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日讯 (通讯员 彭繁 李少午)近日,张家界学院举办《非遗文化陈设艺术》课程汇报展,近四十件富有湘西民族特色的作品集中亮相,吸引众多师生驻足观赏。
此次课程汇报展为期7天,分为建筑营造、苗族银饰扎染、手工记忆、傩戏、白族民俗、土家民俗六个主题,展品类目涵括灯具、家具、织物布艺品等多类作品。汇报展以湘西地方非遗项目为线索,深度探索湘西文化内涵,将非遗融进入空间陈设,激发同学们对非遗的喜爱,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创造能力,以及增强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汇报展上,湘西吊脚楼模型、傩面具、陶罐、六角宫灯;苗族团扇、背篓、灯笼;土家族腊肉文创;白族烛台……各类具有非遗元素的作品一一陈列。这些作品制作精细,造型、图案、动作和表情都富有灵韵,体现出了制作者的独特技艺,以及湘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
“这些作品有好多现代风格,做出来挺好看的,我很喜欢这个用丙烯颜料做的人物,大头阔耳的,看起来就让我感到开心!”一位同学细心观赏着《傩》说道。“是不是很喜欢?这是我们课程的新作,其中有很多是将非遗项目和许多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制作而成的作品。”展览主讲老师陈晓蝶说。她还向参观的师生说:“这次我们尝试的是“展演+课堂”的教学改革模式,打破了传统设计课堂教学的“设计——出图——评图”的旧闭环,既增加了学生设计作品的兴趣,也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富有传统民俗风格的作品进行了再设计,并使之以新的样态呈现出来。”她表示,为了做好这次汇报展,学生们查阅了许多与湘西非遗有关的资料,并大胆地结合自己的理念制作作品,所以现场既有民族风格十分强烈的湘西吊脚楼、傩戏道具和苗族扎染工艺作品,也有富有明显现代特征的非遗“新”作品。
近年来,张家界学院努力挖掘地方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课堂”“非遗+文旅”“非遗+音乐”“非遗+实践”等多元教学模式,大力将剪纸、苗鼓、桑植民歌、舞龙舞狮、土家族山歌、扬叉舞、地虎凳和高花灯等众多非遗项目与学生课堂、教职工兴趣班、文艺汇演、“三下乡”活动、学科竞赛等深度结合起来,将非遗人“请进”课堂,将非遗节目“搬上”舞台,将非遗元素“炼为”作品,将非遗表演“铸成”奖牌,打造情景式的“非遗校园”,更好地促进非遗育人。同时,张家界学院不断开展教学改革,积极鼓励师生充分利用现代工艺技术和理念,立足非遗精神文化内涵,将非遗元素融入舞蹈和文创产品创作,并通过校企结合,多次在七十二奇楼、天门山等地进行展演,在推动非遗的创新性发展、传承好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文化自信等方面,彰显了高校应有的担当。
作者:彭繁,李少午
责编:向韬
一审:向韬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