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相约2025·共赴旅发盛会74丨岳阳楼:一卷持续书写的动态色谱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3-23 11:24:07

编者按:

2025年5月,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在岳阳举办。这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岳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推动岳阳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七个岳阳”新局面的重大机遇。

在中共岳阳市委宣传部指导下,湖南日报社岳阳分社携手岳阳日报社、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倾力推出“相约2025·共赴旅发盛会” 融媒体系列报道,全面讲述湖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擦亮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文旅品牌,助推岳阳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敬请关注!

岳阳楼:一卷持续书写的动态色谱

□李婷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岳阳楼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成为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这座位于洞庭湖畔的古楼,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近岳阳楼,会发现它已不再是单一的历史遗迹,其承载的色彩密码早已超越了物质形态的桎梏。从范仲淹笔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原色,到如今渔火星光里的盛世华彩,岳阳楼正在用色谱书写一部立体的文明史诗。

岳阳楼的古风古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红色: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岳阳楼的红墙,是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红色,不仅仅是建筑的颜色,更是历史的颜色。它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到明清时期的修缮扩建,岳阳楼的红墙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景到岳阳方是楼”,这句诗道出了岳阳楼在历史中的地位。每当秋风吹过,丹叶飘落,红墙与丹叶相映成趣,仿佛在向游客展示着唐宋时期的辉煌。陈与义的诗句“岳阳楼前丹叶飞,栏干留我不须归”,更是将这种美景与情感融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

景区内,红墙边,手提绛纱灯的少女衣袂飘飘,纤指轻抚处,古琴曲悠扬空灵……春节期间,岳阳楼前的红墙处,一拨又一拨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一群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家也在拍个不停,红墙边的古风古韵,就这样入了镜,带着满满的大片既视感。

景区外,红墙也成了岳阳市民和外来游客火爆的网红拍照点。这个公交站台因其独特的风景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从早到晚,排队打卡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都感叹道:“红墙绿瓦配上梧桐树真的很出片。”

红墙外,打卡的人络绎不绝;红墙内,岳阳楼气势恢宏,古意盎然。一墙、一园、一楼,在历史的厚重感与新时代的年轻态中寻求着碰撞与交融,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也激扬着文化自信的力量。

岳阳楼外网红公交站点。

金色:辉煌的象征与荣耀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洞庭湖面,岳阳楼的60组如意斗拱便开启了黄金时刻。建筑学家发现,其盔顶设计的12度仰角能最大限度捕捉晨昏光线,这种精妙构造让“三秋倚练飞金盏”的诗意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在无人机航拍镜头下,重檐歇山顶构成的几何韵律,与湖面波光形成黄金分割的完美对话。

岳阳楼飞檐。

岳阳楼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其独特的盔顶设计。这种金色盔顶不仅是对古代建筑技艺的赞美,也象征着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崇高地位。金色在古代文化中代表着尊贵、辉煌和永恒,岳阳楼的金色盔顶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体现。

岳阳楼的金色也深深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中。唐代诗人张碧在《秋日登岳阳楼晴望》中写道:“三秋倚练飞金盏,洞庭波定平如刬。”这里的“金盏”形象地描绘了岳阳楼在秋日阳光下的壮丽景象,金色的盔顶与洞庭湖的波光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岳阳楼上的金色也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天下,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忧乐精神,如同金色一般,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金色在这里象征着岳阳楼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岳阳楼的金色盔顶,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这种精神的辉煌与不朽。

如今的岳阳楼,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个文化地标。它不仅传承了古代的文化与精神,还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展现出一种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岳阳楼。

绿色: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岳阳楼的绿色,体现在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隔湖相望,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这种清凉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岳阳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自然的馈赠。

春分时节,我来到东洞庭湖湿地,方才读懂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精确。生态监测站的实时屏幕显示,保护区内的水生植物种类较10年前增加了47%,江豚种群数量突破120头。用AR眼镜扫描湖面,数字图层会标记出范仲淹笔下的“岸芷汀兰”,而随风摇曳的真实芦苇,正与虚拟的唐宋商船在波光中重叠。

来到华龙码头,一幅春风拂岸、芦苇飘荡、候鸟翱翔的场景映入眼帘。工作人员指着远处浅滩自豪地说:“这里栖息着200多头麋鹿,每年有近4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等到4月后,江水充沛,这里还能看到江豚。”

紧邻华龙码头的长江湿地上,“2025岳阳芦苇艺术季”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圆润的“江豚”、展翅的“候鸟”、灵动的“麋鹿”等芦苇雕塑错落分布,吸引了不少孩子前来游玩,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市民王女士说:“这里还能参与互动活动和露营,老人孩子都喜欢,真是全家出游的好地方。”

沿着湿地上堤前行,便是“微笑绿洲”生态露营地。一座以江豚为原型的巨型“笑笑豚”艺术装置格外引人注目,游客可扫码参与互动。一旁的“村咖”帐篷飘来阵阵咖啡香气,游客手捧暖饮,享受着惬意时光。

岳阳楼“绿”动洞庭湖,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也为这座千年名楼增添了新的传奇色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岳阳楼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来客,见证时代的变迁。

洞庭南路吸引游客打卡。

彩色:文创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的岳阳楼,已不再是单一的历史遗迹,而是一幅多彩的画卷。每年农历九月十五的岳阳楼日,成了这座千古名楼的新时代象征。烟花秀、渔火季、巴陵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岳阳楼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果你问我岳阳楼是什么颜色,我想很明确地告诉你,彩色。岳阳楼不仅传承着属于它的忧乐精神,还增添了不少人间烟火色。去洞庭南路看一场渔火季的烟花秀,来巴陵广场听后羿射巴蛇的传说,在汴河古街为一段巴陵戏叫好,这些活动让岳阳楼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地标。

当暮色浸染飞檐,汴河古街的灯笼次第亮起。非遗集市里,巴陵戏传承人将《后羿射巴蛇》改编成光影剧场,千年传说在数字技术中焕发新生。美食摊位前,“洞庭三蒸”升腾的雾气与LED屏上的《清明上河图》交融,构成跨越时空的市井长卷。

农历九月十五的岳阳楼日,3D投影技术在楼体重现“气蒸云梦泽”的壮阔景象。渔火季的夜空下,“七彩祥云”烟火秀准时升空,用彩色光点勾勒出“衔远山,吞长江”的动态画卷。

岳阳楼的色彩变化,不仅仅是建筑外观的改变,更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从青砖灰瓦到金碧辉煌,再到褪去浮华、回归本真,最后披上生态绿衣,岳阳楼的每一次色彩变迁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

如今,岳阳楼依然屹立在洞庭湖畔,以其独特的色彩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的丰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采写后记:站在洞庭湖畔的观景台,望着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岳阳楼,突然想起多年前一位老讲解员的话:“这座楼会变色。”在经过无数次实地探访,采访过几十位专家学者,收集了上百位游客的“色卡记忆”后,终于理解——岳阳楼不是凝固的文物,而是一卷持续书写的动态色谱。当无人机掠过被晚霞染成玫瑰金的盔顶,答案在暮色中渐渐清晰:这座千年名楼的真正色彩,永远存在于观者与时空的对话中。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评论
打开新湖南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