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专访|《今上岳阳楼》总导演李彦:范仲淹就是最好的编剧
新湖南 • 旅游推荐
2025-05-21 21:04:25
首页头条收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涛 通讯员 龚香竹

八百里洞庭之畔,屹立着一座千年名楼,它因范仲淹笔下的传世雄文《岳阳楼记》而成为世人心中的精神高地,也成为湖湘精神的重要源头。

近日,由文艺先锋导演李彦执导的沉浸式走读诗境剧场《今上岳阳楼》进行了内测,这部融合了“宴+演+秀”多元体验模式的文旅演艺,通过数字光影、互动演艺与多时空叙事结构,带领观众行走在宋代街市与千古名篇之间,感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之志,以独特的艺术视角与呈现方式,赢得一片好评。

《今上岳阳楼》的总导演李彦是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前沿探索者,也是一位致力于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践行者。从讲述中国百年青春的《恰同学少年》,到以东方美学重构山水叙事的《桃花江竹海幻境》《德夯幻境》,再到描绘千年诗意长沙的《橘洲·江天暮雪》,再到最新的《今上岳阳楼》,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关于湖湘文化的重新思考,亦是她在不同阶段对传统文化与当代语境融合的创新表达。

在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前夕,李彦接受媒体专访,对《今上岳阳楼》的思考与创作进行了深度解读。

记者:对你来说,创作《今上岳阳楼》的过程和其他剧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李彦:岳阳楼是一座理想的丰碑,我是带着一种敬仰之心进入到这里开始创作的。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文物,都在千年之前被刻画好了,所有的建楼者、修楼者对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考虑和研究。在这样的一个物理空间当中,我觉得我们要做的不是重构,而是复活它的灵魂。

范仲淹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他把唐贤今人总结起来,进入李白、杜甫的诗词之中,与他们的精神共往来,然后又通过反问自己,创作出《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

所以在《岳阳楼记》这样伟大的作品面前,我放弃了做过多的发挥和编剧创排,因为范仲淹已经把所有的编剧、场景、内容和提问全部都做好了,他就是《今上岳阳楼》最大的、最好的编剧。

记者:《今上岳阳楼》设计了“读记”“求记”“写记”“答记”四个环节,是如何考虑的?

李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留了一个最好的问题,就是“吾谁与归”。我觉得他是在这个地方给后世留了一个互动,留了一个心灵往来的空间。作为导演,我非常好奇,非常想跟他去对话。我有幸来做这样一个节目,就有责任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所以从进入剧场开始,我们就邀请观众们“删除”观众的身份,让观众以“读者”的身份沉浸到这个空间里,先一起“读记”;再化身为宋代的文人墨客一同开启穿越之旅,到滕子京的府邸看他如何“求记”;再看范仲淹如何“作记”,完成一次与君子、与先贤的相遇;最后回到岳阳楼下,回到当下,我们共同来“答记”。

我想,当范公回望千年,看到我们所有人都在回答“什么是我心中的《岳阳楼记》”“什么是吾谁与归”,我觉得他应该会带着微笑吧。

记者:《今上岳阳楼》有大量光影技术的运用,且效果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肯定,设计时有哪些考量?

李彦:我们团队一直在研发数字艺术以及如何用数字艺术讲好故事,让数字艺术构建出我们实景的一个虚拟维度。岳阳楼不同于其他景区,它是文物。如何把这栋楼在我们的光影艺术上面,在我们内容创新上面去点燃它,去复活它?

我们的处理方式是不在楼的周边和楼上做任何的舞美装置,通过数字艺术来扫描整个楼体,然后在电脑里面进行创编,把所有的细节做好,形成的虚拟形象再与现场实景融合。这样处理,既能体现岳阳楼本身,也没有破坏岳阳楼的线条结构。

我们的整体灯光运用非常克制,主要是希望让岳阳楼安安静静地诉说。

比如,原来我们在岳阳门里面有做过一些激光、隧道的内容,后来我都去掉了。因为岳阳门给了我们太多的遐想。门的这边是城楼,是现在的我们。门的那头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从这个门透过去,可以看到湖上浮光掠影,看到行船在洞中穿过,这样的古今对话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光景。我不忍心去破坏这种光景,所以在这里我只保留了一点影影绰绰的微光,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光隧道的光影。

记者:您本人内心希望观众带着怎样的心情来体验《今上岳阳楼》?

李彦:当我们站在岳阳楼下仰望时,看到的其实是三万英尺以上的星空和明月。它本身就在与星空、明月对话。这种高度,天然地让人肃然起敬。它不仅是一座楼,更是一种信仰的象征,是中国人心中的理想丰碑。

《今上岳阳楼》节目现场实景。本文图片均由剧组提供

我希望观众站在这里,带着敬仰与敬畏之心来看它。对过去的敬仰、对千年的敬仰、对中国人精神理想的敬仰,怀着一颗愿意与历史对话的心,亲近这座楼,走进范仲淹留给我们的精神场。

内测后很多观众给我留言,说《今上岳阳楼》真好。大家等了二十几年,终于等来一场真正属于岳阳楼的演艺。这不是简单的好看与不好看的问题,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当你看到观众真的开始回应“吾谁与归”,开始从千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寻找自己的精神位置,我会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在做对的一件事。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
打开新湖南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