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高考过后,这些重要信息谨慎晒!
新湖南 • 教育
2025-06-09 13:21:1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结束,针对考生和家长的网络诈骗、谣言却逐渐进入高发期。不法分子利用查分、录取等环节设下圈套,考生、家长稍有不慎就可能泄露隐私、损失钱财,甚至影响升学机会!

这份《高考防骗指南》,帮你识破常见骗局,安全度过考后关键期!  

个人信息保护

● 准考证、身份证切勿随意晒

不要在社交平台晒准考证、身份证、考生号等信息,即使打了马赛克也可能被技术手段还原。

● 警惕“高考大数据”钓鱼网站

非官方渠道的“高考志愿预测”“分数线查询”等链接,可能窃取考生信息或植入恶意程序。

正确做法: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学校官方渠道查询信息,避免点击陌生链接、扫描陌生二维码。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高考招生录取期间,诈骗分子常冒充“教育局”“高校招生办”等身份实施诈骗,常见套路包括:

骗局1:“内部指标/补录名额”

诈骗分子伪造“教育部红头文件”,声称有所谓的“内部录取名额”,要求支付“保证金”,诈骗钱财。

真相:高考招生严格执行公开政策,不存在“内部指标”!

骗局2:“奖学金提前发放”

诈骗分子会冒充学校工作人员,以“发放助学金”为由,借邮件、短信等方式要求提供银行卡信息或支付手续费。

真相:奖学金由学校官方渠道发放,不会索要手续费!

骗局3:“大数据志愿填报VIP服务”

诈骗分子声称可以收费提供“精准志愿推荐”,实际是骗钱后拉黑。

真相:志愿填报应参考官方发布的指南,警惕高价“保过”服务!

考后志愿填报阶段

● 严防志愿被篡改

账号安全:绑定手机+开启短信验证,避免使用简单密码(如“123456”)。

安全操作:填报后立即退出系统,并清除浏览器缓存。

● 识别“野鸡大学”

部分虚假学校仿冒正规高校名称,骗取学费。

查询方式:通过教育部平台核实学校代码。

心理健康和网络谣言

● 警惕“考题泄露”“阅卷黑幕”等谣言

高考前后,社交平台常出现“泄题”“改分”等虚假信息,目的是制造焦虑或传播病毒链接。

网警建议:不轻信、不转发,发现谣言及时举报。

● 家长群里的“政策文件”可能是木马

诈骗分子伪造“高考改革政策.pdf”“最新录取规则.exe”等文件,实则为病毒程序。

网警建议:只接收学校/官方渠道发布的通知,陌生文件勿随意下载!

作者:杨斯涵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杨斯涵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
打开新湖南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