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油”多“铀”好!从世界级铜资源基地到世界级锂成矿带,从锆铪资源改变全部依赖进口到改变铌资源“受制于人”局面……进入2025年,我国发布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
重大找矿成果为何不断涌现?1月21日召开的2025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给出答案。
我国“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创造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记录。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从高原到平川:理论创新突破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引起青藏高原生长,引发周边的稳定大陆块体发生改造和破坏,这个碰撞和改造过程,控制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成矿系统的形成和发育。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报告中,“世界级”“首次”“最大”是高频词,最有震撼力的是理论创新。
“我国首次提出青藏高原东向生长模式,青藏高原仍然在生长之中!3000多万年以来向东生长了300公里。”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负责人侯增谦说,这破解了学术界关于青藏高原东向生长驱动机制的难题,为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所有研究的终极目标都是矿产资源,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深部解决方案,是当代地质人的责任和使命。”侯增谦说。
理论突破是此次找矿突破的组成部分。
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胶东金矿热熔伸展成矿理论和阶梯式成矿模式、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锂矿“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内生外成”理论和多期多阶段角砾岩型稀土成矿模式……
这为指导地质找矿实践,推动资源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物探工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钻井。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空天对地观测:从卫星到航遥
“现代不现代、关键看野外,野外好不好、关键靠航遥”。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是找矿主战场的“侦察兵”和“尖刀连”。
据介绍,经过几十年持续技术攻关,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装备研发突破国外封锁与垄断,创建了第三代高分辨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自主研制出航空重力、磁矢量等全系列技术装备与软件系统,初步具备了全域、多尺度、高精度综合勘查能力,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高海拔、深切割地区“人上不去”“装备上不去”是制约找矿新发现的掣肘堵点,轻量化、小型化的航空地球物理勘查装备是问题解决的“牛鼻子”。
国产航空重磁测量系统在羌塘盆地成功应用,无人机航空重磁系统等无人勘查关键技术,在找矿主战场大显身手。山东齐河-禹城深覆盖区成功解决精准识别难题。新疆北山启鑫浅覆盖区实现铜镍多金属矿找矿突破。陕西深化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在找矿中规模化应用。宁夏建成遥感地质野外调查采集系统。
2025年,“地质一号”卫星将发射,同时研发“地质二号”先导星,推进地球物理、高光谱和微纳卫星协同发展。卫星观测将形成数据汇聚和应用服务能力。空中观测将加快推进航空重力、时间域航空电磁、全谱段无人机勘查等自研系统实用化。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向海图强:加强海洋资源调查
随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工作加快推进。
当前,海洋油气成为我国油气产量重要增长极,海上风电等海洋新能源领跑全球。2025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加强海洋资源调查,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4年,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成效明显。优选评价南海北部油气区块,支撑首次以竞争性方式出让海域油气区块。组织实施我国首次东海载人深潜科考,获多项重要发现。
向海图强、逐梦深蓝。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事关深海科技创新发展、事关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事关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
2025年,我国将用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加强船舶运行管理团队建设,制定运维管理制度,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共享机制。统筹做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推进南黄海、南海等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资源潜力,完善井位建议。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和海洋自然资源调查,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探测将构建深海钻探技术装备体系,加大面向深部的高精度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发,加快无人化、智能化探测平台研制应用。
科技创新就是星辰大海。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人说,深地、深海、深空正成为战略新疆域,从地质科学发展看,我国将以数字孪生、万物互联等新技术应用为契机,构建“星空地海井”一体化探测观测监测体系,加快推动地质调查范式变革。
责编:黄炜信
一审:黄炜信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