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写出“人世间”的寻常生活 “原创之春2025”在京发布
新湖南 • 文体要闻
2025-01-10 11:56:2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10日讯(记者 黄煌)原创文学是文学这颗明珠中最为耀眼的部分。1月9日,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创之春”二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对过去二十年“原创之春”推出的作品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同时宣布与作家刘庆邦、范小青、葛水平、关仁山、梁鸿鹰、老藤、次仁罗布、何常在等作家签约,开启“2025原创之春”。

“原创”二十年,结出了哪些果实?

“原创之春”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重点品牌活动,自2006年首次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至今,已经举办了二十年,推出了逾70部重点原创作品。这些作品书写和记录了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国风貌,也获得了各类奖项的认可。其中《机器》《命运》《长津湖》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机器》《娘》《扶贫志》获中国出版政府(含提名)奖,《山河袈裟》《流水似的走马》获鲁迅文学奖,《月光紧追不舍》《逐梦:湘西扶贫纪事》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家山》《戴花》《北爱》《亲爱的人们》《深蓝》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原创”结出了累累硕果,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贺砾辉认为,“原创之春”已经成为了汇聚文学英才与佳作的舞台,记录了中国人民二十年来的壮阔实践与时代巨变,成为连接作家与人民心灵的桥梁。

成绩在前,“原创之春2025”将推出哪些力作?

刘庆邦介绍了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书《挂在墙上的弦子》,收录了八个短篇,一个中篇,是适合阅读的小开本。范小青即将出版的作品是聚焦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转型发展的《远山近城》。葛水平则将创作一部关于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考古的作品。何常在将出版第一部科幻小说《循环世界》,这部作品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反思了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帮助和控制。

次仁罗布即将出版的《绿松石屋顶》,通过一个农奴主和农奴两个家庭的子孙所经历的坎坷命运,来呈现整个西藏历史的变迁。梁鸿鹰说,未来要写跟他之前写过的东西不一样的内容,不能再重复自己了。他希望拷问一下自我,在六十多年人生经历中接受了什么、能够给社会一些什么。关仁山签约的长篇小说《活泉》是写浙江莫干山余村在新时代的变迁,关注时代、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联。老藤的新作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是事关科技伦理的、生命价值的一部作品。

AI和同质化生活下,“原创”如何继续?

活动现场,主办方向二十年来参与过“原创之春”的作家、评论家致敬。作家梁晓声、杨少衡、马金莲,评论家白烨、贺绍俊、梁鸿鹰、张莉作为代表到场领奖。

面对常态化的生活,写出《人世间》等爆款作品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梁晓声分享了自己对于原创文学发展的感悟。他认为,怎样不辜负时代,创作出更多、更新、更好的当下题材的作品,这对作家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反观自己,包括《人世间》都处于回头写的状态,(写)我所经历的以往的时代,而那以往的时代里确实有一些元素构成文学的永恒元素,比如关于贫穷,关于克服贫穷的坚韧、关于贫穷状态下的亲情友情爱情。”梁晓声认为,“我觉得当下生活之所以难写,因为首先它有一些元素,已经并不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由于刷卡等,我发现掏兜的现象都比较少了……今天面对的现实生活在我眼里看来处于一种差不多同质化的状态。”,梁晓声认为,当下作家需要不断提升写寻常生活的能力。

AI时代的来临,成为摆在每个文字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课题。对此,作家马金莲的答案是不断加强“脚力”和“眼力”。她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故事。马金莲说,在创作《亲爱的人们》过程中,她跟进采访了宁夏南部山区的移民搬迁并通过重新阅读乡土文学经典作品,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对长篇的架构把握能力。

评论家张莉认为,“AI时代原创更为重要”,“AI可以帮助写工作总结、写论文、搜集研究资料,但不能完成的是最重要的属于人的创造性的部分,因为AI是进行数据的搜集,是把前人已经写过的内容再进行整合而已。”

原创最终需要转化成作品,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芙蓉杂志社社长、主编陈新文表示,湖南文艺出版社在2024年提出五年内凝聚1000名实力作家、出版100部精品图书、争取10部作品获得重大社会效益转化的“千百十计划”,力争达到“出好作品、宣传好作品、转化好作品”的目的,让编辑有成,让作家放心,让读者满意。

本次活动会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指导,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芙蓉杂志社承办。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