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谭青云
回新立六队与众乡亲一聚,是去年起就萌生在心里的念头。因为常常想在心里,挂在嘴边,也引得家里的领导不时友善的提醒,于是更加快了我下定决心。
自1986年走出诰封嘴,我离开新立六队,屈指一算,已有整整40个年头。父母兄弟整家迁出,也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其间的世事变迁,社会发展,虽说是日新月异,旧貌新颜,但对故乡的牵情,对故土的眷念,故人的难忘,却始终是心中的柔软,童年的回味,和今夕变化感怀、久谈不厌的话题。
人生不可能不留遗憾,但最好是少留遗憾。有人说人生就是几晃,一晃就大了,一晃就当爹了,一晃就退休了,一晃就老了,还真是——童年时代的烂漫时光似乎并未走远,白发退休的事实却就在眼前;和乡亲们聊起四十年前的田间旧事、家长里短仿佛就在昨天,而生老病死的事实变化却又时刻在提醒我们,容不得你不面对现实,告诫人们一定要珍惜当下、知足常乐。青山不改,逝者如斯,真是让人感慨!
2021年10月16日,华容县胜峰茶园。杨秋珍 摄
说走就走。阳春三月,清风柔,百花开。我们夫妻偕大嫂、小弟四人驱车奔向离别四十年的老家——梅田公社新立六队(原名)。一路上桃红李白夺命开,含笑绿柳迎风摆,春天的景色让人陶醉。尤其让人惊艳的是那无边的金灿灿的油菜花,真的是好看得无法形容,美得一塌糊涂。我打开车载电脑,命AI调出老歌唱家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肥沃的土地,好像是浸透的油;良田万亩,好像是如黄金铺就。没见过青山滴翠美如画,没见过人在画中闹丰收;没见过绿草茵茵如丝毯,没见过绿丝毯上跑马牛;没见过这么蓝的天哪,这么白的云,灼灼桃花满枝头。我想看个够啊,总也看不够。真个是余音悠悠,回味悠悠,令人陶醉,应景极了。
如画的田野,醉人的春色,更催发撩人的乡情。一路上的话题也总是围绕着六队展开——好党员炳哥的厚道,老帅哥谭老新的情感,厚道人烈伍伯的马脚,老实人家禄叔的长寿,忠义叔的精明勤劳,万姑爷的抗美援朝,“中央六队”的名称由来……大嫂嫁入我们家在六队生活八年,与乡亲们的友谊深厚,帮助人也被人帮助的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说到红伯伯的丧事缺席、书珍姐的因病早逝,也是令人叹息,一阵唏嘘。
说话间,六队到,自梅田湖大桥建成通车,极大地缩短了六队到县城的时间空间距离。通村公路也早已硬化,沟渠连接的涵闸,居民点的路灯,不时冒出的新房,无一不显示出新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新时代农民伯伯的新旧对比享受,瞬间让人想起新立六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雨天泥泞不时有人摔跤、涉水过沟经常有人落水、农民种田望天收的落后过去。真是湖乡巨变,换了人间。
华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石云波 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家的乡亲们全来了。26户33人,有九十多岁的老邻居,有素未谋面的媳妇儿,有知根知底的老前辈,有儿时嬉笑打闹的伙伴兄弟,都是满面含笑,一脸善良,叫着我们兄弟的乳名,回忆昔日年华的趣闻轶事。声声乡音里,全是由衷的欢喜与感叹。我拿出早已准备的“寿”字卷轴,献给了六位八十岁以上的寿星老人,这是我花了一个周末时间专门为六队八十岁以上老人创作的,还特意盖上了名章和“诰封人”“如意”两枚闲章,祝他们健康长寿。当场,我还郑重许诺还不到八十的老伙计们:好好活,开心过,当你们八十岁时我再专门为你们续写。
春天温暖的太阳,耀眼金黄的油菜花,鲜红的“寿”字卷轴与几位幸福的老人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请随行的兄弟用手机为我们留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丰盛的午餐是几个儿时老伙计操办的,我只打了一个电话。大咧咧的族兄谭老新牵头,铁儿、飞儿、铁儿媳妇,买菜的买菜,烧火的烧火,摆桌子的摆桌子,端菜的、倒茶的、跑堂的全是乡亲们,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也忙得喜笑颜开,似乎我们的到来,成了新立六队的盛事。满桌子的生态菜肴盛满了当今乡里人的富有,城里人的追求——满地跑的土鸡、随手摘的小菜、满口生香的酱萝卜,加上新鲜的阳光空气,都是当下城里难得的奢侈。以贵州的酱酒,新疆的果酒佐餐,乡亲们个个兴致盎然,谈笑风生。不约而同回忆起新立六队时期“出工”“杖田”“春插”“双抢”,起早扯秧贪黑脱粒的旧事,仿佛又回到了大集体的年代。想一想那时,看一看今天,人生先苦后甜,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
2025年3月19日,岳阳市华容县梅田湖镇。李和平 摄
送走一位位乡亲,送上一篮篮祝福。这次送给乡亲们的礼物我们是用心的,一个编篮,一包香烟,一罐蜂蜜,八个胡柚。编篮象征着“聚宝盆”,“八”谐音“发”,“柚”谐音“有”。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我祝新立六队的乡亲们捧着聚宝盆,生活香甜如蜜,日子越过越有。愿故乡的明天更加美好,愿乡亲们的生活如诗如画,幸福安康。
金色的油菜花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这场久违的重逢轻声吟唱。我们带着满满的眷恋与不舍,踏上了归程。车窗外,乡亲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他们的笑容与温暖却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成为无法磨灭的印记。此次回乡,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更是一次心灵深处的回归,还是我们全家人情感的交融与岁月的见证。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身在何方,故乡永远是心灵的归宿,是魂牵梦绕的故园。新立六队,是我丢“衣胞罐子”的地方,这里有我少年最纯真的快乐,有我最温暖的牵挂。
车行渐远,乡情却愈发浓烈。妻子轻声说道:“又完成了一件大事。”是啊,“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那是宋之问时代的胆怯和个人的原因,而我因这份乡情的激励牵情而更加勇敢,更加坚定和完善。因为我知道,无论走得多远,故乡的田野、故乡的乡亲,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带着这份深深的眷恋与美好的祝愿,我一路前行,如今退休归来,举杯欢聚,其乐融融。心中还期待着再次踏上这片充满爱与温暖的土地。而这片土地,也一定会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继续孕育着属于我们的乡情与希望。
注释:
(1)诰封嘴:当地因光绪年间出了“传胪”谭鳌(二甲第一名)。官从二品,诰封三代,故名“诰封嘴”。
(2)“中央六队”:计划经济年代,六队因人多地少又上交公粮积极,每年有2个月时间左右的口粮缺口,需要吃中央政府的“返销粮”,故老百姓戏称为“中央六队”。
责编:陈彰唯
一审:陈彰唯
二审:陈大勇
三审:陈英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