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协同创新,奏响融通和声 ——株洲科技成果转化观察之三
新湖南 • 经济要闻
2024-12-03 23:03:24
首页头条收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王铭俊 通讯员 陈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舞台上,现代产业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对更大的挑战风险,探索协同共赢的发展模式,成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共同选择。

拥有扎实产业基础的株洲,如何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在更高能级、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谋得合作共赢?

校企协同,撬动创新资源

11月,位于株洲的湖南世鑫新材料有限公司甚是热闹。多家光伏头部企业与世鑫新材达成合作,签订3亿元采购协议。这家研发、生产碳陶复合材料的公司,明年部分产能被提前“锁定”。

世鑫新材成立于2016年,是中南大学鼓励优秀科技成果转化、转移而建立的高科技企业。中南大学的科研平台优势、世鑫新材的产业化优势汇集在一起,建成先进的仿真设计工作站,共享资源、协同研发。世鑫新材还作为核心单位,参与了中南大学牵头的一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推动了400km/h高速列车碳陶制动盘等一大批项目落地。目前,该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应用场景拓宽到光伏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更多领域。

“校企双方要立足长远,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患难与共。”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超义道出了学界、业界的普遍共识。

2007年,该公司牵手相关高校,开始进入大型风电领域,开展叶片材料研究。没想到,2009年项目投产即遭遇市场寒冬。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硫化车间,工人在加工复杂、精密的橡胶制品。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双方未言放弃,选择从高风速的北方,转为瞄准低风速的南方,研发相关产品。很快便以差异化优势,抢占南方风电叶片市场。目前,公司生产的风电叶片在国内外130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

优势互补,战略一致。株洲多年实践,摸索出一条有组织的校企协同模式。

摆在优先项的,是搭建系列研发平台及创新载体,让“书面合作”真正落地。2023年,株洲高新区牵手西北工业大学、湖南中焱新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能源所。各方聚焦退役电池正极材料“以旧焕新”物理修复再生技术,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修复后材料性能指标优异,可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

上半年,70个高校项目在株洲落地。7月,在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大会上,株洲又有9个项目签约。

链上协同,推动合作共赢

在株洲,创新链正变得越来越长。以其王牌产业轨道交通为例,轨道交通列车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品,零部件数以万计,一个环节的产品性能不到位,可能导致全车运转不顺。如此复杂装备的创新,绝非一家企业可以完成。

在这座老工业城市中,“厂所结合”成为一张独特的创新标签。即一个主机厂加一个研究单位的配置,使得科技资源的配置和政策设计紧紧围绕经营主体,在每一个新产品、新技术、新领域的突破上,能够紧密协作、携手向前。

图为中车株洲所全球首创、自主研制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产品——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中车株洲所供图

数十年来,株洲充分放大这种“1+1>2”的优势,探索出“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株硬集团+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种产业创新模式。

“这是一种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尝试。其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引导设计和开发,在生产过程中第一时间发现科研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其解决,转化科研成果,克服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湖南工业大学相关专家认为。

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若在研发经费上投入过多,产品却没有市场,势必将陷入两难境地。如何破题?

株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特别是在产业链协同上想办法,帮助中小企业成为创新共同体。

株洲博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面对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变化,公司积极对接中车株洲所,先后开发了冷却系统、母排系列、智轨车体,研发项目不断拓展。“产品生产后可以直接提供给中车系企业,销路不愁了,我们也敢放心大胆投入研发。”公司董事长周昱祁介绍,产品迭代升级让企业持续保持发展活力,外省乃至海外订单也增加了。2023年,公司的研发投入经费占总营业额14%,总产值突破1亿元,相较于2022年实现翻倍。

项目共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融,协同、融通、互联的创新生态托举产业向最高处攀登。近年来,株洲培育出一批优势产业。如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晋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轨道交通产品覆盖全行业10大核心系统和20种关键配套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80%,中小航空发动机、轻型运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0%、80%;荷塘区硬质合金产业集群入围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控刀片、球齿类合金、棒材、轧辊等核心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搭平台、汇资源,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列车终点站,株洲站到了。”今年7月,株洲首部AI文旅片《一见倾心,株洲YOUNG》发布,影片运用生成式AI技术,制作仅用时10天,神农塔、芦淞航空小镇、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工业旅游区、炎帝陵、中国陶瓷谷等株洲20余处风景名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截至目前,影片播放量已超百万。

在株洲芦淞机场举行的2023湖南(国际)通用航空产业博览会动态飞行表演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视频运用的技术来自株洲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这是一家由株洲市政府、株洲高新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依托央企共建,对市场行业更为了解,更贴合产业需求,成果转化也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该研究院院长王彧弋介绍,研究院人才来自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他们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可以更精细、更专业、更综合地整合资源,帮助企业找准“真需求”,让教授、专家专注科研,推动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生产力。

该研究院成立不足3月,即已诞生一些成果。如聚焦工业设计周期长等普遍行业痛点,研究院开发出一款电流器设计软件,将设计周期从原来的2-3个月缩短至2-3小时。据了解,未来5年天元研究院将打造基础研究团队20人以上,组建应用技术研究团队4支以上,总人数规模在60人左右,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较于传统研发机构,诸如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这类新型研发机构具备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等优势,更符合如今的科技创新需求。

近年来,株洲积极培育创新成果转化的丰沃土壤、构筑创新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涌现出一批别具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创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比如中南大学、兴湘集团共同搭建中南兴湘株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中试基地落户双创示范园,开放共享设备平台,打造众多中小企业研发、测试的“共享超市”,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12家单位组建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是行业第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接连攻克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搭平台、汇资源,加快了株洲多层次创新体系的形成,目前拥有多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6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40家省级创新平台、315家市级创新平台。以此为依托,株洲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成功突破、转化轨道交通智能感知等多项“卡脖子”技术。

作者:谢卓芳

责编:胡盼盼

一审:胡盼盼

二审:曹娴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