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竹声中一岁除”到“灿烂烟花不夜天”,花炮行业已跨越千年岁月。
提起花炮,浏阳是绕不开的地名,一副行业联对浏阳花炮文化予以生动阐释:
生曾立地,死更惊天,无须土育肥催,偏向寒霄绽蕾;
响若崩雷,迅如掣电,何惧身摧骨折,乐为黑夜增辉。
“浏阳烟花响天下,天下烟花看大瑶。”12月初,记者一行踏访浏阳大瑶,与浏阳市文联副主席刘正初一道,解读这副楹联的深层意蕴,探寻花炮背后蕴含的浏阳精神。
由来
从长沙往东,驱车不到一小时,便可抵达大瑶。刚下高速,“花炮之源”四个大字便映入眼帘。
沿着宽阔的迎宾大道进入集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花炮味”。孩童掩耳点鞭炮的雕塑、花炮商贸城、花炮街等扑面而来,无不彰显出当地人对这一产业的情感与自豪。
在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我们与刘正初如约相见。博物馆坐落在原李畋阁遗址上,青砖碧瓦,雕梁画栋,古韵悠然。
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
李畋是传说中爆竹的发明者,相传其邻为山鬼困扰,李畋命人在庭院中早晚烧竹,借竹节爆裂之声吓退山鬼。
“建馆之初,我们特意保留了这片竹林。”刘正初介绍。
沿着李畋庙旁的竹林小径拾级而上,便抵达花炮博物馆。博物馆两侧入口皆悬挂楹联,但均非今日解读对象。
“那副联并未悬挂展出。”刘正初说,2005年,浏阳举办全国花炮对联征集活动,此联是当时唯一的一等奖,出自吉林省李俊和之手。
“这副楹联就像一个灯谜,尽管没有直接提到‘花炮’,但每个字都蕴含着花炮的意象。” 刘正初言语间满是对这副联的赞赏,“在联律上,此联无可挑剔,对仗工整。”
上联从“生曾立地”起笔,至“死更惊天”,寥寥八字,便勾勒出花炮从诞生到辉煌的壮丽历程。后半句“无须土育肥催,偏向寒霄绽蕾”,说的是花炮并不需要外界条件的滋养和催促,便能在寒冷高空中绚烂绽放。
微风轻拂,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将我们带回1400年前,见证李畋点燃的第一声爆竹。李畋后人将花炮制作技术无私传授给浏阳人,自此,花炮技艺在大瑶代代相传。
《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爆竹制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宋代以来,浏阳一直是烟花爆竹的主要产区,特别是大瑶一带,素有“十家九爆”之说。
博物馆内的花炮制作场景。
“我们祖上曾五代开花炮庄。”刘正初说。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里,还保留着“扯凳”“磕刀”等制造花炮的老旧装备,其使用方法令人费解。刘正初却熟练地操作着“扯凳”,一边来回扯动,一边解释其工作原理:“从外面买回的纸,切成小方块,在‘扯凳’上‘扯筒子’。将纸沾上糨糊,将钢钎放在纸头上,置于‘扯凳’中滚压,便卷成了爆竹筒子。”
《中国实业志》记载:“湘省制造爆竹方法,在浏阳之精制品,须过七十二道手续。”千百年来,爆竹的制作工艺变化不大,但老旧装备被科技和机械化取而代之,更环保也更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烟花爆竹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浏阳成立,并在此颁布了9项ISO烟花爆竹国际标准,实现了烟花爆竹行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浏阳花炮,拥有了更多国际话语权。
争议
行业联是指为特定行业创作,彰显其独特风采的对联。刘正初说,这副对联就是典型的行业联。
记者不禁发问:“行业联常悬于商铺门口,大多避讳‘生死’等字眼,这副对联是否引发过争议?”
刘正初接受记者采访。
刘正初回忆起评选之初,此联因使用“死”“折”“摧”等字眼,的确受到些许质疑。“民间悬挂的对联往往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然而这里不用生死、摧折等字眼,无法酣畅淋漓地表达花炮蕴藏的牺牲精神。”他认为,花炮虽然是高危行业,但只要严格按行业规范加强管理,危险也可以避免。
“我个人非常偏爱这副联。”刘正初说,“下联意象更为明确,‘响若崩雷,迅如掣电’,写的是花炮瞬间的辉煌和美丽,‘何惧身摧骨折’,以自己的牺牲、自己的热血、自己的生命,‘乐为黑夜增辉’,在黑暗的世界里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闻着花炮味长大的浏阳人,那满腔热忱仿佛早已融入骨血之中。
刘正初如竹筒倒豆子般,将浏阳花炮精神向我们倾泻出来,颇有些点燃了炮仗的感觉。“从这副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唐才常的‘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焦达峰、陈作新的‘三湘二杰,十日千秋’,还有潘心元、田波扬、寻淮洲……他们都以自己的牺牲和奉献书写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
楹联中的“生曾立地,死更惊天”与先烈的牺牲精神不谋而合,暗含了一种“绝唱”的意味。
“虽然花炮是民间手工艺品,而先烈多为行军打仗之人,两者的精神却高度契合、相互辉映。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绚烂在人间。这就是浏阳精神的最佳写照。”刘正初说,“花炮伴随了浏阳人的一生,爆竹齐鸣,烟花腾空,新生婴儿受到欢迎,亡灵获得超度,新婚夫妻永结同心……花炮的喧响和绚丽,让热情好客的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以抒发,同时,也让我们沉浸在浓酽的家国情怀中,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坚守
“寒霄”一词,既描绘寒冷的天空,也隐喻充满挑战的环境。近年来,浏阳花炮产业蓬勃发展,尽显“偏向寒霄绽蕾”的气势。
回溯20多年前,花炮小作坊遍布浏阳,伴随着重重安全隐患,一度让这个千年传统产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境地。面对严峻形势,浏阳市政府果断出手,通过革新生产工艺,强化安全性和环保标准,为花炮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花炮广场中央的李畋塑像。
在博物馆对面,花炮广场中央高大的李畋雕塑巍然屹立,与李畋庙、博物馆遥相呼应。广场一侧,一座粉色烟花小屋吸引着过往游客驻足体验,感受烟花的独特魅力。
离开古色古香的博物馆,我们来到了广场旁星视界公司的花炮展厅,浓郁的科技与现代感扑面而来,展柜上陈列着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网红“加特林”烟花。
“网红”烟花的背后,彰显着浏阳花炮人的锐意创新。
记者采访“加特林”烟花创始人李浪。
“花炮二代”李浪,星视界公司董事长,也是“加特林”烟花创始人。伴随禁放烟花政策出台,花炮行业经历了数个寒冬,不少花炮厂家因此关停。重重困难之下,他直言父亲也曾萌生过放弃的念头。
然而李浪对花炮的使命却如同刻在骨子里一般坚定。“安全是花炮生产的生命,经历的种种都是转型升级的必然。”李浪说,现在的花炮生产线,装药、造粒等工序只允许单人单间操作,确保生产安全。
如今,在很多国际大盛会上,浏阳花炮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绚烂的烟火沿艺术桥廊绽放,正是由来自浏阳的公司所提供。浏阳的无火药烟花远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为卡塔尔世界杯、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等国际盛事增添光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骄傲。
于李浪而言,制作烟花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肩负着向大众播撒欢乐与美好的使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确保安全与环保的双重保障下,烟花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不容小觑,我深信它能够跨越时间长河,持续闪耀至下一个千年!”
记者手记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
周杨
在长沙这几年,随着年岁增长,虽然花炮之乡近在咫尺,我却似乎离花炮越来越远。
这趟“花炮”楹联的采访,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关于“年味”的记忆。
儿时,在爷爷家过年,和小朋友们一同放烟花,即便是最不起眼的一款“小砸炮”,也能让我们欢笑连连。
刘正初所著的《浏阳风物志》中,有一段描绘新年场景的文字:“观赏花炮怎能及得上亲自玩花炮的乐趣?拿起一杆‘枪’,无论真假,都能演绎出人生的灿烂辉煌。”这里的“枪”,指的正是“加特林”烟花。
今年过年,你会放花炮吗?我想带着孩子,重温儿时的快乐,过个被“烟火气”温暖的中国年。
解联嘉宾:刘正初
浏阳市文联副主席、市民协主席,市档案和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市文旅智库副主席。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民协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创作出版有《守望浏阳河》《浏阳风物志》《浏阳民俗》等专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周杨
摄影/邹尚奇
剪辑/戴钺
设计/袁向群 叶艳娜
作者:周杨
责编:胡泽汇
一审:周杨
二审:陈永刚
三审:文凤雏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