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穿越”百年对话先辈!跟着“芳草计划”来一起红色研学
    新湖南 • 教育
    2025-03-18 20:05:5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杨斯涵 通讯员 陈梓楠 白宇光

    3月18日,湘江之畔,草长莺飞。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校区大礼堂内涌动着青春的热潮,全省学校思政课建设座谈会暨“芳草计划”启动仪式在此举行。上午8点半,载着该校30名大一学生的双层“芳草巴士”缓缓驶出校园,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研学之旅在春光中铺展开来。

    绘有“芳草计划”路线的双层湘江观光巴士,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校区门口等待师生。何佳洁 顾荣 摄

    这条“伟人成长成才”路线,是“芳草计划”规划中的红色研学路线之一。车内电子屏上,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橘子洲景区、新民学会旧址等场馆坐标如星火串联,映照着青年毛泽东的求学历程。

    当巴士缓缓驶过湘江畔的“恰同学少年”主题广场,学生张麒乐突然指着窗外轻呼:“快看!”——阳光下的青年毛泽东雕像不偏不倚,恰好与车厢内的学子们“隔江相望”。

    讲解员曾冠霖适时抛出问题:“有谁知道毛泽东最爱在一师何处读书?”

    不少同学纷纷抢答:“第八班教室!”“自习室的顶楼阁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刘劲踊跃举起手机,展示教室旧址照片——青砖墙上斑驳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标语,在阳光中与江对岸那座高大雕像遥相呼应。

    “这座雕塑高32米,正好对应1925年毛泽东同志创作《沁园春·长沙》时的年龄32岁。”曾冠霖指尖停在基座与雕像衔接处,“基座设计成肩膀造型,象征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瞻望未来。”

    学生们带着满满期待坐上“芳草巴士”。何佳洁 顾荣 摄

    江面传来货轮浑厚的汽笛声,张麒乐忽然眼前一亮。“你们看,这不就是‘百舸争流’的现代版吗?” 她望着窗外往来的船只,迸发出教学设计灵感,“希望以后能带学生们用VR重走这条路线,让他们既能看见百年前的油灯摇曳,又能触摸今天的江风,这样的时空对话该多震撼!”

    话音未落,巴士已轻盈掠过猴子石大桥的弧形拱顶。江风骤起,裹挟着《湖南第一师范校歌》的旋律在车厢流转:“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年轻学子们的歌声如同湘江跃动的浪花,轻快激昂。

    江面金波粼粼,忽而鸟群飞过,学生罗晶晶急忙将手机抵住车窗。镜头里掠过江心的白羽,恰好与对岸青年雕像构成“视觉和弦”。她轻拽同伴衣袖:“这群鸟儿每年春天都会来吧?不知道毛学长他们当年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看着飞鸟,唱着校歌,想着未来的事。”

    在潇湘中路下车,再沿着新民路信步五分钟,新民学会旧址的青砖灰瓦便悄然映入眼帘。步入蔡和森昔日居所,不足十平米的斗室内,两张老式木板床相对而设,窄仄的通道仅容单人侧身挪步。

    新民学会旧址中,学生们正在认真聆听讲解。何佳洁 顾荣 摄

    “这张床睡主人,那张则睡访客好友,就是为了方便两人彻夜长谈。”刘劲望着粗布床单上的阳光光斑,仿佛看见百年前革命者抵足夜谈的场景。——昨夜他与室友也是这般头抵头躺着,漫谈创业蓝图。

    “以前总觉得历史书上的人离我们好远,今天重走‘伟人成长路’,感觉他们离我们好近好近。” 罗晶晶沿着旧址院内小径漫步,想象着先辈们怀揣理想、激昂文字的模样,心中满是触动。

    10时30分,“芳草巴士”驶离新民学会旧址。江水悠悠,江风依旧,百年前青年们的呐喊声仿佛仍在回荡。

    作者:刘家璇

    责编:刘家璇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
    打开新湖南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