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来自从事养老服务行业10余年的乐部郎(笔名)。全文主要探讨了人们考虑送父母去养老院时的各种想法和情感,希望大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老人的选择。
忙,其实是一种选择。我们总会找出诸多客观原因来解释自己的“忙”,但绝大多数时候,是我们自己选择用更多事务填满时间,或是对事情的重要等级进行了排序。倘若你能放下诸多事务,腾出时间陪伴父母,或者毅然决定陪伴父母,那么养老院便无需纳入考虑范围。
或许你身处异国他乡,或是在其他城市奔波忙碌,此时不妨问问自己,陪伴父母是否为当下最为紧要之事。我有一位能力出众、学业优异的朋友,他曾多次获得出国闯荡事业的机会,可每次提及此事,他总会说:“父母在,不远游。”
你或许会说,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而这“哪有那么简单”恰恰是开始考虑送父母去养老院的开端。既然不简单,那就好好规划,莫要再犹豫不决。我见过许多子女四处奔波考察养老机构,最终却不了了之,此事如一块巨石悬于心头,焦虑之感与日俱增。“一杯水,单手拿起时并不觉沉重,但若让我长时间手持,数小时、数天、数月乃至数年,这杯水便会重若千钧。”人终其一生,往往会被那些求而不得之物所困扰。“人们鲜少为自己做过的事懊悔不已,却常常因未曾做过某事而耿耿于怀。”
此刻你心中有个想法,却不知如何开启这个话题,道德因素、经济考量、家庭关系等诸多复杂羁绊交织在一起,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你难以启齿说出“送爸妈去养老院吧”这句话,你总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
这或许是你一生中极为重要的决定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对爱人说出“我们在一起吧”,仅次于对孩子叮嘱“路上小心,到了学校给爸妈打电话”,仅次于生日当天对自己许愿“你又成长了一年,来年再相见”。
我无法确切告知你何时才是最佳时机。只能讲述两则故事,与你一同感悟。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活得轻松自在些吧,生命中有些事物会在瞬间发生改变。
如果那时候我开了口
爷爷会不会留下了
那年,奶奶因癌症离世,短短数日,她便从一位操持家务的老妇人化为后山的一抔黄土。爷爷与奶奶携手走过了 70 年,共育有 6 个子女,他一辈子未曾下厨做饭。奶奶离去那日,爷爷坐在门口的椅子上发呆,没有去菜园劳作,只是凝视着远山,满目悲戚。我当时心想:“要不送爷爷去养老院吧,那里有与他境遇相仿之人。”或许是因时机未到,这话又被我咽回了腹中。“心死之人犹如空心的梧桐,虽勉强挺立,旁人却以为它下一个春天便能发芽。”有一天,爷爷独自做了一顿饭,随后紧闭门窗,生命如同燃尽的木炭,渐渐冷却。那天我去参观了养老院,看到一群鳏夫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那场景,其实也不错。


我总是觉得父亲不爱我
自从爸爸退休后,便独自生活,每日自己做饭、看报纸、切换电视频道。爸爸如同所有中国式父亲一般,不善言辞,也不愿倾听他人言语。年轻时,我们因诸多事情争吵,关系并不亲近。待他年事渐高,我也不知如何与他相处,两人共处一室时,唯有寂静相伴。我知道他没有社交活动,每日陪伴他的只有老钟表那滴答滴答的走动声。父亲就像儿女永远无法真正走近的山峰,你能看到他,知晓他无时无刻不在关爱着你,可又感觉他如此遥远,他从不说“我也需要被爱”。或许送他去养老院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那里每日都有新鲜事发生,他即便只是在一旁观看、倾听,也总会有人关怀。只是我不知该如何说出这句话,上次提及让囡囡放假与他同住之事,我们还发生了争吵,还是等等再说吧。“天气渐冷,注意身体,别睡太晚。”爸爸依旧沉默不语,只是淡淡地看着我离去。过了几日,他不慎摔倒,伤势严重。他打电话求救时,只喊出了“囡囡……”后面的话我未能听清。出院后,爸爸因头部重伤,丧失了部分语言能力。我问他:“爸爸,咱们去养老院好吗?让囡囡常去看您。”爸爸给了我一个拥抱,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母亲去世时他也是这般凝视着墓碑上的名字,我去北京读书时他亦是如此看着我,“往前走吧,爸爸爱你。”
其实,时机不过是我们为自己既不敢勇往直前,又不愿回首往事而找的借口:要是那时这样做就好了。



END
文字:乐部郎
编辑:胡茂、许婉真
一审:龚琦涵
二审:谢峰
三审:田雄狮
责编:龚琦涵
一审:龚琦涵
二审:谢峰
三审:田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