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刘文
今天(4月15日),热闹了几天的河北廊坊三河市“禁用红蓝黑底色”的招牌整改闹剧,以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职的通报暂时告一段落。
这场由地方主政者个人审美偏好引发的治理失序,暴露出基层权力运行中“重形象轻民生”“重指令轻程序”的深层病灶,更在舆论场中引发关于城市治理边界的集体反思。怎么把任性的权力关进笼子?怎么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值得很多地方主政者思考和借鉴的。
到现在我都不理解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到底是出于什么想法?是真的命犯“红蓝黑”?还是想试试手中权力的威力?殷鉴尤未远矣!他提出的所谓“学院风、国际化”改造目标,本质上是将城市治理简化为视觉工程。这种“面子工程”思维在多地屡见不鲜:湖北十堰“黑底鎏金”招牌被讽为“殡葬风”,陕西西安“统一黑底白字”整改引发舆论反弹。当城市治理沦为“领导审美竞赛”,民生需求必然让位于权力任性。正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所言,“权力一旦脱离程序约束,就会异化为侵害群众利益的工具”。
廊坊市联合调查组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释放出“权力越界必追责”的明确信号。下一步需依据《国家赔偿法》,对商户损失进行合理补偿,并建立政策合法性审查长效机制。这次多家央媒纷纷下场表态,评论一针见血:“用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的‘加法’,是三河事件的根本教训”。
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居民获得感,而非打造“标准化景观”。当“去红去蓝去黑”的指令遭遇市场规律的反弹,当“学院风”改造损害商户生计,这场闹剧最终以主政者免职收场是必然的。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避免类似事件重演?答案很简单:让权力敬畏法律,让治理回归民生,让城市在秩序与活力中找到平衡。
责编:苏亮
一审:张军
二审:袁欣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