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工作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保障,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应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落实“校友回校”工作部署,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依托“校友+”方式拓宽校友资助维度、创新资助育人举措、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助力学生完成学业、如愿就业。
以“校友+完善制度”构建资助育人基石。校友资源是资助育人资源的有效补充,完善的校友奖助学金制度是顺利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石。应建立校友信息数据库,如按照校友入学、毕业年份等顺序,逐步整理完善校友名录,通过校友分会、班级聚会等渠道,发挥校友联络员作用,及时收集、更新校友信息;持续完善校友回校的制度和工作方案,建立“校友吹哨、专员报到、校地合作”服务机制;号召校友加入资助团队,动员校友献出爱心、增加资助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校友奖助学金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校友奖助学金的名额分配、金额大小、评定标准、申请流程、监督管理等,以凸显其公平性与激励性;对孤儿、突发性临时困难群体学生适当倾斜奖励与资助。
以“校友+扶智扶志”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校友的成功故事和经验分享可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使其增强自信心和奋斗精神。为此,应充分发挥校友榜样作用,搭建“校友成长分享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开展“讲好成长故事”“我在X职院的成长故事”“我的创业故事”“我的学习故事”“我的感人故事和自强事迹”等为主题的校友分享活动,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斗志和创新创业意识,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以“校友+技能赋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从“输血”式资助到“造血”式发展的转变,应充分利用校友企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应注重加强贫困学生与同专业校友校外实践基地的对接,探索开展订单式、定制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动学生参加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管理、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引领学生实现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衔接;推动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岗位,还为学生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发放资助金。涵养学生劳动精神,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举办校友企业专场就业招聘会,助力提升学生毕业落实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满意度,破解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问题。
以“校友+暖心活动”提升资助育人温度。校友资助本身就是暖心之举,开展多元化的“校友+暖心活动”可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温度。学校可协同校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组织开展各类暖心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举办“温暖回家路”活动,向贫困学生赠送回家车票;寒暑假期间组织校友去贫困学生家中家访,为学生送去关爱和关注;引导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通过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自立能力。
高职院校应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将“校友+”贯穿资助育人全过程,以制度为引领、以扶智扶志为核心、以技能赋能为目标、以暖心活动为载体,引导带动贫困学子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立德、立智、立身”,实现多渠道多方位资助育人,达成“铸魂、增智、正风、强体、促行”目的。
3月28日《湖南日报》07版
作者:李志红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