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暑艳 摄影 龙力 通讯员 卢李)“如果说芯片代表了当今世界的最新技术,那么玉器加工就是四千年前最先进的生产力。”11月26日下午,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放学后》杂志联合主办的“考古公开课——考古知识进校园”第5场活动在汉寿县芙蓉学校展开,该校200名初二年级学生在芙蓉讲堂里认真聆听《玉润湖湘——奏响湖南史前玉之华章》讲座,欣赏了湖南考古出土的玉器,了解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文化。
“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什么时候?”主讲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良智老师在为大家简单介绍何为玉器后,抛出了一个问题。“四千年前。”“五千年前。”“一万年前!”同学们的猜测越来越大胆。王老师笑了,他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是九千年前。在他的讲述下,同学们了解了中华民族以玉为美、以玉事神、以玉为礼、以玉比德的玉文化,欣赏了湖南孙家岗、七星墩发掘出的精美玉器,探寻了湖南肖家屋脊文化玉器的来源之谜。
讲座结束后,意犹未竟的同学们纷纷向王老师提问。2308班的彭欣怡同学在惊叹古人智慧之余,对玉器和考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说:“真希望将来能和王老师做校友,成为一名专业的考古人员!”
在随后的体验环节,一部分同学化身设计大师,现场制作手串和项链;一部分同学飞速翻阅手中的《放学后》杂志,寻找知识抢答中的答案,答对者获得精美的考古图册,一个个乐开了花。2305班的王彤欣兴奋地说:“今天的讲座太有意思了,我们收获满满!”
汉寿县芙蓉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朱文清感叹:“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体验,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考古知识的神秘与魅力,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对我们乡镇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尤为难得的机会。”他希望同学们在感悟考古和文物魅力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深植爱国爱家的情怀。
据悉,为推动考古成果全民共享,让青少年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文化自信,触摸真实而厚重的历史,《放学后》杂志联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考古公开课”,线上在《放学后》杂志、新湖南湘学频道开设考古知识专栏,分享湖南考古新成果;线下邀请考古专家走进学校,通过讲课、互动问答、现场体验,让青少年了解考古发掘知识,培养保护文物意识,未来将走进全省更多中小学校,送去精彩纷呈的考古课程。
责编:陈暑艳
一审:陈暑艳
二审:范莉娜
三审:徐荣
来源:科教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