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6月10日(通讯员 颜蒹葭)今天,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湖南第一师范旧址上演——由汤增璧曾孙汤志军捐赠、国家一级版画师陈祖煌创作的“毛泽东与老师汤增璧在一师”楠木浮雕牌匾正式入藏该校。
这块长2.19米、宽0.97米、厚0.1米的楠木浮雕,以传统镂雕与浅浮雕相结合的工艺,再现了青年毛泽东与国文老师、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民主革命思想家汤增璧在湖南第一师范互动的经典场景。画面中,毛泽东与汤增璧的身影映衬在第一师范青砖灰瓦的隐约背景之下,仿佛穿越时空,引领观众重返那段峥嵘岁月。捐赠人汤志军透露,这块牌匾的创作历经三年精心雕琢,陈祖煌大师多次修改设计,最终聚焦于“借阅《民报》、激发游学”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瞬间。该历史细节在毛泽东1936年与斯诺的谈话中曾被特别提及,正是汤增璧将这份记录学生徒步考察西藏边境打箭炉(今四川康定市境内)的报纸借予学生毛泽东,直接激发了他1917年暑假游学湖南五县的壮举,为其政治理想和实事求是思想萌芽埋下重要伏笔。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杨丹表示,这方牌匾不是普通的艺术品,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大先生育栋梁材”的立体教科书。她追溯了汤增璧的革命和教育生涯:作为辛亥革命先驱和民主革命家,汤增璧在1914至1915年执教于一师时,巧妙地将民主革命思想与经世致用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其倡导的“教育救国”理念及其实践,对毛泽东等一众青年学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表示,湖南第一师范已开发“重走毛泽东游学路”实践项目,加强了“大先生育栋梁材”研究,并将积极把牌匾所承载的“师生共进、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大思政课程,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感悟初心。
座谈会现场,与会专家指出,这件艺术作品让青年毛泽东“政治观点和理想的成形”有了具象载体。牌匾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相得益彰:楠木历经百年不腐的特质,象征革命精神永续;雕刻工艺中人、物纹路的流动感,暗合“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理念。当历史的细微之处被匠心独运地重构,当革命精神与艺术表达完美融合,那些深深镌刻在木纹之中的师生对话,必将在青年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责编:余蓉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