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山下领路人
文/龚国倞
在慈利县东岳观镇北平村,巍峨的回头山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静静伫立,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回头山下,有一位令全村人十分敬仰的人——原村支部书记卓尚勇。在担任村支书之前,他已是身价数千万的老板。2017 年合村后,他肩负起北平村发展的重任。
曾经的北平村,道路状况令人担忧。进出村主干道仅 3.5 米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们对此怨声载道。尤其是联通回头山上的村组以及向北通往常德石门等地的重要通道,仅有不到三米宽,坑坑洼洼、随处塌方的山路,连越野车都难以通行。
史料记载,当地有识之士卓南堂、杨玉仁等曾多次护送贺龙元帅,沿这条路翻越回头山参加革命活动。就是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道路,却因险峻难行,被称为“死亡之路”。近 30 年来,已有 30 多人在这条路上被落石砸伤砸死,给村民出行和学生上学带来极大风险。经测算,修建这条公路所需资金巨大,全靠国家投入难以实现。
面对村民的强烈呼声,卓尚勇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修好路。他掷地有声地表态:在自己任期内,一定要建好这条路。哪怕砸锅卖铁,把自己的采石场卖掉也要修通。会后,他立即行动起来。修建这条路,需占用村民的林地、庄稼等,补偿款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节约成本、减少纠纷,卓尚勇带领村支两委和党员代表分头行动,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卓尚勇还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他通过耐心沟通和以身作则,将自己采石场的石料和机械设备无偿提供给全村公路建设使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在整个公路建设中,村民没要一分钱补偿款,还纷纷出义务工。在外创业的人员听说村里修路,也纷纷捐款,总计达 100 多万元,全部用于公路建设。
卓尚勇深知,要把路修好,经验和理念至关重要。几年来,他个人出资,分期分批带领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为北平村的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先后带领村支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奔赴河南南街、山西大寨、江西井冈山以及本省岳阳、株洲、韶山、益阳清溪村、桑植洪家关贺龙故居、十八洞等地,约 800 多人次参加了外出学习考察。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为北平村的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很多人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革命圣地和大城市,不仅见了世面,开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解放了思想、坚定了革命信念,学到了先进经验,鼓足了干劲。
市、县交通运输局领导,得知卓尚勇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的修路精神后,多次到现场指导。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舒洪波、副局长向才文等先后带领技术人员亲临现场,给予极大支持和鼓励,将该路纳入四好公路建设。他们与卓尚勇一起研究方案,解决难题,为四好公路的建设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保障。
在四好公路建设过程中,卓尚勇日夜坚守施工现场,亲自指挥,亲自监督。烈日下,他与工人们一起挥洒汗水;风雨中,他毫不退缩,始终坚守岗位。有一次,他突然感觉脑袋嗡嗡作疼,大家都劝他去医院检查,可手头上的事太多,一直强撑到第七天,整个身子开始摇摇晃晃,直到一头栽倒在工地,不省人事。经大家紧急送往常德医院,开颅抢救,卓尚勇才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还没完全康复,他又回到日夜牵挂的工地上。
四好公路建设成本是水泥路的两倍左右。除了石料和交通运输费自己承担外,卓尚勇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难题之一。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北平村的四好公路终于建成。宽阔平坦的道路如美丽的丝带缠绕在山水之间,为北平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北平村共建设沥青路 15.8 公里,通组通户路 60 公里,全村 860 户,有 859 户实现入户道路硬化。
四好公路的建成,为北平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曾经,由于道路不通,回头山上的农副产品难以运出,村民们生活困难。如今,路通了,村里的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在卓尚勇的带领下,全村将无人耕种的闲置地和愿意土地流转的农户签订协议,每亩 400 元一年,流转土地 4000 多亩。其中 2000 亩种上市场畅销的砂糖柑,目前年收入 300 万元,丰产期可达 3000 万元。他又因地制宜,在回头山下大力发展有机茶种植。村民们积极响应,纷纷入股走合作化种植模式,已发展茶园1500 多亩,年产值 1000 余万元。卓尚勇还带头建起了茶叶加工厂,精心打造“卓眼镜手工茶”。这款茶叶凭借卓越品质,在 2022 年和 2023 年连续两届夺得湖南省茶祖神农杯名优茶金奖,成为北平村的亮丽名片。
村里的水稻、黄豆、棉花等农作物也形成规模化种植。远远望去,整个北平村绿树成荫,瓜果飘香。村办企业和土地流转解决了全村近 300 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村民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社会风气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好转。
从这条刚修建的四好路上到达常德石门地界,不到6公里,仅需10分钟车程,而之前需绕行30余公里,近一个小时车程。四好公路的建成,不仅带来了产业的发展,也让群众的出行更加便利。如今,宽敞干净的道路让开车步行都变得轻松愉快。村民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外出务工、购物、就医,孩子们也可以更加安全地去上学。四好公路成为连接北平村与外界的幸福之路,为全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保障四好公路建好后的养护,卓尚勇每年出资一万元清扫费,确保公路畅通。卓尚勇的付出和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卓尚勇,这位北平村的领路人,用智慧和汗水为北平村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绚丽画卷。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带领全村百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北平村的发展之路;又像一位慈爱的父亲,呵护着北平村的每一个百姓。
通往山外的那条路
文/向超群
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哥哥在雷雨垭公路上给我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我的人生可能不会走这么远。
哥哥从小身患重病,落下了下半身瘫痪的残疾。于是,聪慧的他不得不辍学,而我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替他睁眼看世界的眼睛。小时候的我以为,只要去二坊坪乡中心完小念书,便能替哥哥看到最热闹的景色了。哥哥总是微笑着告诉我,走出二坊坪,穿过雷雨垭,就到了慈利县城,再从慈利县城乘坐火车,便能抵达到书中提到的每一座城市。我半信半疑地问他:能到达歌里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的那个北京吗?能到达诗里描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那个鹳雀楼吗?能到达电视里演的郭靖所守护的那个襄阳城吗?……哥哥总是连连点头,鼓励我,首先你得好好学习,走出二坊坪,穿过雷雨垭,才能去到所有想去的远方。
雷雨垭公路在我幼时的记忆中,却恍如鬼门关一般崎岖难行。只因那些年,时常听人们提起雷雨垭公路的车祸,我同学的父亲就是搭乘班车在那里发生车祸而命丧黄泉。于是,小小的我一直不敢进城,也不愿意坐班车,生怕经过那条艰险的雷雨垭公路。
后来,我第一次坐车直面这条公路,竟是陪哥哥去县城看病。记得那年寒假,哥哥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烧,乡卫生院拒绝接收,要求我们去县人民医院就诊。乡里的线路班车人挤人,根本适应不了哥哥的身体状况。于是,父亲便租了镇上最便宜的面包车,急急忙忙进城了。
由于哥哥下半身瘫痪,上半身肌无力,上车后父亲和母亲便把他夹在中间坐着,方便照顾。我和一堆行李则被安置在面包车的最后排。杨师傅的面包车有些年头了,车子一启动,车上各个零件便发出异常聒噪的声音,让原本情绪低落的我们更加焦躁不安。母亲和我都坐在靠窗的位置,而那车窗却根本关不紧,挡风效果聊胜于无,一会儿又被颠簸开了,窗外的寒风呼呼往车里钻,让人不禁打寒战。
车行约摸个把小时后,终于到了传说中的雷雨垭路段。从垭口一钻出来,右边雾气笼罩处似乎深不见底,远处的山头在雾气里若隐若现,像个神秘的陷阱,似乎随时会将我们吞噬。左边则是青灰色的峭壁,刀劈般锋利险峻,一丛一丛扎堆在岩缝里的茅草,在寒风中一致向前方倾倒着,像一群拉纤的纤夫,似乎要把我们这辆小面包车拽下山崖。我不由地用手攥紧行李,缓缓趴在车窗,随着车身颠簸,继续凝视这高深莫测的两侧风景。
车子忽然减速,发动机发出沧桑的喘息声,杨师傅缓缓地绕过第一个拐,自然地跟父亲聊到:“就上个月这个八公里处翻了一辆货车,晚上翻下山崖的,第二天被人发现时司机都硬了。”父亲幽幽地叹了一口气,算是回应。
这里的弯道俗称“倒拐子弯”,像人们双手抱胸前时胳膊肘的弯度,由于处在自上而下的坡度上,极为险峻,难怪是事故高发地。受巨大离心作用的影响,哥哥的身子全倒向母亲一侧,父亲则忙不迭把哥哥往他那边扳倒,以减轻母亲的压力。下一道弯处,哥哥又全部向父亲那一侧倒去,父亲则用背顶得稳稳地,母亲因为晕车的缘故,便没有再继续辅助了。下陡坡的时候,父亲再用围巾套在哥哥胸前一圈,把他使劲往座位后面拽着,以防止他控制不住身体直接撞到前排后背。父亲一边忙着照顾哥哥,一边叮嘱杨师傅“慢些开,慢些开,我们不赶急!”
我蔫蔫儿地靠在后排窗边,用嘴哈着气暖手。以前只知雷雨垭路段险,但那时以为只有一小段,两三处弯道而已,几分钟便过去了,没想到是这样漫长的一段盘山公路。车子颠颠簸簸地在路上继续行驶着,偶尔对面来车要错车时,我感觉车轮已经到了悬崖的边上,摇摇欲坠似乎下一秒便要跌落下去。我略显焦躁地问了好几遍“还有多远才能下到底?”,杨师傅总是敷衍地说着“快了,快了!”彼时的哥哥正在发烧,他有气无力地安慰着我:“雷雨垭是我们走出山里的第一道坎,没那么容易的!不过,只要过了它,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那时的我并不明白哥哥的意思,毕竟,他大了我十二岁。也许,站在他的视角,雷雨垭不仅仅是一条公路,而是激励我跳出舒适区的一道龙门。我正在思考哥哥说的这番话时,车突然熄火了。本以为跟前几次熄火一样,再多打几次火就好了。可这次,杨师傅试了好多次都没能再启动。于是只好下车修车。我和母亲也趁机下车走动走动。哥哥靠在座位上强打精神对我说道:“好好看看这条路吧,也许以后你会经常走!”那时的我并没有多想,只是留心脚底,谨慎地在路边走动着。仔细看着这条破旧的柏油路,路面已被来来往往的车辆碾压出来两道深槽,偶有路过的班车、货车,丝毫不顾及路边停留的我们,不屑地扬起一阵阵尘土,扑得我们无处躲藏。
车修好后继续往下走。由于最险要的上半段路程已经走完了,余下的下半段路程显得轻松很多,不一会儿我们就抵达山底了。车不紧不慢地一路往前开着,我转过身趴在座位靠背上,看着车后窗的雷雨垭公路一整个浓缩在眼里,渐渐地越变越小,竟然生出了一种想要征服它的勇气。
……
那次的雷雨垭之行,哥哥有意无意地提醒,似乎冥冥之中让我下定了某种决心。三年后,小升初考试,我竟真的考上了县一中。而后的很长时间里,我从每周途径雷雨垭公路往返学校和家之间,变成了一个月一次,再后来,直到我考上大学,变成了一个学期一次。它似乎变成了我的幼时玩伴,永远忠诚地守护在我回家的路上,告诉我到了这里,归途便只剩一半了。我对这条路的每一个弯道都了如指掌,甚至熟悉它路边的一草一木。春天里,岩壁上总会钻出几只杜鹃花,娇俏可人;盛夏里,茅草们疯长成白茫茫的一大片,丝毫不收敛;秋收里,偶有几株橘子树黄澄澄地直诱人;哪怕是寒冬里,也会生出几簇火红的木瓜子,点缀着游子的思乡之情。
每一次回家后的那个夜晚,是我与哥哥促膝长谈的固定时间,我会仔细地告诉他雷雨垭公路边的一草一木,和他分享走出雷雨垭公路之后,我所长的那些见识。我总觉得,是这条公路牵绊着我们的兄妹情。如果不是因为生病落下残疾,哥哥的人生便不会被一直困囿于这小小的二坊坪山村里,他才该是那个最先走出去给我长见识的人。但如果不是哥哥的鼓励与陪伴,也许我根本就没有走出大山的意识。哥哥的腿虽然动弹不得,但在我心里,他似乎才是那个站在山里把我托举出雷雨垭公路的长辈,他一直用他质朴的人生观滋养着我,鼓励着我。
随着年龄的增长,哥哥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当我大学毕业后,哥哥已经瘦得皮包骨了,总是吃不下东西,仅靠着营养液维持。我记得那一天,我到市里考教师资格证,上午考完后,我便急匆匆乘车返程了,并没有按原计划在市内表姐家留宿。也许是兄妹连心,那一天,我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总觉得自己应该赶紧回家。果然,当我在县城下车换乘回乡的线路班车时,父亲打电话告诉我,哥哥可能不行了。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在电话里哽咽着对哥哥说,再等等我,我马上就到家了。
说巧不巧,班车刚到雷雨垭公路段一小会儿,父亲十分悲痛地在电话里告诉我,哥哥终究还是没等到我,已经逝去了。那一刻,我在班车里失声痛哭起来,望着雷雨垭公路的两侧风景,十几年前陪哥哥进城看病的那一幕浮现在眼前,那时的哥哥年轻帅气,坐在车里被晃动得东倒西歪也没忘记给我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我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而今十多年过去了,雷雨垭公路一如当年那般破旧险峻。我遗憾地没有见到哥哥一面,心里不禁埋怨,为什么不能把这条路改建得更好一点,这样我就能早一点到家了,说不定也就能见到哥哥了……
哥哥去世后,我有很长时间走不出来,尤其是不愿意再走雷雨垭那一段路,每经过一次就会流一次泪。再后来,我在城里工作了,定居了,于是把父母也接到身边住着,刻意地回避着那一条伤心之路。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我的青春里反复碾压,留下一道道深刻而残忍的记忆。我已为人母,父亲和母亲也乐见其成地当起了外公外婆。大约是2016年年初,偶然听父亲在电话里与老家的亲戚打电话时聊起,雷雨垭公路要改造翻修了,据说还要打隧道!于是,我又像小时候期待着途径雷雨垭公路进城一样,期待着雷雨垭路段早日升级改造完工。
后来,听说封路了,所有车辆都要绕行常德热市才能抵达二坊坪、龙潭河、高桥等几个乡镇。这对于我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自从我买车后,每次返乡都是主动绕行常德,父亲知道我在刻意避开雷雨垭公路,从未有过异议,只是叮嘱我注意安全。所以,那时的我其实都已经淡忘了雷雨垭公路,甚至连我的两个孩子都还从未见过这段传说中的险峻公路。终于,一年多以后,雷雨垭路段又重新通车了。那一年春节,父亲执意要走新的雷雨垭公路回老家,根本不给我商量的余地。
车行至零溪镇后,那条蜿蜒在半山中的雷雨垭公路便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我特意放慢车速,与父亲你一句我一句地点评着这条重新盘旋在云端的公路:
“垭口那一段好像取消了,直接从下面开了隧洞!”
“山上的植被少了好多,有的地方还做了护坡!”
“看,那个弯拉直一些了,没有原先那么急了!”
“是的是的,还有那个路面,真的宽了好多!”
……
两个孩子不能理解我和父亲的兴奋与激动,一脸疑惑地问道:“可是这条路看起来还是很高,很多弯呀?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呀?”
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在妈妈小时候,这条路比现在更高,弯更多更急,你们看到的没有特别之处就已经是它最大的进步了,毕竟从前的它是那样的特别,特别到吞噬了很多生命,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我所驾驶的车辆正式驶入雷雨垭公路了,平坦的路面,宽阔的路基,让我很难与二十年前那个破破烂烂,半路还要修车的雷雨垭公路联系起来。路边的杂木杂草被去除了,似乎也把这条路桀骜不驯的野性带走了,如今的弯道已经被拓宽很多缓缓地上升,轻轻一脚油门便滑过去一道弯。原来的八公里处最险峻的一处已经被废弃,路线直接改由隧道穿山而过。我特意算了算,整整节省了一半的时间。
兴奋之余,不免有一点惆怅。哥哥,要是你能再走一趟这条路该多好啊,如果当年我考完教师资格证返程时,道路已经改造成这样了,说不定,我就能赶上见你最后一面了!想着想着,我的眼眶有些湿润。
哥哥,多希望你慢一点走,哪怕现在在天上,也能抽空看看这条横亘在我们童年里的雷雨垭公路。当年的它只是从云端蜿蜒下去的一条山路,却承载了多少山里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啊!现如今,它终于不再是一道坎,而只是稀松平常的一条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在迎面会车时,惊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享受生活的松弛感。当年那些追着车尾络绎不绝的扬尘,也已经在时代的进步中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车内飘出的悠悠音乐,余音绕山谷,沉淀和安抚着每一颗不安分的灰尘。
行过雷雨垭路段后,我知道,返乡的路程只剩下半程了。瞥一眼后视镜中的自己,我意识到,我的人生亦已过半。我很荣幸见证了雷雨垭公路的改造,亲眼目睹了它从“淡云斜日过险关,车水马龙盘山转。千年怨声何须记,一页轻翻蜀道难。”的样子变成圆润有余、不急不缓的康庄大道。诚然,这条路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从山村走到县城,再到市里,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变成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时代的一条路,横亘在每一个人脚下,就是一段人生。哥哥,你慢点走吧,你的人生没有见证过的辉煌,我都替你一一经历,请在梦里,让我把眼中的公路新风景,细细给你描述。
日照两路光色新
文/覃葛
云散后,雨跑了,冬日里躲在云层里好久好久的太阳,终于露出了她的笑脸,慵懒的阳光还洒在我百年老屋后新修的铁路上(黔张常铁路),同时也洒在门前的简易水泥公路上,那老年康养的荷塘和鱼塘。
我家吊脚楼前原来是一条烂泥巴路,晴天一路土,雨天一路泥,常常有乌梢蛇、青竹蛇从泥巴路上懒洋洋地爬过,长尾巴的小松鼠飞快跑过。盼星星,盼月亮。2014年村村通工程,利福塔镇高楼子和曾后湾两个小组20多户人家受益的长600米,宽3.5米水泥简易公路终于修通了,北头与桑永公路连接,南到我家门前,从此下雨天我不用担心摔跤“狗吃屎”,走夜路也不怕担心踩到蛇身了,乡村公路两边原来是“光脑壳”。九年来,我亲身栽培了珙桐、紫薇、桂花、红豆杉、罗汉松、红榧、月月红、金银花、樱花、银柳、红菊木、美人蕉、山茶花等七十种树木花草。春天时打药剪枝,夏天时浇水施肥,秋天时培土砌坎,冬天时防寒过冬,我的花花树树都像小孩一样健康成长。春天有月月红红艳艳,夏天有白荷花纯如雪,秋天有八月桂灿如金,冬天有山茶花如美脸。有时候,我家不老实的鸡妈妈在乡村公路边的草窝里孵蛋。不久,一窝小鸡儿就大摇大摆地走出来了。有时候,路边的桂花树上飞来不知名的小鸟筑巢。远在北京工作的大儿子,给这条日日新、月月靓的乡村小路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覃家桂花小道。
小道修成不到一年时间,黔张常高铁路动工修建,路线正好从我屋后山顶通过,左侧有十二座桥墩,高八十米大田湾特大桥,右侧有八座桥墩高八十米曾后湾特大桥,动工后,重二百八十吨重的钻孔机,运输钢材的载重汽车,在这条小小的公路上川流不息,擦肩而过。运输繁忙时,排队停放在我屋前的汽车,形似长龙,民工和司机的笑声,把我家百年老屋烘托得热闹非凡。我热茶相待,笑脸相迎,春天请他们上树摘墨李吃,秋天请他们爬树摘柿子吃,民工们休息时,和他们谈天说地……
不长不短的五年时间,这条不大不小的乡村公路,默默无闻地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2月26日,上海开往重庆的火车(时速170公里),终于从我屋后奔驰而过。接着,时速200公里的和谐号相继而行。时至今日,这条“八横”高铁路,每天有二十多趟火车东来西去,穿梭不停。深夜二十节亮着灯的火车过路,惹得重孙拍手大笑:“火龙灯来了,火龙灯来了。”不停地呼叫响彻夜空。前不久,大儿子的同学,早上7点从北京出发,乘坐高铁,晚上七点到达桑植车站,四分钟后到我家做客,共叙同学友情。
住在乡村公路旁的曾祥里一家人新开的“腻子粉厂”挂牌生产,包包产品不断运往县城,得到装修住房师傅的好评。粉刷的房屋洁白无瑕,美观大方。
我家还有两亩闲田,因为无人耕种,田里长满了水草,草虫在里面打架,麻雀在里面戏闹,本人已是83岁老翁,力所不逮,只能眼睁睁看着良田成为百草的乐园!大儿子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工作,过几年也要退休了,他老给我唠叨“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让他出资重新整修了这两亩闲田,一个变成鱼塘,一个变成荷塘。于是,进入耄耋之年的我,陶渊明式种豆南山下的生活方式,又增添了三项新的内容:护养公路两旁花草树木,喂养鱼塘,照料荷塘。
前年5月2日,第一批草鱼苗、鲤鱼苗和鲫鱼苗放进消过毒的鱼塘里。每天早上,天还蒙蒙亮的时候,我就踏着清露走在鱼塘的田坎上,给鱼塘里翘首以待的鱼儿撒鱼食了!鱼儿们吃饱了鱼食,一摇头一摆尾就钻进水里去了。鱼塘上飞来飞去打转转的白鹤,眼看到嘴的美食不见了,把我这个83岁老翁恨得牙痒痒!我一离开不久,就见白鹤像箭一样射向鱼塘中,尖嘴中叼起一条小鱼,扰乱一塘倒影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最可气是那几只小小的翠鸟,总是躲在鱼塘边的树林里或岩石上,入水如电,小鱼在劫难逃!开始养鱼那些天,我还用石头砸,高声恐吓贪嘴的白鹤与翠鸟,后来仔细一想,它们也是大自然中必须存在的生命,于是我们就和平相处了!
养鱼是个技术活!今年3月12日,我们又放了五六百尾一两重的鱼苗,眼看着小鱼一天天长大,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小鱼一群群地浮在水面,游得无精打采。我捞起几条到县里找专家一看,原来是鱼苗得肠胃炎了!当天死了几十条小鱼,我心疼不已!打电话告诉小儿子,他从张家界市里赶回来参与我养鱼,从此周末一有空,就回来和我一起巡塘,安装防渔网,给鱼食配药,堵鱼塘漏水孔,一家人走得更近更勤了!真正老有所爱,老有所养啊!最近,我还请八旬老庚成本文来自家鱼塘垂钓,收获不小,一条5.2斤重的大草鱼,20多条鲫鱼,成了他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鱼塘上面是荷塘!前年三月,我买来了白荷花种,女婿买来了红荷花种,我们翁婿俩个把藕种并排埋在新养好的水田里。女婿还买来五斤泥鳅和几十条小鲫鱼放在荷塘里!像等待孩子出生一般,我每天都在荷塘边巡塘几次,看见小孩巴掌大的荷叶一张张浮在水面,然后不久,又一张张像绿伞一样张开怀抱,拥抱天上飘落的雨滴!有时巡塘时看见雨打荷叶,大珠小珠落玉盘,美得不可思议!
四个月过去了,新田里的新荷长大了!青青的荷叶已经铺满了塘面,好像穿上绿色连衣裙的少女,密密麻麻,挨挨挤挤,似乎想把如平镜的塘水挤破。荷叶有铺在水面的,也有伸出水面的。伸出水面的荷杆有高有低,高低错落,一尺两尺,把荷叶撑托在碧空中,撑托在银镜一样的水面上,像小雨伞,像小帐篷。密密麻麻的千朵荷花伸出头,或白或红,在绿叶丛中大笑,笑出她的美色,笑出了她的妖娆。有时,我能看见泥鳅们围着绿荷杆跳舞,鲫鱼们在轻吻田田荷叶,青蛙们在荷叶伞盖上大合唱,多年不见的菜花蛇与乌梢蛇在荷田里优雅地扭动细长的身躯,老心大悦!我打电话告诉千里之外的大儿子,他总是让我拍下照片微信发给他,和我一起分享荷田里的美色和田园的乐趣,看来大城市里的亲人,也非常稀罕大山里的乡野美色哟!
巡塘时我自然背诵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本翁感叹人生如莲,中通曲直,一眨眼已过八轶之庆!隋朝诗人杜公瞻《咏同心芙蓉》云:“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各自念,况复两心同。”此诗最合我家新荷的美色了。
我记得父亲九十七岁生日那天家宴,他用筷子挟着一块鱼肉问他的重孙女:“湘濛,我问你,一把刀,塘中漂,有眼睛,无眉毛,哪是啥动物?”“那是鱼。”“答对了,民以食为天,将来你们子孙有闲钱了,修一座山塘养鱼吧。年年有余!年年有余!”如今是“千把刀”,塘中漂,有眼睛,无眉毛活鲜鲜的鱼在塘中游,搅动塘中水,掀起层层微浪。两年前放养的草鱼苗都长到五斤重了,儿女们回家过周末的时候,在鱼塘里现钓鱼,在老屋场上现烤鱼,田园之乐在我家,作为田园诗人的父亲遗愿也实现了!正如清人马朴臣诗《渔》所云:“自把长竿后,生涯逐水涯。尺鳞堪易酒,一叶便为家。晒网炊烟起,停舟月影斜。不争鱼得失,只爱傍桃花。”
2019年12月26日,一个值得贺龙元帅故乡桑植人民纪念的大喜日子,“和谐号”高铁终于开进我们桑植大山里了,而且从我家的后山飞驰而过(不到50秒),“桑植站”就设在我们利福塔镇,离我家老屋场只有两公里。我们桑植人民在大山里憋了数千年了,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山里的世界很无奈。世界那么大,我也要去看看!我这个八旬老汉多次诚邀乡友,坐着高铁去赶场,到过龙山,到过来凤,到过黔江,原来都是绿水青山一路新啊!
乡村之路,见证幸福新画卷
文/吴远山
红联村,一个蛰伏于武陵山脉的小村庄,地处张家界市慈利县高寒山区的金岩土家族乡北面2公里处。这里四面环山,山势巍峨,中间卧着巴掌大块坪地,一条蜿蜒流淌的溪流将村子一分为二。
“嫁人莫嫁红联郎,锅盖难揭苦断肠……”该村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物产难销,是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自八十年代以来,这个村子唯一一条通往山外世界的小道,一路沐浴着党的阳光政策,从窄窄细细的乡间小路换成灰土灰脸的简易公路,再到破茧化蝶打造成宽敞平整的水泥大道,清晰见证了红联村的变迁和崛起!
一条路的见证:天堑变通途
六七十年代,红联村的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村里跟外界相通的仅是一根瘦如麻线的“肠子路”。那是怎样细的路呀?宽处仅容两人并行;窄处,还需侧过身子,贴紧石壁,方能通过。村里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每天勤扒苦干,摸爬滚打,刨深刨浅,累得骨头只差散架,仍然一年四季吃不饱,穿不暖!
当过兵,见识广,身为党员的吴枚清当选村支部书记后,积极响应“要想富,先修路”的号召。他通过村里广播,一针见血地剖析穷因,大力宣传修路益处。还实地走访,“面对面”讲解自己在山外的所见所闻,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在吴书记的发动带领下,党员打头阵,家家都出力,村民们带上锄头、钢钎等工具,挖土挑渣,开山炸石,披荆斩棘,硬是把“肠子路”修成了宽约三米的灰土路。通车那天,一辆手扶拖拉机喘着粗气,吐出黑烟,从山外歪歪扭扭、颠颠簸簸地驶了进来。村里的老老小小,纷纷围拢观看,有的啧啧称奇,有的抚摸拖拉机的铁皮子,还有胆大者居然爬上车,平生第一次体验了乘车的滋味。
路通了,红联村盛产的茶籽、桐油、杜仲籽等特产,一车车拖向山外,换回了一沓沓或多或少的钞票。村民们的手头活泛起来,每逢赶集,一些家庭会称些肉、买些副食品回来,改善改善生活。虽然灰土路带来了不少好处,但问题也多。晴天,车子一过,尾巴后扬起云絮似的尘土,让人睁不开眼,呼吸不顺畅;若是下了雨,情况更糟糕,车子不仅打滑,而且有多处险陡的地方,根本上不去,只能靠众人推,才能勉强地爬山过坎。村里人出去办事,或走亲戚,打一个来回,鞋子就会被泥巴糊得没鼻子没眼睛的……每每此时,村民们不由自主地喟叹:“要是打上水泥路,该多好啊!”
红联村是个“幸运儿”,先后搭上“村村通”“驻村帮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春风列车,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尽情飞驰。近年来,村子先后成了张家界市地税局、张家界联通公司的帮扶村,还成了市委领导的驻村帮扶联系点。按照“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战略,多部门负责人现场调研,围绕驻村帮扶工作召开座谈会,分别从“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和精准扶贫”五个方面,科学施策,持续发力,统筹推进。昔日尘土飞扬的简易公路,换上了新崭崭的水泥路,又拓宽升级成乡村大道,并且沿途装上了防护栏;龙溪上空,架起彩虹般的桥梁,将两岸连为一体。村民往来、孩子上学,不再因发洪水而犯愁;一直以来,该村与集市街道隔着一条宽二十余米的九渡溪,这是村民走出大山的必经之路,车辆和行人只能涉水。若是遇上暴雨,溪水陡涨,村民们碰到急事,也只能隔溪长叹,等到洪水消退,才能了却心事。为了提升村庄对外通达水平,对口扶贫单位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一座高大坚固、造型美观的“鹭鸶渡大桥”。
现在,从高处俯瞰红联村,一条宽阔的乡村大道依山傍水,穿村绕寨,犹如彩带飞腾远去;村里的主次干道脉络分明,恰似蛛网伸向四面八方,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家家连公路。尤其是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张官高速公路,因地制宜地在金岩土家族乡设置了出入口。通车后,村民们出行将更加方便快捷,经营生意会更加快速通畅!
一条路的见证:青山变金山
路通了,但网络不通,信息不灵,红联村的青山绿水“养在深闺人未识”,绿色农产品难以卖出去,家里的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民们仍旧生活艰辛。
该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舒心怡人。那些山起起伏伏,如波似浪,林木葳蕤。最亮眼的是岩屋堂,山体肌肉鼓突,怪石峥嵘,犹如利剑刺入苍穹。山脚下有两间天然形成的岩屋,简直就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那溪流,晶莹透亮,曲曲弯弯,宛如玉带奔向山外的世界。特别是三眼洞,地势呈漏斗状,神似黄河的壶口瀑布。若是涨了大水,那巨大的轰鸣声伴随溅起的丝丝水雾,在灿烂的阳光里孵出炫目虹彩,那种景致美得令人无限沉醉。溪里的鱼类资源品种丰富,玲珑发亮的“油光鱼”、亮着红翅的“马口鱼”、遍身如雪的“白鱼子”,还有“岩鼓鱼”“棒棒鱼”“柴鱼”“团鱼”,真是举不胜举。
为了彻底拔掉穷根,在扶贫单位、乡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驻村帮扶队以“拓荒牛”的劲头,吃透政策、因地制宜、创新思路,采取“交通+网络”“交通+旅游”“交通+产业”模式,着力打造现代化乡村新环境,全力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2016年,红联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借着这股劲风,对口帮扶单位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2座4G基站,实现了网络覆盖和宽带连接,山里的信息“走了出去”、山外的信息“走了进来”;根据村里劳动力少、农民种田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种田效益低、农业投入成本高的实情,大力扶持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成了红心猕猴桃、黄花菜、葡萄、油茶等多个种养基地。还利用下天山光照时间长的优势,投入近100万元,兴建了光伏发电产业……
在那条乡村大道的促动下,该村的环境更美了,产业壮大了,互联网畅通了。村民们第一时间了解了山外世界,农村电商扶贫的大门随之迅速打开。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县扶贫办、县商务粮食局、县众创空间、县悟成商务公司等单位,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帮助建立了电商扶贫示范网点,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的种养技能和经营能力、营销技巧的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农产品上线步伐加快推进。一些村民学会了开网店、开微店,只需一台智能手机或电脑,就打通了城乡之间、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流通与交易环节,迅速把大山里面的土鸡蛋、土蜂蜜、新鲜水果、野生枞菌、反季蔬菜、珍贵药材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改变了以前农副产品卖不出去的格局,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村里还利用丰富的鱼类资源,举办了别具风味的“钓鱼节”,吸引一大批垂钓爱好者和休闲者,他们一边欣赏山水风光,一边抛竿甩线,钓起一尾尾银白的“惊喜”;年轻人将这儿的好山好水拍成视频,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广泛发布,吸引了一拨拨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锻炼。村里有人看到了商机,挂几盏火红火红的灯笼,摆七八张四四方方的桌子,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现在,红联村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点,不仅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而且成为聚集人才资源的“粘合剂”。一些打工青年、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纷纷返回家乡,信心满满地踏上这条生机盎然的幸福路,投身电子商务和各类产业,促进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条路的见证:危险变安居
村里老者介绍,八十年代中期,红联村还没通电,一到晚上便黑黢黢的,毫无生机。没有砖坯房,只有清一色的木房屋。有的特困户的房子极其简陋,就是用竹竿、木柴、乱石和泥巴糊编而成,房顶盖着茅草。一到冬天,北风呼啸,那房子就吱吱嘎嘎地有些摇晃,令人心惊胆战。
当时,村民们最大的奢望就是能住上青砖黑瓦的房子。到了九十年代,村里兴起打工潮。很多青壮年像候鸟似的,年初闯荡,年尾回乡,慢慢地有了点积蓄。一些家庭便披星戴月地做砖坯、砍柴火、挖砖窑、烧砖,然后呼三吆四地相互帮工,拆掉了旧木屋,换成了一间间低矮的砖瓦房。
时光流逝,党的政策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一项项扶贫政策落地红联村,住房安全、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饮水安全等问题一个个破解,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也一项项推进。村里低收入家庭翻修房子,可以根据贫困程度,享受数额不等的国家补贴。没通公路,出行不便,住在半山坡的单家独户,也都搬进了村里紧邻公路的安置点。一个杨姓贫困户,家里六口人,总共享受了18万元搬迁补贴。一户朱姓人家在2017年腊月,搬进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上了新房,80平方米的新房子有4间卧室,1个客厅和1个厨房。户主对现在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对以前的居住环境仍然心有余悸。屋后土质疏松、怪石嶙峋,极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导致屋毁人亡的惨剧出现。她说,“要没搬下山,最担心害怕的就是下雨。”一年雨季的夜里,雨如瓢泼,她听见房后有动静,赶忙叫醒父母、带着儿女跑了出来。山上的一块大石头滚下来,随着轰隆巨响,击穿了木板房,一直滚到老屋场中间才停下。老屋拆迁复垦后,那块大石头仍然定格在此,仿佛诉说着易地扶贫搬迁之前的沧海桑田、苦难荒凉……
为了让村民们住得方便、温馨,驻村工作队队员起早摸黑、翻山越岭,与村委干部、群众并肩战斗,新建4座小型集中式供水蓄水池,并且完善水利设施,解决了人畜饮水安全;修建了村级组织文化活动中心、医务室等,完善了公共设备;扎实开展了改厕和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公路沿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栽种了香樟、翠柳、桃树等苗木……每逢夜幕降临,村子的广场上就会聚集很多人,她们笑脸如花,扭动腰肢,跳起了原本只属于城市大妈的广场舞。
如今,沿着该村那条宽阔明亮的乡村大道走一走,你会惊喜看到:路上的小轿车来来往往,时不时发出清脆的鸣笛;一幢幢造型别致、装修漂亮的楼房如同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令人啧啧称赞;村里的便民服务中心、医务室、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田间地头的产业,此起彼伏、欣欣向荣……这一切可喜的变化,都彰显出小村的富裕和繁荣!
聚力铺就致富路,奏响乡村发展曲!红联村那条祖祖辈辈走过的路,紧紧地连着一颗颗纯朴的心,凝着一份份炽热的情,系着一片片灿烂的希望。她用无限喜悦的目光,见证了村子旧貌换新颜、人民奔幸福的温暖画面,见证了改革开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阳光政策创造的人间奇迹!
作者:龚国倞,向超群,覃葛,吴远山
责编:向韬
一审:向韬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