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洞庭月历丨5月:老去的工厂 新生的故事
新湖南 • 经济要闻
2024-05-30 07:10:03

(5月30日《湖南日报》刊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初夏的洞庭,把积蓄了一春的活力迸发出来。新生的,不只有草木,还有老去的工厂。

5月,我们在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边的3个老厂里,见到了3位老人。数十年的光阴里,他们见证了这些工厂在洞庭湖畔出生、成长、转型的曲折经历。

一只“仙鸟”

飞临老化工厂区

5月14日午后,位于岳阳市城区的湖南石化原煤化工部厂区,一只白色的大鸟拖着长长的尾羽,在草地上信步。

工厂机器关停后,鲜有人来,“闲客”倒多了不少。

卢旺兴一走近,它立马警觉地飞到树上,不见了踪影。此鸟“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飞行时羽毛洁白飘逸,如一只白凤凰。卢旺兴一眼就认出,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

就在一个月前,还有一只受伤的白鹇落在厂区,无法飞行。厂里员工将其送到了救助站,帮助它重返蓝天。

5月14日,在岳阳市湖南石化原煤化工部厂区,卢旺兴向记者介绍他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陈鑫 摄(湖南图片库)

“林中仙子”的频频光临,让卢旺兴深感慰藉。今年57岁的卢旺兴是湖南石化原煤化工部的党委书记。2023年11月工厂停产后,他留在这里负责清退工作。

临近退休,要亲手参与拆除自己花了一辈子心血经营的工厂。这对卢旺兴来说,是件很沉重的事。

1989年,22岁的卢旺兴从湘潭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洞庭氮肥厂(即现在的湖南石化原煤化工部)。35年来,他一路见证了湖南省最大成品油供应基地和化工材料生产基地的成长。

“很不舍,但从大局看,还是拆了好。”卢旺兴说,20世纪70年代,工厂特意选址建在东洞庭湖边沼泽地的无人区。随着城区扩大,工厂已被居民区包围。

5月14日,位于岳阳市城区的湖南石化原煤化工部厂区。陈鑫 摄(湖南图片库)

工厂与洞庭湖一堤之隔,紧傍长江。卢旺兴时时担心,工厂日夜不停的设备轰隆声,排放的污水、废气,影响到周边居民生活和洞庭湖生态。

转变起自2018年。按照省里工作部署,岳阳“断臂求生”,对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启动“关改搬转”。

湖南石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启动搬迁,将城区工厂搬迁到距离洞庭湖20多公里的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

“空气新鲜了、天也蓝了、鸟儿也多了。”不舍之余,卢旺兴更多的是高兴:老厂区的环境变好了,新厂区的技术和设备更是全球一流。

驱车半小时,记者来到20多公里外的新厂区。阳光下,占地2650亩的湖南石化己内酰胺部厂区内,银塔林立,管道交错,蒸汽升腾,机器轰鸣。

位于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的湖南石化新区己内酰胺部。彭展 李翼骏 摄影报道(湖南图片库)

湖南石化新区己内酰胺部副经理胡元旭曾经在原煤化工部工作多年,搬到新厂后,他明显感觉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新厂采用了全球领先的己内酰胺绿色成套新技术,用原来1/3的土地、1/4的用水、1/3的排放,实现产能倍增,成为目前全球单套产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

和湖南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一起搬迁的,还有另外18家化工企业。此外,长江沿线新增化工企业一律向绿色化工产业园集中,16家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化工企业陆续关停。截至2023年12月,岳阳市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及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关停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提前两年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

一艘船

在清波里乘风破浪

水边,总少不了船的故事。

益阳沅江,一座被水包围的城市,是湖南省最会造船的地方,全省七成以上的船产自这里。

5月20日,沅江高新区,桃花江游艇公司工人对大型钢质船身进行加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5月20日,一位老人站在南洞庭湖岸边。又有一批船舶下水,即将交付给客户。

老人叫张佑军,今年60岁,是沅江市最会造船的人之一。岸边,是张佑军创办的桃花江游艇公司。3万平方米的厂房里,有各种大小、型号的船只。

“这是衡阳市订购的3艘锂电池商务游艇,总金额3600万元,即将交付用于今年的旅发大会。”“还有这个,是公安部预订的海洋高速执法船。”张佑军颇为自豪,每一艘船,都凝结着他奋斗的荣光。

一辈子和船打交道,如今能发展成为省内龙头企业,十分不易。张佑军感慨,产业发展如同船在大海里航行,大风大浪在所难免。

5月20日,沅江高新区,位于南洞庭湖畔的桃花江游艇公司。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曾经,湖边十分热闹,工厂林立。如今,不少企业已经关停了。”站在洞庭湖南岸的马家嘴,张佑军指着湖岸线的东南方向说,相距几百米的白色空厂房,是曾经沅江市最大的纳税大户——湖南省沅江造纸厂。2018年12月起,位于沅江市内的造纸企业全面退出造纸产能,芦苇造纸产业从此退出沅江市历史舞台。岸线西北方向几公里外的滩涂上,曾经有鑫远船舶等数十家造船企业,过去三年也陆续关停。

桃花江游艇公司何以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张佑军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公司的制胜法宝。在公司的喷涂车间,张佑军介绍了他的秘密武器——喷涂车间催化燃烧环保装置。

5月20日,沅江高新区,桃花江游艇公司投入近千万元,给喷涂车间安装了全国领先的环保装置。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造船企业对生态环境最大的影响在于喷漆过程会产生有害气体。沅江市船舶产业服务中心理事长张勉介绍,桃花江游艇公司投入近千万元,给喷涂车间安装了全国领先的环保装置。喷漆产生的有害气体经过装置的催化燃烧后,能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实现达标排放。

“守住环保该守的底线,还要在新风口上抢抓先机。”张勉介绍,20年前,沅江抓住沿海万吨以下造船业向内地转移的风口,船舶工业迅速崛起。在当今绿色环保的大趋势下,清洁能源船舶替代传统燃油船舶是大势所趋。

在危机中育新机。2018年起,沅江及时调整船舶产业“航道”,着手布局新能源船舶制造领域。2022年,沅江市成立船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引导各大造船企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湖南省船舶制造特色工业小镇。

5月20日,沅江高新区,桃花江游艇公司工人对大型钢质船身进行焊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桃花江游艇公司积极承接大型货船电动化改造业务,2020年成功研发出景区新能源电推船,解决了国内景区燃油动力船舶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难题。产业转型升级后,桃花江游艇公司新能源游船制造订单增长迅猛,2023年公司营业额超7亿元。

目前,沅江涌现出亚光科技、海荃游艇、金航船舶等7家新能源船舶研发制造企业。它们的太阳能游船、纯电动游艇、LNG加注趸船、LNG江海直达集装箱船、超级电容渡船等新能源船舶产品创造了多个“第一”。

从马家嘴望去,辽阔的洞庭湖上,传统燃油船正在逐渐消失,一艘艘新能源旅游船、货船驰骋湖面。没有黑色油污,没有尾气蒸腾,新能源船驶过,甲板后的鱼儿跃得老高。

一张网

从洞庭湖撒向全世界

沅江,是全国百强渔业县。当地许多居民,曾经世世代代是渔民,家家户户会织网。

5月20日,洞庭湖南岸的一家工厂里,机器轰鸣。渔民进厂,成了工人。他们编织出的绳网,变成了体育休闲用网、工地安全网、深海养殖拖网等,销往全世界。

5月20日,沅江市服装产业园湖南星海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抓紧时间生产足球门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70岁的湖南鑫海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刘放军,是带来这一转变的人。

1954年,刘放军出生在洞庭湖的渔船上,他所在的沅江市万子湖村是一个渔民村。上世纪80年代,头脑灵活的刘放军嗅到洞庭湖区对渔网的需求,开始领办万子湖乡绳网厂。依靠当地渔民织网的巧手,刘放军迅速占领了洞庭湖乃至湖南的渔网市场。

随着国内渔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渔网企业遍地开花。与此同时,长江、洞庭湖等淡水渔业资源却在不断下降。

此后,长江流域开始实施“十年禁渔”,湖南对“一江一湖四水”实施全面禁捕,淡水渔网市场需求迅速减少。刘放军说,公司近一半业务是靠淡水养殖,退捕禁捕让公司陷入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

5月20日,沅江市湖南鑫海股份有限公司厂房,搬迁渔民在织网车间进行渔网修补工作。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如何转危为机、在困境中乘风破浪?

刘放军把目光转移到海洋渔网。虽然都是做渔网,从淡水渔网到海洋渔网,并没有那么容易。一方面海水很深,一张海洋渔网可能有几十吨重。此外,在咸水里作业,对渔网的耐腐蚀性、抗老化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技术到施工,都是一穷二白。刘放军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东华大学等单位请来专家,进行技术攻关,每年投入两千万元从事研发,终于在海洋渔网领域崭露头角。

5月20日,沅江市湖南鑫海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工人在绳网生产线上忙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鑫海公司研制出的“300型南极磷虾拖网”,一网能够捕捞60吨磷虾。洞庭湖畔的这张“网”成功地抛到了南极远洋,鑫海也凭借过硬的技术成为国家远洋绳网行业标准的制订者。

2022年,我国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宁德1号”在福建福安下水,养殖总容积达到65000立方米,其水下用网全部由鑫海公司制造。

“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公司在海洋领域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刘放军又在布局更广阔的领域。他说,网抛在水里可以当捕捞、养殖用网,挂在建筑上面就是安全网,放在体育场是体育用网。生产生活中凡是能用到绳和网的地方,都是我们的市场。

5月20日,沅江市服装产业园湖南星海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缝制体育用品。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在鑫海公司的商品展示架上,从足球网到羽毛球网,形形色色共有九大系列200多款。“我们只做海外高端市场,产品100%出口。”刘放军说,2017年子公司星海运动成立后,体育休闲用网成了公司增长速度最快的板块,去年产值已超过7000万元,今年产值有望过亿。

“祖祖辈辈都在洞庭湖捕鱼,有一天突然不能捕鱼了,以为没有了出路,大家都很惋惜。”刘放军感叹,没想到撒开手中的网,还能走得更远,到了深海,去了南极,走向广阔的世界。

【记者手记】

跳出洞庭 拥抱大海

胡盼盼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曾经,总以为只有人会变,洞庭湖是不会变的。

千百年来,洞庭湖敞开那一湖碧水,慷慨地滋养四方。一代又一代人,从生到老,攫取它,富足自己。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洞庭湖变了,不再如往日那般美丽。

当要作出抉择时,大家不舍、彷徨:搬走了,一辈子苦心经营的事业不就没了?不能捕鱼了,网还有人要吗?造船有污染,船企是不是要倒闭了?

然而,在生态底线面前,没有选择。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他们用短时间的阵痛,换来蓬勃的新生。

撒开一张网,“捕获”全世界。装上绿色能源,一只只船扬帆远航。关闭老厂,“林中仙子”重返身边和我们做朋友,新厂用新技术打造全球标高。

3位老人,用一辈子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跳出一片湖,拥抱整个海。

作者:胡盼盼 辜鹏博

责编:曾璇

一审:周月桂

二审:李伟锋

三审:朱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