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崔贝勒
1995年,18岁的胡祖国参军,在军营中一待就是5年。
“是什么让我又回到了家乡呢?就是那一山又一山的‘山果’——高山刺葡萄。”12月19日,胡祖国向记者回忆起自己回乡的初衷。
高山刺葡萄是芷江侗族自治县大树坳乡大树坳村的传统产业,这里出产的葡萄果实鲜甜,肉质细腻,但由于种种原因,葡萄产业始终难成气候。
“记忆里,我小时候,村里就种葡萄,但由于技术问题,迟迟没能成为村民的‘摇钱树’。”2014年,胡祖国刚回到家乡时,父亲种植了10亩葡萄,但由于霜霉病横行,葡萄产量不理想、品质良莠不齐,客商收购价格只有6毛钱一斤,除去成本几乎没有利润,白忙活一年。
“看到父亲无奈的眼神,和母亲担心葡萄卖不出的唠叨,我的心情很沉重。”
不服输的胡祖国到处寻求办法,看着藤蔓上一串串遭受霜霉病而枯萎发白的葡萄,胡祖国暗暗较起了劲。
次年,他听说中方县的葡萄产业很有经验,于是拉上村主任、村民组团前往观摩学习。
“葡萄不怕干旱怕雨水,一旦雨水过多就容易得霜霉病,避雨栽培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看到怀化的“避雨栽培技术”,胡祖国非常激动,回去就搞示范田实验。不久后,示范田大获成功,葡萄减少了雨水的接触个个变得晶莹剔透,原本6毛钱一斤出售的葡萄摇身一变成为3.5元一斤的高品质葡萄。
2016年,看到希望的胡祖国马不停蹄地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在全乡推广避雨栽培技术。2017年,大树坳乡高山刺葡萄产量达到200万斤,以每斤2.5元的批发价格销售一空,产值达到500万元。
“采用避雨技术栽培的大树坳高山刺葡萄具有无公害、糖度高、果型饱满、挂果时间长等特点。”高品质的葡萄让大树坳村的果子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
2018年,大树坳乡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了500亩,帮助181户村民脱贫。
也是在这一年,乡里成功举办了首届高山刺葡萄旅游节,此后又成功举办多届,进一步提升了高山刺葡萄品牌效应,吸引了众多葡萄酒厂来考察,乡里还与3家酿酒企业签订了每年900万斤的定向销售合同,打通了葡萄酿酒直销渠道。
2020年,胡祖国担任大树坳村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形成以高山刺葡萄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高山刺葡萄种植面积25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从小到大,从露天栽培到避雨栽培,从传统销售到延伸产业链条,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小葡萄“滚”成了大产业。
2022年底,胡祖国的高山刺葡萄专业合作社已有社员2909人,大家“抱团”种植刺葡萄1.6万多亩,年产量6500万斤,胡祖国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葡萄书记”。
作者:崔贝勒
责编:施泉江
一审:施泉江
二审:苏莉
三审:唐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