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炭河里遗址位于长沙市宁乡市黄材镇寨子村塅溪与沩水交汇的台地上,系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发现了西周早期大型建筑遗址、城墙遗址。考古工作者曾对此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证明炭河里遗址为西周时期某一方国的都城所在地。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资料图片
蒋华
四羊方尊、人面方鼎、虎食人卣……一个个独一无二的青铜器,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湖南宁乡炭河里。就是这个小小的地方,揭开了一个尘封了几千年的古代方国的面纱。那神奇的造型,那神秘的图案与铭文,在向后人述说着曾经的辉煌,可是,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在人面方鼎那张表情生动的“脸”上,是否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忧伤?神奇宁乡,神秘炭河里,在今人有限的认识里,我们该如何对她进行解读?
大禾?禾大?
走进宁乡市黄材镇的炭河里,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时空交错的隧道。这里曾经阡陌纵横,人们在土地上播种耕作,却全然不知自己踩着的土地下面,埋藏着一个几千年前的文明。我站着的地方,也可能是那个被称为“大禾”方国王城的主干道,两边的作坊里,工匠正在浇筑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器物,旁边人们或坐或站,或饮或聊,一派闲适。离开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和“炭河千古情”的演出所在地,站在旷野,天地一片寂静。但我却隐隐听到了人喊马嘶,我看到了人流如织,那些远古的意象,被裹挟着、簇拥着,像这旷野的风,呼啸而来。
去过炭河里很多次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对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古系教授向桃初来说,这是从发掘到研究,耗费了二十多年的地方。若没有他,炭河里最终也许仍会被发现,但时间或许会晚许多。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炭河里遗址和周围邻近地区陆续出土了多批商周青铜器,其中大部分出在以遗址为中心直径不到2公里的范围内。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兽面纹瓿(内贮224件铜斧)、“癸”卣(内有环、玦、管等玉器320余件)、“戈”卣(内有珠、管等玉器1170余件)、云纹铙(伴出环、玦、虎、鱼等精美玉器)、象纹大铙(重221.5公斤)等无一不是中国商周青铜器中的上品,被考古界称为“宁乡铜器群”。炭河里遗址也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宁乡借此以“青铜器之乡”享誉海内外。
1963年,湖南省考古所确认炭河里遗址为一处西周遗址。大量的、精美的器物在这个地方出现,是否说明这里曾经有一个有着较高文明的方国存在?这个方国叫什么名字?在后来发现的人面方鼎上有一张神秘的脸,在鼎里发现了“大禾”两个字样的铭文。可是如果宁乡曾经的方国真的是用这两个字命名,该是大禾方国还是禾大方国?说不定,它们压根就不是一个词组,而是两个并不关联的独立的字。甚至,它们可能只是铸造者祈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毕竟对于这个多山少田的地方来说,很难养活太多的人口。鼎上那个高颧骨、大眼睛、凸嘴唇的人脸,没有任何记录,和所在方国一样,隐藏在历史厚重的烟云里。
大禾人面纹方鼎,通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湖南博物院 供图
本地?外地?
“大禾方鼎出现在宁乡,清楚表明这儿曾是商的一个诸侯方国;而鼎上的人面图像,并不是神农氏形象,或是所谓的‘黄帝四面’,而是一个女人面,说明宁乡这一带很有可能曾被女人统治。”这是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的青铜器研究专家刘森淼在《大禾人面方鼎探索》中提出的观点。
人面方鼎(大禾方鼎)上那张神秘的脸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也许,在这个观点提出后,那张脸在嘲笑这些自作聪明的后人。他或她是这个方国的统治者吗?也许只是铸造这个器物的工匠的脸呢?后代很多石窟造像里,就有很多夹杂“私货”的工匠。这一切都是猜测。
炭河里的这个方国究竟是本地人建设还是外地迁徙过来的人建设的成果?多数专家在研究宁乡古代文化后得出的结论一般都是方国的建设者是外地来的,至少也是外地先进文化与本地土著结合后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曾经灿烂的文化。
宁乡,夏朝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宁乡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古越人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在炭河里,就发现了大量日常生活用的这种方格纹陶器。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这里如果是诸侯方国,一定有过臣属纳贡之事,也不能排除与中原的王朝有过密切的往来。
向桃初认为,受强大的周王朝势力压迫,江汉地区的政治集团或方国便携带象征国家政权的青铜器,与部分被灭国南逃的商朝遗民一起经过湖北东南,沿洞庭湖东岸进入湘江流域。他们在南下途中可能遭到了地方力量的抵抗,湖北崇阳、湖南岳阳平江、长沙浏阳等地出土大量青铜器,应该有一部分是他们沿途被劫或主动弃埋的。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入乡随俗,改变原来的生活习俗,与本地土著民族结合,在这里修造城池、建筑宫殿,也铸造青铜器,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炭河里文化”。
黄材镇曾经有个青羊村,专家分析,这是一个姓氏,为炎帝后裔的一支,青羊一族应该是在炎黄之战后,为避战来到黄材,即建立了“大禾”方国。另外的说法还有,商代晚期甚至西周时期湖南土著文化并不具备铸造四羊方尊等精美重器的技术条件,而宁乡、长沙等周边地区都没有古铜矿遗址或丰富的铜矿资源。这些铜器很可能来自外面。
如果是外地人将这些青铜器带到了宁乡炭河里,他们来了多少人?为什么要带那么多青铜器?仅仅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古铜矿遗址和丰富的铜矿资源,就断定这些青铜器不是本地制作,是否失之偏颇?
这样一个西周时期古城址在整个南方地区也不多见。它的发现,对研究湖南地方史、地方青铜文化和早期国家社会的形成等具有重大意义。或许正如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说的,“直到宁乡炭河里遗址的发现,宁乡青铜器群才找到了主人。”
对于炭河里遗址,如果没有更好、更科学的方式去对待它,只能让它安详地躺着吧,大地宽厚的胸怀包容着它,它的睡姿是那么恬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炭河里方国的先人被不舍昼夜的时间大浪淘尽,甚至连方国也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影影绰绰的痕迹。也许,昔日站在沩河与塅溪河交汇处的,就有那人面方鼎上那张神秘面孔的主人吧。当时的他,会生出了怎样的感喟?
责编:黄煌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周
2025-02-24 17:05:51
远古的意象,呼啸而来。
故乡的云
2025-02-24 08:41:52
考古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