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宋叙泓
4月11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职教小微工作室团队已整装待发,准备出发记录出身职业院校的感人故事……过去一年,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用镜头捕捉职教领域的鲜活瞬间,摄制出“他们是职教之师”等系列短片,仅在新华网播放量就突破1500万次。
“每个镜头下的匠人故事,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富矿。像拍摄的四川雅安山区胡月刚老师,他靠数控技术改变命运的故事,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我们的视频真能传递力量。”团队学生负责人向涛说道。
这些作品背后,是学校以“职教小微”抖音号为核心构建的“3+3+3”网络育人矩阵。由三级平台、三支队伍、三项机制协同发力的融媒体中心,让思政教育从“云端”落到“心间”。
三级平台:从“小屏幕”到“大生态”
走进学校800平方米的融媒体中心,十余名师生正围坐一起,“头脑风暴”低空经济领域创业者王军的脚本策划。这里不仅是“职教小微”运营团队的大本营,更是联动“部-省-校”三级平台的枢纽。
通过湘微职教微信公众号、学校“两微一抖”官方号等渠道,融媒体中心管理的职教小微工作室、湘微职教工作室、校媒工作室三个团队围绕三级平台制作的各类职教故事被分别推送到各个媒体端。
“我们和湖南日报新湖南、湖南教育电视台、红网等媒体深度开展融合创作,让学生的优秀作品有机会获得专业媒体展示。”学校宣传统战部副部长兼融媒体中心主任柳红蛟介绍道。2024年,他们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企业合作的“非遗苗侗绣数字焕新”计划、拾花美学空间项目,更让传统文化以Z世代形式“破圈”传播。
三支队伍:师生共创,让流量带“正能量”
“以前觉得思政课离我们很远,现在自己成了创作者。”范宇峰同学自豪地展示他策划的短视频《花》,这条结合湖南省“双减”工作的作品获得省级公益广告设计大赛一等奖;贺正祥同学创作的作品《圆》以该校新疆籍学生艾力卡尔·艾克巴尔在校的学习生活为蓝本的短片在湖南省高校“同心筑梦新湖南”短视频大赛中荣获全省高职唯一特等奖。
在“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模式下激活了内容创作“一池春水”,像范宇峰、贺正祥这样来自三个工作室团队的学生骨干年参与制作3000余条图文、视频新媒体内容。近年来,融媒体中心累计培养新媒体行业优秀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32人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26名同学顺利专升本,8名同学参军入伍并依托摄影特长一展抱负,团队累计荣获国家级及省级荣誉奖项六十余项。
校企共建的“双师型”团队更带来实战机会——湖南荷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腾说:“我们作为企业导师指导承接的20余个社会服务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项机制:既要“爆款”更要“长效”
“扁平化管理、项目化创作、硬核的软硬件支持,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锻炼。”获得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赛项一等奖的赵梦妮拿着工作室自编的《新媒体平台工作手册》说。
灵活的资源整合机制、严格的质量管控机制、开放的品牌塑造机制背后,是学校打造职教宣传IP的匠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的兴趣小组奇“喵”文创团队借助AI设计并生产了系列IP文创产品,围绕岳阳楼、岳麓书院等古建筑及粟家寨古村落保护等,摄制了如《登一次理想的楼》《用传统色打开岳麓书院》等多个爆款文创短片;团队开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新媒体数据大屏”系统,更能随时掌握传播动态。
“用年轻人的方式讲好职教故事,在片场化真岗实战中育人。”柳红蛟的这句话,正是他们多年来能持续开展职业教育公益宣传创作的源动力。
如今,这个全网平台50余万粉丝的矩阵仍在快速扩展——当清晨的镜头再次对准实训室的机床,属于新时代职教的故事,正通过无数小屏幕照亮更多人的梦想。
作者:杨斯涵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