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法治现代化纵横谈丨古为今用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新湖南 • 湘音
2025-02-13 12:24:30

牛磊

治国先治吏,吏治清则天下安。依法治国除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之外,通过廉洁文化建设让各级党员干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好手中的权,清廉自守,同样是法治建设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积极作用,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刻把握古代吏治的典范是如何廉洁自守、涵养浩然之气;古为今用,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

天下为公是古代廉洁文化推行的理论之基。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开宗明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自西周以降,周公旦将“敬天保民”作为周礼的重要思想基础,成为周天子治国的两项最主要职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人道上升到和天道相媲美的程度。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分封制逐渐解体,魏国、韩国、秦国等依靠废井田、开阡陌、军功入仕,招徕大量人口发展农业和军事,使其强大起来。人道的地位已经事实上超过了天道,甚至成为判断天道的依据。《左传》有云: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这也是为什么秦汉之后的历代君主,尽管都信奉儒家主张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但都认为,一旦荒废政务、民不聊生,上天就会降下灾祸示警。这意味着,牧养万民、恩泽苍生是历代君主的首要职责;这一职责履行了,上天对君主的统治必然是满意的。

至此,西周以来的“敬天”和“保民”两项职责合二为一,并且实现了逻辑自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深刻认识到,如果放任官员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最终会引起上天不满、动摇统治根基。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将廉政作为官德、官箴的核心,历代正史都会编纂《循吏传》作为官员典范、不吝惜溢美之词大加赞赏的深层次原因。

君舟民水是古代廉洁文化推行的现实震慑。如果说天下为公作为形而上的思想之基显得有些虚无缥缈,那么君舟民水则是历代统治者尤其是开国君主的切实感受。所谓君舟民水,指的是战国后期荀子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意味着,一旦黎民百姓被官员的搜刮剥削逼得走投无路,官逼民反便成为民众的自然选择。从秦末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到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唐末的黄巢起义,从元末的红巾军到明末的李自成,一次次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不管是否最终成功,都无一例外严重动摇了王朝的统治根基,最终改朝换代。这也是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黄炎培先生总结出的“朝代周期律”。

历代统治者深刻认识到,决定王朝前途命运的真正力量是如滚滚洪流般的农民起义。因此,荀子这一重要思想,历代统治者深信不疑。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农民起义、让王朝长治久安,历代王朝的开国之策往往都聚焦于澄清吏治、轻徭薄赋以减少对百姓的剥削,从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缓解阶级矛盾,促进国家安定。不管是汉初的文景之治抑或唐初的贞观之治皆如此。唐代著名的《贞观政要》借李世民与大臣之口,再次强调了荀子的这一观点,因其本身的巨大影响力,让“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深入人心。

德风德草是古代廉洁文化推行的主要模式。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之下,要求上位者的官员清廉自守,除了王朝末年改朝换代的极端状况之外,最有效的推动力量显然不是来自下位者的百姓,而是统治集团的核心——君主。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很显然,儒家主张的要点在于,要让全社会形成廉洁的道德风尚,要让官员清廉自守,他们共同的学习榜样就是君主。君主就像北极星,“比如北辰而众星拱之”。如果君主能够“子帅以正”,那么各级官员“孰敢不正”。

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君主通过清心寡欲、不饰奢华,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上行下效,避免各级官员搜刮百姓逢迎上级,成为史书和百姓交口称赞的对象。西汉文帝倡导节俭,着草鞋上殿,所穿龙袍称为“绨衣”,是一种色彩暗淡、质地粗糙的丝绸。后宫嫔妃不许长衣拖地,宫内的帐幕和帷子也没有刺绣和花边的装饰。执政23年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等方面都没有增加一丝一毫。甚至曾想修建一座露台,因为所耗费相当于10户中产人家的家产总和而作罢。文帝的节俭清廉为汉初吏治清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要通过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深入挖掘古代廉洁文化的积极因素,古为今用。从“天下为公”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到“凡事从政治局委员做起、从政治局常委做起”,找到廉洁文化的共通点,让各级党员干部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取之于民必然用之于民,而决不能以权谋私,才能够权为民所用,扎实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以上率下、由点及面,一级做给一级看,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编:谭好

一审:谭好

二审:杜巧巧

三审:戴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