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社推出《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
文丨袁雨晴 陈燚 曹辉
2024年,恰逢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周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刚刚闭幕,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10月21日至30日,湖南日报社在报网端微屏重磅推出《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截止目前,全网总阅读量超2.7亿次,引发了00后阅读民族经典的热潮和人们对民族村庄的向往,成为该报社继2023年推出《文学里的村庄》报道之后又一个“现象级”产品。
一、思想深度:民族融合与时代发展的深刻映照
《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报道在思想层面的深度展现,体现在其深刻揭示了民族融合与时代变迁的内在联系。该报道精选了乔羽、迟子建、阿来、刘亮程、鲍尔吉·原野、马金莲、阿克鸠射、纪红建等八位作家(剧作家)笔下的村庄,生动展现了中国广袤大地上八个民族村庄在时代洪流中的沧桑巨变;深入挖掘壮族、鄂温克族、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白族八个少数民族的地域特色,深刻揭示了各民族如同石榴籽般紧密相连、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鲜活注解,更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深情礼赞与崇高颂歌。
报道通过文学这一独特而深邃的透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报道巧妙地将民族融合的主题置诸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报道的思想内涵与深度,在思想层面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与深刻的反思,更显著地提升了其文化意蕴与历史价值,使之成为一部兼具时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该报道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贡献了宝贵的文学力量。
二、文实交融:文学描绘与现实生活的互动挖掘
《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不仅选取了能够深刻反映中国乡村变迁与民族融合的文学作品作为切入点,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文学作品与当下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对比、解读和分析,展现了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并影响现实社会的深刻过程。
这一过程中,报道不仅展示了文学作品作为时代镜像的功能,即如何捕捉并呈现乡村社会与民族关系的细微变化,还进一步探讨了文学作品在塑造社会认知、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意象,报道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乡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民族关系的演变以及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的交织,从而激发公众对于乡村发展、民族团结等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此外,报道还通过融媒体的多元化形式,如视频、图文、话题互动等,增强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互动性,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联,进一步提升了报道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这种文学与现实生活的深度互动性挖掘,不仅丰富了报道的内容与形式,也深化了读者对于乡村社会与民族关系的认知与理解。
三、品牌打造:文学名作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转化
在湖南日报社的精心策划下,《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宴,更成为地域文化品牌创新性打造的一次成功实践。精选的八位作家笔下的村庄,富蕴华夏乡土气息,饱含民族独特风情,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文学为媒,以报道为桥,“文村”IP的成功打造,亦是那些孕育了文学名著的土地再一次出圈的契机。
“文村”的展望,绝不仅停留在名家的选取与名著的解读,更追求将其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结合。力求通过文学这一载体,使地域文化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更广泛的受众产生共鸣。回顾此次报道,记者所亲自探访的山山水水,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新疆天山北麓的村落,耕读不绝;广西的桂林山水,山歌悠扬;宁夏西海固的绿水青山,河畔花香;四川昭觉县的钢制悬梯,求学人忙……文人、农人、游人,和谐共处;壮族、彝族、藏族、多民族,共谱画卷。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报道中得以充分展现,丰富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展示了民族传承魅力,更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此外“文村”借助融媒体的多元化形式,构建媒体传播矩阵,复合手段进一步打开了报道面,将文学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并赋能转化,予以了文学作品更强的生命力,增强了地域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文化引领:人民导向与历史传承的使命践行
《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如一股清风,吹拂广袤华夏,这不仅是一次以文学为媒的华夏巡礼,更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觉醒与传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文化自信被摆到重要位置。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事业中,其力量不容忽视。《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适时记录了文人如何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广阔中国大地丰富多彩的乡村面貌,见证了文学作品如何以深情动人的故事,讲述着各民族紧密相连、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动人篇章。凡此种种,皆是文化自信在文学领域的生动体现,也体现着文学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积极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在“文村”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本土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反映乡村社会的细微变化和民族关系的演变;看到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土壤是哺育生活于此的世代人民;看到了文学作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此次《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再续了“文村”第一季的成功实践,通过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互动,展现了文学作品在塑造社会认知、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要求的,也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使命所在。
“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深刻阐述了对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文化的力量正在于其足以成为心灵的纽带。山川异域,文化相连,《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正是紧紧抓住了这点。
(作者袁雨晴、陈燚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曹辉系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总监、湘江副刊主编,高级编辑,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