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维特征@湖南日报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24 08:03:16

杨军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思维的整体性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是一致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彰显了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汲取,又是对我们党独特而卓越的文化思维方式的生动展现。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思维、实践思维、价值思维等思维特征,是深入学习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历史思维纵观古今,洞察文化发展大势的历史逻辑。历史思维既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从历史纵深与历史比较中研究历史的本然,又要把握宏观层面,着眼发展大势,从历史的逻辑演进中分清主流与支流,探究历史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在此基础上,精辟概括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置于大历史观恢宏的场域,既表现为中国自身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漫长历史的延续,也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相互嵌入关系日益深化和不断建构;既表现为在世界历史语境下中国历史的新的创造和推进,也表现为中国历史的当代建构对于世界历史的充实与扩展。它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从历史哲学的高度阐明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逻辑,为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历史底蕴”和“前进定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新的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

以实践思维观照现实,阐释文化发展成就的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思维方式是以实践为中心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去把握、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思考方式和运作方式。显然,实践是其核心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发展历程,植根于这一文化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传承性、认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价值思维照亮未来,阐发文化发展的价值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阐释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义和重点,从价值哲学的层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逻辑,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清晰的价值思维。其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充分重视民情民意和人民群众的诉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提供坚强思想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样的价值逻辑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文化内在关系的把握,是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是党统领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科技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HNJG-2021-0191)成果。)

原载《湖南日报》2024102411

作者:杨军

责编:郭利

一审:郭利

二审:严万达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