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看湖南丨湖南工学院:立足教育评价“三促进”,破题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
新湖南 • 津津乐教
2025-03-17 14:49:24

“学校毕业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强大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符合我们的用人需求。”在湖南工学院2025届毕业生秋季供需见面会上,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表示。这已是该企业今年次来到学校

当天,130余家用人单位携8909个岗位赴,涉及能源动力、材料化工、装备制造、信息通信、教育培训等多个行业。406名学子现场签约,意向签约人数达1076人次。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始终是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引导作用,“三着力三促进”构建“产出导向”教育评价体系,破题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学校高质量快速发展,书写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新篇章。

促进理念转变,重塑评价导向

“老师的指导和长期训练提升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没有白费!”在刚刚结束的“华中数控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学校的获奖学子难掩激动之情。该比赛吸引了730所高校的十万余名学生参与,国家一等奖获奖率不足3%。学校的两支队伍分别荣获国家一等奖和三等奖,这一成绩得益于学校坚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与创教融合,探索构建“四个融合”的工程教育体系。

学校党委书记曹执令指出“强化评价的育人导向,将立德树人要求融入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指标设计和构建过程,倒逼被评价对象持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抓手”。学校系统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着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近年来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2个;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5个。

学校坚持“应用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扎根衡阳,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建立评价标准立体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标准化、评价手段数智化的评价体系。近三年,学校在各类国家学科竞赛中收获国家级奖项289项 ,省级以上奖项765项。

促进机制完善,激发评价动力

“如何将党的最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评价的重点。”在2023年湖南省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中,学校思政课教师伍小乐教授获得省级一等奖,他的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2021年被评为省级“金课”。这一切都反映了学校在完善评价机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方面的努力。

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教学工作与课程评价,建立“目标—标准—执行—监控—反馈—持续改进”闭环质量监控与评价流程,形成由校外专家、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立体化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化。学校实施“帮扶合格优质标杆”四层级的课程教学质量等级评价制度,力推“金课”建设,杜绝“水课”。目前,学校共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65门,涌现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8名省级教学名师。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内容,打造23个“课程群+三级项目式”工程教育体系,开发产教融合课程232门,逐步构建出具有学科特色的“金课”体系。

在教师评价改革方面,学校确立贡献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成果导向和人才作用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及“一人一议”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全方位激发教师教学活力。数据显示,教授授课本科生比例已连续三年保持在89%以上。此外,科研评价改革中,学校创新实施“教授、博士企业行”行动计划,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改进和项目研究,三年来完成横向立项1099项,合同金额达2.1亿元,到款经费1.5亿元。

学校在专业评价方面推行“设置建设合格水平认证”的“02468”专业建设效果评价制度,推动专业动态调整与质量提升。过去五年,学校新增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工科”“新文科”专业10个,停招或撤销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4个专业。

促进数字转型,提升评价实效

“作为湖南省第一所响应教育部号召开展‘慕课西部行的学校,我校一直支持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助力高等教育变革。”在学校的智慧教室,湖工师生们跨越数千公里山水西部7所大学同上一堂课。作为国家级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工程材料表征技术》的主讲人,李理教授在2023年获得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的“爱在西行·模范园丁”荣誉称号,课后他表示:“这正是学校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促进数字转型,不断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所带来的成效。

学校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智慧教室与虚拟仿真实验室,设有虚拟仿真实验基地,提供150项虚拟仿真项目,确保实习评价的信息化。引入多个在线课程平台,推动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保证课程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与广州欧赛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善教学监测与评价系统,利用大数据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动态分析,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产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化,通过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评价方式,老师从单一的评判者变为学生的激励者、示范者、引领者和发展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老师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该校党委书记曹执令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大力推进改革任务落实,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作者:彭志忠

作者:杨斯涵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评论
打开新湖南APP,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