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洞庭月历丨6月·水草:在大湖的柔波里,荡漾
新湖南 • 经济要闻
2024-06-30 22:57:50
首页头条收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夏季,水草疯长,大通湖里形成了茂密的水中森林。

水上的红莲、香蒲、芦苇、南荻,郁郁葱葱;水面的菱角、荇菜、睡莲,铺向远方;水底的轮叶黑藻、苦草、狐尾藻,招摇着绿油油的长尾巴……

这些看似寻常的水草,却有着不寻常的经历。这个6月,我们走向“洞庭之心”大通湖,去访问这些在洞庭湖消失又重现的水草。

(水草丰盛、风光旖旎的大通湖。大通湖区委宣传统战部供图)

1.年复一年补种,荷花终于大面积开花

【小名片】

荷:又称为莲,隶属于莲科、莲属,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荷花或莲花是莲属中多个物种及众多人工培育品种之花的统称,荷性喜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沼泽地、池塘。在中亚、西亚、北美、印度、东亚、东南亚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分布,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6月21日,益阳大通湖畔盛开的大片荷花。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6月的大通湖,湖面宽广,苍苍茫茫,直接天际。菖蒲、芦苇、红莲延绵数十公里,荷花娉婷多姿,微风一过,送来缕缕清香。

地处洞庭湖湿地保护圈核心地带的大通湖,水域面积达12.4万亩,东临洞庭湖、北通藕池东支、西临沱江、南连草尾河,为洞庭湖东、南、西三个水系的通道,在洞庭湖乃至长江大保护中占据重要生态地位。

“大通湖的荷花历经千辛万苦才成这般模样。”6月21日,看着连片的荷花,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大通湖区管理局副局长关心感触颇深。

6月21日,益阳大通湖畔盛开的大片荷花。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夏季的南方,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见到荷花、菖蒲、芦苇等植物。

然而,由于围网养殖、过度投肥等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大通湖水质恶化,生态退化严重,水面到处是养殖的围网,根本看不到荷花,水质是劣V类。

如何治理?曾经不起眼的水草被委以重用。它们不但可以吸收水中的氮、磷,净化水质,还可以减小湖中的风浪,减少底泥上涌,并能为候鸟、鱼类等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栖息之地。

(6月21日,益阳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鱼儿在吃水草。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丹教授曾带领团队在湖北梁子湖种植20万亩水草,使梁子湖水体恢复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  

2017年,在生态环境部的推荐下,于丹教授团队来到大通湖,准备用“梁子湖经验”来治理大通湖。 

但大通湖的治理比梁子湖困难很多。关心说,大通湖是浅水湖泊,最深处不过2.5米,风一大,就会将底泥翻起来,底泥中的氮、磷会大量释放。 

此外,梁子湖有许多湾,大通湖水面开阔,湖岸线多呈直线型,水草没有避风的港湾。加上大通湖所处的位置季风更强,风大时,水草根部的覆土会被冲散,导致水草无法种入泥中。

(6月21日,益阳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内种植的睡莲。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没想到最容易成活的红莲,种起来也困难重重。”关心说,由于大通湖水位人工难以调控,有些红莲刚冒出嫩苗就被水淹死了;风浪太大,嫩苗容易被水浪冲断,有些还被风吹得连根拔起。

刚开始两年,红莲存活率很低。技术团队尝试了各种办法,最后摸索出在岸边插下防浪竹排,减少水浪冲击,通过莲子岸上催发后播撒、人工扦插莲藕的方法,才让红莲稳稳地在大通湖站稳脚跟。

通过增绿、退养、截污、疏浚、活水等综合手段,大通湖水质改善明显,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

(大通湖里的苦草。大通湖区委宣传统战部供图

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大通湖区管理局局长吴铮杰回忆,治理一年后,就吸引了众多候鸟回归。“鸟类、鱼类一哄而上,水草被吃得连根都不剩。”  

年复一年补种,才有眼前这一大片荷花。关心说,目前大通湖红莲面积达2万亩,水生植被恢复面积超5万亩。今年前5个月,大通湖水质总磷均值较上年同期下降4.3%,其他指标均达到Ⅲ类标准,水质持续稳中向好。

2、四季青苦草下塘,大通湖大闸蟹找到“救命草”

【小名片】

四季青苦草:又称为欧亚苦草,隶属于水鳖科苦草属,为多年生沉水草本,有匍匐茎。适应水温变化的能力很强,全年大部分时候生长缓慢,植株高通常在40—70厘米,水温4℃以上即四季常绿,所以有人称为四季青苦草。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目前国内已发现在多个省区分布。

(四季青苦草。大通湖区委宣传统战部供图)

大通湖的养殖户们,看起来有些“不务正业”,他们把种草和养蟹看得一样重要。

按照“水草+螃蟹”的模式,大通湖今年第一次培育出“六月黄”。 

起蟹是养殖户们最期待的事。6月22日早上天刚亮,大雨倾盆,养殖户乘船来到池塘中间,打捞“六月黄”。 

一笼起来,织网上挂满了张牙舞爪的蟹,一个大桶近乎被装满,个头小的有2两,大的有3两。

(大通湖区养殖户在起蟹。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有水草的清香!”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春一早就守在塘边“验收成果”。他说,水草好,蟹才养得好。暴雨把水面搅得一团浑浊,但仍依稀可见一丛丛绿色的水草。 

养殖户刘和平不忙着提早出货,他想把螃蟹个头养大些,攒到明年全部出口。

一大早,他便来到池塘里打捞轮叶黑藻、四季青苦草。“长得太茂盛,要捞些起来。”

水中一片绿意盈盈。5月份投放的“大通湖1号”蟹苗,已经长至大拇指甲大小,正在水草的根茎上到处攀爬。

(大通湖区养殖户在打理池塘里的水草。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螃蟹还没长大,出口订单已经排满。刘和平这批苗准备到明年上市,预计产量可达6万市斤,每市斤均价可达100元左右。目前大部分蟹已被香港的老客户提前预订。 

“大通湖大闸蟹能东山再起,水草立下汗马功劳。”刘和平曾是大通湖区最大的养殖户,经历过破产、重新创业,深感水草的作用。 

2008年海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出口3只螃蟹,就有1只来自大通湖。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刘和平经营的和平水产公司。 

风光无限时,刘和平却预感到危机:大通湖的水草越来越少,水体越来越浑浊,养出的螃蟹口感也渐渐不如从前。

(农户在打理水草。大通湖区委宣传统战部供图)

2007年,刘和平尝试在池塘里养螃蟹。池塘不比大湖,是死水。如何改善水质?刘和平首次在大通湖区尝试“水草+螃蟹”的模式。 

由于技术不成熟,刘和平种的伊乐藻不耐高温,一到夏天,水草就出现浮漂、腐败发臭的情况,导致水质下降、螃蟹大量死亡。 

连续亏损7年,2014年和平水产公司倒闭,刘和平只好选择外出打工。

2016年开始,大通湖众多养殖户也面临破产。因大湖治理的需要,大通湖及临湖1000米范围内全面退养,养殖户们纷纷退到池塘养殖。 

如何保障养殖户们的生计?

2019年,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养殖户们也纷纷开始种水草,大通湖区成为远近闻名的“水草之都”。

(水草之都。大通湖区委宣传统战部供图)

在卖水草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不少顾客将水草买回去养螃蟹。原来水草不但能净化水体,还能为螃蟹提供天然的饵料、隐蔽的栖息地。 

选什么水草?如何种?大通湖区请来上海海洋大学科研团队,经过多次试验发现,用低温草伊乐藻搭配高温草轮叶黑藻、四季青苦草的方式,可以保障大闸蟹安全度过高温季节。 

这一发现,解决了困扰刘和平多年的技术难题。2022年,刘和平重返大通湖,决心东山再起。

(种草农户正在采收水草。刘钊作 摄)

2022年,大通湖还出台专项奖补政策,凡实现“水草+螃蟹”的达标养殖水面,均按每亩800元补贴。 

从大湖退向池塘,水草为养殖户找到新的出路。“水草+螃蟹”的养殖模式迅速在大通湖区推广,大通湖大闸蟹迎来重生。2023年,大通湖“水草+大闸蟹”养殖规模达2.1万亩,年产量约1600吨,总产值约4.5亿元,带动全区三分之一以上的养殖户就业增收。

3.菹草恢复后,小天鹅又回来了

【小名片】

菹草:眼子菜科眼子菜属的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根茎近圆柱形,近基部常匍匐在地面;叶条形,无柄,叶缘呈浅波状,有疏或稍密的细锯齿;穗状花序顶生;花果期4-7月。菹草是洞庭湖冬季主要的本土沉水植物之一,是小天鹅重要的食物来源。

(菹草。李杨摄)

汛期,大通湖的“水下森林”被淹在水底,肉眼难以看到。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存在。 

乘快艇驶向湖中央。没过多久,快艇便发出异响,随后降速。  

“螺旋桨被水草缠住了。”船夫王斌简单清理掉螺旋桨上缠着的水草,快艇很快恢复正常。 

一路上,快艇多次被水草缠住。王斌说,这些水草,是自己和同事们一起种下的,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菹草、苦草等。

(大通湖的睡莲。郭建华摄)

55岁的王斌,18岁起就在大通湖里养鱼,曾经是天泓渔业的员工。天泓渔业关闭后,王斌谋了一份新工作,负责给大通湖种草。 

虽然种草的收入不如养鱼多,但是环境变好了,看到绿油油的水草、闻着清新的湖风,王斌觉得很舒服。 

同行的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谢永宏回忆道:“这跟以前的洞庭湖差不多了,菹草多得船桨都搅不动。”

(6月22日,益阳大通湖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谢永宏教授在观察菹草的生长状况。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细看螺旋桨上挂着的菹草,叶子有些枯萎。进入夏季,菹草渐渐进入休眠期,新发出的殖芽,有些坚硬,略似松果,只有1至3厘米长,边缘长着细锯齿。

谢永宏说,一到秋冬,随着水温下降,殖芽又渐渐发芽、繁茂,成为洞庭湖冬季主要的本土沉水植物之一,是越冬候鸟的重要食物来源,小天鹅尤其喜欢吃菹草的根茎。

然而,近年来,洞庭湖里的菹草逐渐减少,表现最明显的是大小西湖。

大小西湖是洞庭湖候鸟栖息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菹草的逐渐消失,让小天鹅也不再光顾这里。 

2016年,谢永宏带领团队陆续对大小西湖进行修复。第一次种植了2000多亩菹草,结果没多久就被候鸟们吃光了。

谢永宏教授带记者去大通湖中看水草。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后来,通过“修复+保护”双管齐下的方式,菹草终于存活下来,营造出一个较为稳定的水下生态,苦草、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草等等都渐渐恢复。 

2018年,大小西湖一次性记录到小天鹅58只。2023年,大小西湖植被恢复区域一次性记录到小天鹅98只。

(岳阳市采桑湖,候鸟翔集,场景极为壮观。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京明 摄)

鸟多,说明水草长得好。”谢永宏说。 

快艇继续向前,风微凉,湖面宽广,夏候鸟无拘无束地飞着。

(大通湖的野菱。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快看,那里有大片野菱。”站在船头上,谢永宏告诉大家,水面上漂浮的一片片,正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菱。  

不只是大通湖,越来越多珍稀濒危物种出现在洞庭湖。2023年,湖南省生态环境农村工作站在洞庭湖湿地调查发现了珍稀濒危植物13种,其中包括秤锤树、龙舌草、中华结缕草、金荞麦、细果野菱等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3月20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麋鹿在浅水区域自由奔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记者手记】

水草从《诗经》走向洞庭

胡盼盼

水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好的意象。

几千年前的《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等,广为流传。

90多年前,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营造出无边的浪漫。

在今天的大通湖,意象里的诗意水草,走向人间烟火。它可以挣钱、可以养螃蟹、可以让农民找到生计、可以恢复湿地之美、可以让小天鹅重新回归……

一株株不起眼的水草,滋润着庞大的生态系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饭碗。以一颗朴素之心对待水草,自然会以赤诚之心回馈人类。


往期推荐:

洞庭月历丨5月:老去的工厂 新生的故事

洞庭月历丨4月·树:杨柳春风,一番新绿

洞庭月历丨3月•麋鹿:归去来兮,生生不息

洞庭月历|2月·渔民:湖平浪静,岸边泊着美好的梦

洞庭月历丨1月·水鸟:“湖水清澈,倒映着我”

作者:胡盼盼,傅聪,郭宇轩

责编:胡盼盼

一审:周月桂

二审:李伟锋

三审:朱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