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绿色智能建造的“女汉子”
——记“新时代新雷锋”称号获得者、湖南建投六建集团长沙机场改扩建项目党支部书记、施工技术员张珍
张珍(右)和同事在施工现场。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孟姣燕
作为建筑行业为数不多的女性技术员,张珍常年在工程项目上摸爬滚打,走路带风、说话快溜,在同事们眼中,她是不怕苦、不服输的“珍姐”。
“珍姐”其实年纪不大,今年34岁的她目前是湖南建投六建集团长沙机场改扩建项目党支部书记、施工技术员。参加工作8年来,张珍天天与砖头、数据、建模打交道,始终扎根项目一线,钻研绿色智能建造,在数字建模领域屡创佳绩。近日,她获得湖南省“新时代新雷锋”荣誉称号。
从“职场小白”到“建模能手”
如果盖房子能像看3D动画一样,一切流程工序、用工用料、预期风险都一目了然,那是什么样的奇妙体验?
12月4日,在机器轰鸣、尘土扑面的长沙机场改扩建项目工地,记者见到了身材瘦小、脸庞白皙的张珍。
张珍打了个比方,这就如同卡塔尔世界杯上亮相的“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一样,AI加持下,盖房子也能可视化、精细化。
这个科技绝活在建筑领域有专业术语——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传统的二维绘图技术相比,BIM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绿色环保方面优势明显。
早在2016年,刚参加工作的张珍被派往张家界市人民医院一期工程项目担任施工技术员。该项目工期紧、要求高、任务重、管理复杂。
彼时,公司正在探索BIM技术。作为新生事物,BIM技术被接纳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谁来啃下“硬骨头”?张珍主动申请挑战。
“其实一开始,我心里也没底。”初生牛犊不怕虎,学建筑专业的张珍立志学以致用。她一头扎进现场,起早贪黑实地勘测。一面墙需要多少块砖,她一块块数;项目需要多长工期、多少人工,她每天爬上钢架点人头。付出得不到理解时,她不解释,困了洗把脸又接着挑灯干。
终于,在BIM技术辅助下,项目管线复杂、大型设备多、净空要求高、协作难度大等难题被一一攻克,120多次可能出现的返工被避免。不仅如此,项目还因BIM技术节省施工成本40万元,一举成为公司项目精细化管理典型。
“有了这个模型,一看就懂,房子还没建,就已经在脑袋里活起来了。”工友们也逐渐改变传统观念,向张珍竖起大拇指。
之后,张珍还在慈利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隆平博物馆等多个项目推广应用BIM技术,成为大家夸赞的“建模能手”。
研究“一键算碳”,让建筑更绿色
长沙机场改扩建项目是湖南省绿色建造重点示范项目。
在建设指挥部的智能建造全链指挥系统,记者看到,在1:1的数字孪生模型中,施工的节点、进度、材料都可以演示,包括每个螺丝钉的型号、每个管件的尺寸,都能在系统里查看。
张珍介绍,大体量工程对施工精度有更高要求,过去进行工程复核,需要对比地上、地面、地下三个施工面的所有工程图。如今建模团队将项目主体建筑信息建模,可以调取三维立体的技术参数,更直观精准指导现场施工对照检查。
“项目启动前,建模团队把每道工序都做了数字模型推演,相当于还没开工,工程已经在系统模型中建设完成了。”张珍说。
去年,张珍带领课题小组启动了一项新研究——“绿色低碳”研究。他们深入各施工环节,收集了几十万条数据,对施工碳排放进行计算。然而,整理数据时却发现单位不统一等问题,她不厌其烦,又找现场施工人员一条条求证梳理。
埋在数据堆里,一干就是一年,最终获得了全面的数据,用于减碳分析。截至目前,项目施工减碳285.6吨。
为了推广减碳系统,张珍团队不断调整算法,自主研发了适用于建筑、市政、水利水电等工程板块的《工程建设碳排放定额计算及碳减排分析管理系统》,可实现“一键算碳”,并自动生成分析报告。目前,已有200余个项目应用该系统。
张珍还带领团队开展BIM+VR技术研究,其成果“建筑施工VR教育系统”投入使用后,平均为每个项目节约施工费10万元左右。
近年来,她主持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可增加稳定性的施工标志装置》《一种装配式建筑起吊装置》获国家专利,在国家级BIM大赛中屡创佳绩。
责编:谭思敏
一审:彭彭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