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为什么没有变
新湖南 • 综合
2025-01-03 17:30:52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和优势依然存在,甚至还呈现逐步扩大趋势,而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也完全有能力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削弱其不利影响,甚至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一论断是科学的、可信的,我们必须坚定信心。

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趋势没有变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的显性衡量指标便是长期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好,就会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水平,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反之,则会体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且经济发展质量没有提升。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看,尽管最近几年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是整体维持在中高速,质量也逐步提高。

从经济发展速度看,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4.8%,全年完成5%左右的目标难度不大。虽然低于2012年之前8%以上的增速,但还是与当前阶段经济发展实际相契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2012年到2015年是第一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7%—8%;2016年到2019年是第二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6%—7%;2020年之后,进入经济增速在5%左右的阶段,受疫情影响2020年到2022年期间,经济增长率不具备明显规律性。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速度也随之由高速向中高速不断调整。

当前时期5%的经济增长水平,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背景、国内国外各种挑战因素增多以及经济增长率必然随着经济规模扩大而降低的客观规律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协力的结果。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制约的一系列因素在未来同一时期同步恶化的可能性不大,加之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一系列优势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步显现,因而当前的经济增速完全能够维持较长时期。横向比较看,这一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例如美国最近几年的平均增长率在3%以下,欧洲部分发达国家更是维持在2%以下甚至更低(2021年欧美各国经济增速普遍偏高,但是这属于疫情期间的报复性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速,足以缩小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在人均GDP方面的差距,并支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从经济发展质量看,当前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的趋势没有变。首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例如,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44.3万辆,比上年增长30.3%;2024年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2023年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2024年上半年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487.6万套,同比增长22.8%。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增加值比重不断提升,这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其次,从产业内部结构变动看,逐步实现由产业链条中间的低附加值环节向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转变。例如,2023年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9.8%、10.3%,显著高于制造业5.0%的平均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最后,绿色发展加速推进,如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快速提高,污染排放稳步下降。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发展在速度和质量两个维度方面均保持在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之中,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没有改变

当前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备的一系列优势依然没有改变,这些优势足以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且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旧突出。我国目前人口14.1亿,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占全球人口的17.6%(2023年数据)。与主要经济大国相比,我国人口数量优势突出,2023年我国人口总量是美国的4.21倍,德国的16.7倍,日本的11.3倍。人口对超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众多,庞大人口数量是构成大规模市场的基础,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虽然人口总量并不是国家实力增长的充分条件,但是在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趋同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依赖于人口总规模。同时,我国人均收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218元,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同比增长4.8%。庞大的人口规模与持续提升的人均收入,共同构成了超大规模市场,为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强大的带动力。同时,从动态上看,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低,超大规模市场存在着巨大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提高,消费需求有望不断扩大,从而带动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没有改变。超大规模经济体带来的突出优势便是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大,“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特点有助于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由于资源总量和种类大、区域众多、内部经济结构较为复杂、产业体系完整,这便使超大规模经济体在发展方面的回旋余地较大,不容易受到一些内部问题的制约或者外来经济的冲击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大局。主要体现在:第一,在超大规模经济体内,由于产业结构完整、人才资源突出,在一个经济增长点的潜力发挥殆尽时,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更容易涌现出新业态或者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第二,在超大规模经济体内,由于区域众多,不同区域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差序格局,产业也会依照这一格局形成一定程度的垂直分工模式,就会出现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另外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加速的现象。这样其整体增长态势反而不受影响或者只受到较小影响,从而保证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完备的工业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完备的工业体系。同时,我国工业体系不仅“全”,还体现为“强”,即产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国际竞争力强。从宏观层面看,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30%左右;从具体的产品看,我国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居于世界前列的产品更多。完整且强大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应对各种挑战的重要基础,也成为支持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因素。

四是人才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尽管从2022年起我国人口总量开始下降,人口红利开始呈现衰减趋势,但是这种减少是非常缓慢的,短期内影响不会很大。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数量迅猛增长,人才红利的优势已经形成且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普通、职业高校本专科的招生数量从2000年220.6万人提高至2023年的1042.2万人,研究生招生数量从12.8万人提高至130.2万人,分别增长了372.4%和917.2%。人力资本数量的激增,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构成强力支撑,对未来经济发展形成重大利好。

五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等一系列内容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举措协同一致形成合力,产生整体效果显著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整合效应,构成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风险可控

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系列困难,但同时也指出,这些困难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表明这些风险是可控的。

一是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显著增强。这方面主要包括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因素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稳定带来冲击,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但是,以逆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转变已经持续了10余年,我国也已经积攒了足够经验。加上过去持续的外部风险已经逼迫我国在一些对外依赖度高的关键产业环节方面强化了进口替代,我们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

二是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将逐步缓解。应该说,短期内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一系列提振需求措施的提出,这一问题将逐步缓解。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快“两新”“两重”项目投资等短期措施,将有效缓解需求不足。而提升人均收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等长期措施,则能够逐步增强人们的消费能力,从而彻底解决我国长期内需不足这一关键问题。另外,投资结构的优化也会在增加需求基础上提升投资的质量,实现一箭双雕。总之,这一系列相互协同、彼此配合、长短结合的措施,有助于逐步解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实现需求与供给有效联通,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三是其他方面的困难将逐渐得到解决。随着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导致经济发展在新旧动能之间的转换出现一定程度断档。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岗位创造方面增速下降。这些现象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必将随着经济持续发展逐步缓解。另外,由于结构性因素导致的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虽然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找到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但也将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种问题与矛盾的理顺而逐渐得到解决。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困难,确实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不利影响,但是只要我们应对得当,这些困难和挑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当然,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我们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不会自动消失,我们经济发展中具有的优势也很难自动转化为实际,我们必须依靠自己,不断努力奋斗,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把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作者:曾宪奎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