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以文化赋能科技,促协同创新发展
新湖南 • 文体要闻
2025-01-10 12:12:00

曾衡林

2024年12月31日,香港维多利亚港两岸的人群熙熙攘攘。每年这一天,市民和旅客都要共同期待着一场大型的烟花表演。当晚11时,港岛三座建筑——海港中心、夏悫大厦和长江中心每隔15分钟从楼顶释放四色“许愿流星”,象征甜蜜、常乐、富足和健康,同时,通过全新的烟花特效,结合维多利亚港的壮丽天际线,这场烟花表演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难忘的跨年体验。

烟花虽然是以光、色、声的形式呈现,但它本质上是文化和科技的载体。烟花应该是工艺品,是文化产品,也只有不断地赋予烟花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创新,才能保持烟花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如今,烟花的展示不再局限于绽放,而是开始和AI、无人机等实现文化和科技的结合。2024年12月7日晚浏阳天空之门烟花表演,无人机载着烟花升空,烟花坠落时就像是天上落下的眼泪,更像是开启了魔法方阵,这样的表演迅速火遍国内外。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生活方式到经济结构,从社会治理到文化传播,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然而,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与科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让文化赋能科技,是实现科技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路径。

文化为科技发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科技的创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扎根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文化传统中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向。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伟大的科技成果,更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这些发明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我们倡导的绿色科技、人文科技等理念,也都是在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下发展起来的。文化赋予科技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科技的发展更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福祉。

科技的进步也为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崭新的手段。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老的文化瑰宝得以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科技创新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如网络文学、数字艺术、在线教育、虚拟现实体验等,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拓展了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激发了文化创新的活力和潜力。

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部分科技工作者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和重视,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与社会文化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另一方面,文化领域对科技手段的运用还不够充分和精准,一些传统文化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技术应用滞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赋能科技,我们需要在教育、政策、产业等多个层面发力。在教育领域,应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科技专业知识,又拥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文化机构开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实践,加大对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和资源整合;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积极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平台和创新载体,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对接与协同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科技融合企业和品牌。

让文化赋能科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我们才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让文化的光芒在科技的助力下更加闪耀夺目。

作者:曾衡林

责编:曾衡林

一审:曾衡林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