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通讯员 何家莹
“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湖南文化走进德国”“湖南文化走进法国”…… 十年来,湖南文化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个个重要文化交流活动接连不断,精彩登场。
搭建“汉语桥”,奏响“五洲乐”,杂技剧《梦之旅》开启美国、加拿大、芬兰、西班牙等国的巡演,童书《笨狼的故事》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小朋友共度童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办事处布局越南……十年来,文化湖南持续创新,以各种方式走出去。
地处中国内陆的湖南,以穿山越海的国际视野,不断向世界展示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湖南力量。《乡村国是》的海外出版,成为湖南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动人篇章。
纪红建(左)与广西百色市凌云县陇雅村党总支书记吴天来(右)合影。受访者供图
1.“图博会”上试水,埃及一眼相中
8月,走进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乡村国是》,就摆在版权编辑李钰亭办公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这是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脱贫攻坚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指导下,作家纪红建用两年多时间,深入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罗霄山区、昆仑山区、闽东山区等脱贫攻坚“主战场”,走访了202个村庄,叙写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又呈现了中国扶贫历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017年9月,《乡村国是》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经面世,重印10余次,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作为版权编辑,李钰亭应该对社里出版的《乡村国是》一书再熟悉不过了,为何还这样“恋恋不舍”?
李钰亭笑吟吟地递给记者一本陌生文字的“天书”,2020年8月出版的《乡村国是》阿拉伯文版。
“接下来,它还会有英文版、俄文版、蒙古语版。我正在对接它的海外出版事宜。”李钰亭拿出手边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的,是她为《乡村国是》的海外出版所列出的计划书和时间表。
7月22日,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李钰亭正在工作。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原来,5年来,李钰亭一直在谋划让《乡村国是》走向海外。
自2017年读完样书,李钰亭就被书中鲜活的扶贫故事打动了。她忍不住想——这本书,能否被推荐到海外?会有出版市场和反响吗?
先试一试吧!李钰亭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对接了海外的出版社和图书公司。结果令她惊喜:“我拿出图书,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兴趣,马上达成了意愿。”
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一直与阿拉伯地区最大的出版社以及相关文化部门合作,并已与近百家中国出版社和30余家阿拉伯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译制和出版了包括《习近平用典》《全面深化改革》《解读中国经济》《黄金时代》《在细雨中呼喊》《手机》等600多种图书。
“他们非常乐意为中国与埃及之间的文化交流构建一座桥梁。”
李钰亭回忆。不仅如此,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的工作人员还告诉她,中国的扶贫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也很关注。埃及有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国的减贫政策和手段,获取可借鉴的扶贫经验。因此他们认为,把优秀的扶贫攻坚类图书介绍到埃及去,非常有必要。
埃方的阐释,让李钰亭大受鼓舞。同时,阿拉伯语是个使用人数颇多的大语种,翻译成阿拉伯语,对于书籍在阿拉伯世界的推广,十分有利。
一拍即合。湖南人民出版社与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签订了版权输出合同,《乡村国是》阿拉伯文版即将面世。
图① 2019年4月13日,德夯大峡谷里,苗寨姑娘在赶“边边场”。 通讯员 摄
2.创新设计“船票”,开启海外之旅
“听到要对外输出,我肯定是高兴的,但没有感到意外。”湖南省作家协会的办公室里,作家纪红建从一大堆书籍和散落的资料中抬起头,充满自信:“我相信,这是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巨大成功带来的‘底气’,也是这本报告文学的质量带来的‘底气’。”
为了展现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景,他行走202个村庄,实地采访贫困户、扶贫工作者,带回了2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整理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同时,阅读了大量有关扶贫脱贫的理论专著,才创作出这部作品。书中既叙写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又呈现了中国扶贫历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被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称为扶贫题材中的“稀有佳作”。
质量虽然过硬,但对于欲开启“海外之旅”的图书来说,翻译,才是它这场旅程的“船票”,其重要性相当于“第二次创作”。
《乡村国是》的体量大,内容纪实,涉及到一些专有地名、机构名称,翻译难度大。与签订版权输出合同相比,翻译过程显得曲折。“比如说我们都很熟悉的‘扶贫工作队’一词,海外的读者就未必能理解,所以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精要的解释。”
因此,纪红建对原文进行了适度调整,并对一些名词展开注解。
图② 吉首市矮寨大桥景区,苗家人独特的高山流水敬酒方式。 通讯员 摄
“翻译审读,我们采用的是‘中外模式’,也就是一个中国本地的教授或者译读员先把这本书看一遍,主要是看导向问题、文字问题,然后再请一个外国的汉学家再审一遍,这时候主要审语言的优美,信、达、雅。两国专家用不同的视角审不同的方面。”李钰亭进一步介绍,“一般来说,翻译书籍交给一方来译、审就好。我们的做法在图书翻译出版上是超前的。”
另外,书名,作为书籍的“门脸”,也需要再三考量。若从字面上翻译,“乡村国是”难以让海外读者理解。作者、出版社、译者在听取汉学专家的建议和反复权衡下,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和西方语言习惯后,共拟定了四个标题作书名。再从中选出了一个,意为“中国乡村的新面貌”(英译为“A New Look of Villages in China”)。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标题最能符合原文题意亦能展现中国农村新面貌。在出版节奏紧张,又要确保翻译质量的情况下,历经三次修改和审读,最终才达到了理想的出版标准。
“这是一次有益的全新体验,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中国贫困乡村脱贫攻坚的现实,看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付出的努力。”译者梅·麦穆杜哈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欣慰:“希望阿拉伯国家能从中国脱贫攻坚这一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功经验中受到启发。”同时,他还向湖南人民出版社表达了希冀:“望能有更多关于中国成功经验和重大项目的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让阿拉伯国家学习借鉴并从中获益。”
为期一年半的翻译、编审工作告一段落,2020年8月,《乡村国是》阿拉伯文版在埃及和中国同步首发,分为两个不同版本的封面,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其中,埃及版本针对埃及当地发售,是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市场图书。中国版本的读者则更针对于埃及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埃及在华学者、教授等。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埃及版本一经发行就得到《埃及金字塔报》《埃及大门报》等一些当地主流媒体的关注和积极报道,还亮相了阿拉伯国家的重要书展——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埃及金字塔报》对此给予了热情洋溢地介绍:“该书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一个历史、经济和社会条件以及遭受多年战争及政治斗争都与阿拉伯国家相似的大国,能够在人口、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利用合理的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分配,实现中国领域内的全面建设发展。中国在消除乡村贫困的途中采取了许多系统的、有效性行动,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举措。”
图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模型。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 摄
3.搭载湘版好书,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乡村国是》,为埃及人了解中国的扶贫事业打开了一扇窗口。出版不久,就受到了以政府官员和相关学者为主的读者群体的好评。
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中国村落在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引领下发生的蝶变,正在被更多的人看见。
更重要的是,书籍承载的中国扶贫理念和人权观让许多埃及读者耳目一新、如获至宝。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权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真谛与奥秘。贫穷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发展是推动我国人权事业进步的发力点。书中真实记录的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场山乡巨变,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生动注解。
湖南人民出版社相关负责人透露,《乡村国是》的英文版和俄文版已经在出版进度当中,预计将于2023年上半年出版。此外,蒙古语、白俄罗斯语、哈萨克斯坦语等其他语种的出版计划也正在制定当中。目前,出版社还在陆续接到许多国外出版社的邮件询问是否有出版其他语种的计划。
趁热打铁,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又与湖南人民出版社签下了《社会保障与减贫发展》的海外出版合同,预计今年年底出版。这本23万字的书籍系统阐释了社会保障在扶贫减贫过程特别是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制度创新的重点,前瞻性地提出了发展型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英文版本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出版。
“这几年,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的话语权依然不够。”纪红建说,受此次对外出版的启发,他的选题也因此要更有全球视野。“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见证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希望我们的书写能为建设美好的世界与进步的时代提供一份中国方案。”
《乡村国是》阿拉伯文版。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青年观察
传递中国声音
书写文化自信
张雪云(青年作家)
早在《乡村国是》出版时,我就仔细阅读过同事兼好友纪红建的这部作品。作为湖南日报的青年观察员,我再次翻开它,仿佛又回到了2020年,中国极不平凡的一年,截止到这一年,数亿贫困人口成功摆脱了贫困,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
《乡村国是》走向海外,向世界贡献脱贫攻坚的中国智慧,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在了解了《乡村国是》的出海经历之后,我心绪难平。《乡村国是》是中国扶贫经验走向世界的佐证,也是大国文化自信的彰显。同时,也鲜活地体现出: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而且,要在写作中拥有大格局,注入大情怀。放眼全球,书写国之大者。
这对于我——一个普通写作者是具有重要启示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在全球化的时代,我该如何与脚下的土地、周遭的世界建立联系?面对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该如何选题,从何种角度创作?一个题材,我写得足够深入、足够透彻了吗?我的视野是否还局限在小小的空间里,远远不够宽广?我的创作是否能提供更广泛有益的价值?
……
问题太多太多,我需要时时扪心自问。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无论如何,作为一名当代写作者,我得继续用脚步丈量土地,勇于担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并努力提升自我,以更有力之笔墨,传递中国声音,书写文化自信。
责编:戴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