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 ,缅甸曼德勒市金色乡村酒店救援点,中国救援力量成功救出一名男性。记者现场从中国救援队伍获悉,该幸存者已被困约125小时。
在救援中担任翻译的缅甸华侨熊继承称,受困者被压在二楼,被困在两个床的中间,救援队用切割机把钢筋切断后将其救出。该男子被救出时生命体征良好,目前已被送往当地医院救治。这是中国救援队伍驰援缅甸后救出的第九名幸存者。
震后120小时:
垃圾堆上建起的村子烧毁后,
灾民搬进绿化带度日
缅甸3月28日地震后,曼德勒市伊洛瓦底江沿岸Myo Patt Rd附近一社区的居民搬进马路间的绿化带度日。
三栋结构相似的四层楼房和四周的诸多自建房组成该社区。三栋楼中,中间一栋受损较重,一层全部垮塌;南栋有房屋开裂、墙壁倒塌、框架变形的情况;北栋受损较轻。居民表示,建筑每层有10个房间,每栋共40个,房间约80平米。
▲震后,曼德勒伊洛瓦底江沿岸Myo Patt Rd附近一楼房一层垮塌。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一名社区医护人员说,三栋建筑是政府建造的,房龄均未超过政府规定的保质期——30年。
该社区的居民几乎没有伤亡。地震第一次晃动时,居民都从裂了缝的房子跑出来。第二次晃动时,垮塌发生,但居民均已逃出建筑。
上述医护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居民未受伤的原因很多。该建筑的房屋结构简易,方便进出,楼前是一片空地。白天,居民要么外出工作,要么待在室外,在树荫下乘凉、聊天。

60多岁的U Nyunt Hlaing住中间栋一层10号,地震毁了他的家。年轻时,他种田、蹬三轮车载人、去工地搬运,一点一点攒足房款。后来,政府征收他家的土地,在上面盖起这栋四层楼房。
建成后,他花70万缅币卖下这间房。年事渐高,他从别处进货,在家里开起小卖部,卖零食、生活用品等物,出售给社区的居民。
地震后,他从废墟下拽出没了外皮的海绵床垫,睡在家对面约5米处的空地上。他经常坐着,一动不动地盯着被压垮的一层。他说,他在这里生活了35年,这间房里住了24年。问及家中最珍贵的物品时,他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黝黑的面庞上有一双通红的眼,泪水在打转,“一整间房子都是……”
▲U Nyunt Hlaing和他被震毁的房子。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70岁的ninta家没几乎未受地震影响。她住在北栋一层1号房,搬来这里十多年,当时花450万缅币买下这间房。她的老家在缅北,来这儿是为了女儿能接受好的教育。此处位于女儿上学的必经路上,房价便宜。如今,女儿已经是当地的老师,她和78岁的丈夫住在这里。
倒卖小商品、去工地打零工和种地是该社区居民的主要工作。三栋楼房附近有众多自建房。这些房子多是木质结构、造价低廉的平房。最便宜的一种木材编制的板房,只需要不到100万缅币便能建成。稍微坚固的,用木柱和三合板搭建,造价为150万缅币左右。
▲Myo Patt Rd附近,一间木材编制的自建房内,面积不到10平方米,只容得下一张床,佛像要放在高处。此地为郊区,遍布自建房,住户多为建设附近楼房的工人,和工作收入不固定的人。该自建房居民说,床上的毛绒玩具,是附近楼房曾经的居民在搬离前送给她的。新京报 丛之翔 摄
地震后,楼房裂开、坍塌,自建房多发生倾斜。居民拿出陶罐、毯子和毛绒娃娃,住进附近马路间的绿化带里,在棕榈树、橡胶树旁乘凉。每当有送物资的车停在路边,居民会冲上去领取。
▲震后,曼德勒伊洛瓦底江沿岸Myo Patt Rd附近一楼房一层垮塌,居民从废墟中找出毛绒玩具、水桶、床和佛像,住在路边。新京报 丛之翔 摄
医护人员说,楼房居民大多不敢再住进去。他们想请政府和专业人士来看看,这些房子能否继续住人。另外,这里的物资发放无人看管,时常发生哄抢,导致分配不均。震后水电停止供应,仍有居民缺少基本的生活物资。
▲4月2日中午,Myo Patt Rd附近,灾民正在领取物资。新京报 丛之翔 摄
约几公里外,城郊一垃圾厂附近村子在地震时起火,烧掉该村约500栋房屋及附近约300栋房屋。路边的数辆汽车被烧得只剩焦黑的外壳,灾民在附近寺庙前的空地上坐着。村长说,有至少4名村民在地震中去世。
村长介绍,该村建在垃圾填埋的土地上。地下原本有河,用垃圾填平后,再填上三层砂土。房子就建在这样的地上。地震时,村中地面被震得四分五裂,有火星落进地下,引燃地下填埋的垃圾。第一次晃动时,地面开裂,火苗不断窜起。第二次剧烈晃动时,“火焰从缝隙涌出来”,他合起五指,迅速张开,“村子整个烧起来。”
▲曼德勒城郊一垃圾厂附近的村子在地震时起火,烧掉该村约500栋房屋。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该村的不少房屋为彩钢和三合板搭建。事发时在现场围观的居民说,不到3分钟,村里所有房子都起火了,燃烧持续约20个小时,把一切都烧得面目全非。4月2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烧焦的房屋废墟中,仍有白烟冒出。
▲垃圾厂附近的村子在地震中被烧尽,4月2日下午,孩子们在附近的水井洗澡降温。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村长说,目前,这里收到许多食物与水,灾民的生存问题已解决。
震后,马哈穆尼寺部分建筑损毁严重。4月2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佛塔的塔尖被震毁,有佛堂被震塌,当地居民介绍,这座佛堂建成超过60年。
▲马哈穆尼寺中的不少佛塔被震毁。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马哈穆尼寺部分建筑损毁严重,包括一建成超过60年的佛堂。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摄
缅甸震后多种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
应急总医院专家提醒保护水源
这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强的地震,不仅造成缅甸曼德勒地区重大伤亡,甚至波及泰国曼谷和中国云南省。而震后最受关注的除了救援,还有当地面临的传染病威胁。
此前有报道称,重灾区除霍乱疫情外,还有登革热、疟疾等流行病的暴发,对此医疗队员要求中国救援队全员接种霍乱疫苗,应对灾区疫病。应急总医院此次也选派了10名队员编入中国救援队,于3月29日上午赶赴灾区。
应急总医院疾控(院感)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康复医学科主任王学英表示,传染病重在预防。一般地震三天以后,防疫重点会更加凸显。只要没有大流行,随着灾区设施的逐渐恢复,传染病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责编:沙兆华
一审:姚懿轩
二审:唐能
三审:赵雨杉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