文艺高峰的携手攀登。

《大地颂歌》不拘一格,创新性地将音乐、舞蹈、话剧、电影四种艺术手段交汇整合、混搭,这也意味着整部作品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创排初期,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疫情几乎扰乱创作团队的阵脚。“有一些专家在国外,我们只能每天凌晨打电话讨论剧本创作和主题设计”,周雄回忆。编剧(作词)冯必烈在采风时伤了脚,最初的2个多月里,他坐着轮椅在剧组没日没夜地改剧本。你也许不信,剧本修改了120多次!

舞台上,故事、服装、舞美、道具,真实得像刚从山村里搬来,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背后是创作团队的精益求精。

田二毛等角色编写顺口溜讽刺扶贫队的故事,是冯必烈采自十八洞村墙上的顺口溜而创作。舞台上的1300多套服装,是服装总监麦青根据湘西的山水、博物馆里的苗绣而创作,光制作就耗时3个月。山峦叠翠中的苗寨吊脚楼,是舞美总设计孙天卫从十八洞的采风中提炼设计而来。牛头竹篾、银饰苗帽、苗家腊肉等3000多件道具是道具师们在湘西走街串市买来的。

为了演绎出舞台精品,演职人员们则展开了一场和自己较量的“拉锯战”。

舞蹈演员们“轻伤不下火线”,绑上绷带、护膝排练,汗水浸润下伤口流出脓液,依旧坚持排练。最晚的一次排练,排到了凌晨4点。光接过新家钥匙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戏剧艺术指导王晓鹰就和演员胡洋,抠了三四十遍。饰演扶贫英雄黄诗燕、王新法家属的演员张凯丽和万茜,每一次排练都沉浸其中,泪流满面。

电影版《大地颂歌》更是一次艰难而具有突破性的蝶变。

视效总监卞合江回忆,为了在大银幕上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他们用最“笨”的方法,一帧一帧地处理画面。几千个文件,干了快两个月。后期统筹周蕊说,电影版《大地颂歌》的运镜与剪辑处处都是细节、处处都是用心,最终才能有别于舞台版,突出演员表演的感染力。

艺术苦旅酿醇醪,文艺湘军向高峰。

2021年3月5日,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登上《迈进新征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专题晚会。

2021年11月5日,电影版《大地颂歌》荣获中美电影节“年度最佳纪录电影”金天使奖。

2022年6月26日,《大地颂歌》系列文艺作品(戏剧、电影)获湖南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2020年9月6日,《大地颂歌》中饰演“小雅一家”的演员们在排练。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青年观察】

为时代贡献文艺力量

胡洋(湖南省话剧院青年演员)

我是演员胡洋,是《大地颂歌》中“小雅爹”一角的演员。

时隔许久,这次以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的身份回看《大地颂歌》,无比亲切,感触良多。

《大地颂歌》,是演艺湘军、广电湘军和电影湘军的强强联手,是湖南文艺界写下的时代答卷。整部作品汇聚了湖南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舞台上,即使只有一段唱词、一次出场的演员,也是来自湖南各院团的优秀文艺工作者。

《大地颂歌》创排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信念,要向着文艺高峰拼尽全力,要为时代贡献一份文艺力量。

前期光采风就开展了7次。采风中,当看到那段被村民抠出了手指印的天梯和村民们淳朴的眼神,我深切地感受到肩上的使命和担当,感受到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书写时代、书写人民的一次践行。

在排练中,演员受伤是家常便饭。“开山啦”那一段中,舞蹈演员们因排练跪地动作,膝盖不断重复磨破、结痂、化脓。话剧演员关晖,一天中排了十六七遍同样的戏,每一次都是全身心投入,嗓子失声。尽管如此,每个人都没有因受伤而停止排练。

今天再看《大地颂歌》,就算一帧一帧看,你会发现台上几百名演员,都是情绪饱满的,都沉浸在戏中。你不得不赞叹,这就是一部深情而真诚的文艺精品。不仅如此,这部作品的意义也不仅限于文艺创作。它已成为展示湘西、湖南乃至中国扶贫经验的窗口,被“出口”到海外,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作为演员,我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与众多湖南文艺工作者共同打造这部文艺精品、攀登文艺高峰,诠释伟大的扶贫壮举,为时代和人民贡献一份力量,我觉得无比自豪。

责编:官铭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相关推荐
文化日争新,潇湘春欲燃
文体要闻 10评论

拓广度、延深度!湖南晒出2024年文化和科技融合成绩单
要闻 11评论

理论·智库丨擦亮湖湘文化名片 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
智库专家 0评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湖南体验项目在京展出
风向标 0评论

清明节湖南森林火险风险较高

热门

经济要闻 13评论

S妈清明节转发女儿生前影片,重温大S温暖瞬间

热门

新湖南 0评论

脊柱侧弯莫忽视,一起扶正“小树苗”!

热门

有医说医 9评论

《姐姐的田园诗》MV清明前震撼首发 炽烈亲情引发跨界共鸣

热门

邵阳 0评论

评论

xhn6940cfm3765

2022-08-11 06:36:25

建设美丽新湖南

2022-08-11 06:19:44

文化湘军

xhnfb785em6864

2022-08-11 06:16:19

大道向前·弦歌奏新声”,聚焦湖南近年来在精品创作、文化创新、红色旅游、公共文化服务、让文物活起来、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呈现文化湘军勇立潮头、创新发展的雄姿。

明子

2022-08-11 06:01:57

文创湘军 大美湖南

xhnf25233m1787

2022-08-11 05:57:10

大道向前弦歌奏新声

打开新湖南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