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四好农村路”我看见丨魏咏柏:金山村的修路日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08 15:19:53

每年秋分,是金山村的修路日。

这天,铜爹起了个大早,披件夹衣,蹲在门前拾掇工具。老伴在灶房里忙碌,嘴里念叨着:“又是一年修路日,时间过得好快噢。”

“是呵,等会叫上铁坨,让他也感受一下咱们村的传统。”

“铁坨”是铜爹的孙子,在镇上念初中,今天周末,这小子还赖在床上睡懒觉哩。

太阳刚冒头,金山村就热闹了起来。村民纷纷走出家门,带着锄头、扫帚、铲子等工具,有的还自带干粮,汇聚在村口老槐树下。人群中,村主任建国看到了在镇上养老院做饭的胡嫂,看到了在县里开装修公司的强子,还看到了在市里当消防员的晓斌,他高兴地说:“呵,你们都回来啦!”晓斌笑着说:“今天是村里的修路日,我们能不来吗?”

“好样的!”建国朝他们竖起大拇指。

一会儿,人到齐了。建国站在队伍前,朗声说道:“今天,老人和妇女负责清理路边的杂草。其他人跟我一道,把路上的小坑小洼修补一下!”“好!”村民们齐声响应。

铜爹拿着柴刀,铁坨挥着锄头,埋头砍着锄着路边日渐显黄的秋草。铜爹不时瞅瞅跟前高出自己一头的孙子铁坨,心里百感交集。

十四年前的一个雨夜,铜爹家喜添新丁,但这份喜悦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笼罩。铜爹儿媳妇早产,情况危急,可通往镇上的山路因暴雨而中断,村民们只能冒着大雨,轮流抬着产妇艰难前行。经过大半夜的生死搏斗,产妇最终体力不支离世,不过幸运的是,孩子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为了好养活,家人给这个孩子取了个小名叫“铁坨”。

那件事发生不久,老村主任决定修路。因为他知道,不修路,铁坨娘的悲剧还会重演;不修路,山里的土特产运不出去;不修路,村民的苦日子没有尽头。

秋分那天,割完田里的晚稻,由老村主任领头,金山村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开始修路。路修到一半,炸药用完了,村里再拿不出钱买炸药,只能用铁锤砸,用钢钎撬。没几天,有人泄气了,有人骂娘了。老村主任走到人群前,高声说:“咱们村叫金山村,可大伙儿都晓得,因为不通路,咱们穷了一代又一代。眼下咱们修的不光是一条路,更是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希望之路哇!”他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激励着每个在场的村民,大家纷纷起身,重新投入到修路中。半年后,一条三米宽的毛路修好了。通路那天,老村主任郑重宣布:“每年秋分,是咱们村的修路日!”

老村主任退下来后,建国当选了新的村主任,他领着村民把毛路修成水泥路。几年后,一条八公里长、五米多宽的沥青路又修好了。宽敞平坦的公路丝带般穿梭在田野与村落之间,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金山村修路的传统仍在延续。如今的修路,其实就是对公路进行养护。建国不止一次说过,咱们修的不单单是路,还有大伙儿的精气神和凝聚力。

这时,杨婶背着背篓走来。她放下背篓,将一串串翡翠珠子般的葡萄递给村民,说:“大家辛苦了,歇一歇,吃点葡萄。”

“杨婶,今年你的葡萄又赚了大钱喔。”一个村民打趣道。

“咱能有今天,全靠大家帮衬。来,多吃点,不够我再送来。”杨婶笑着说。杨婶男人死得早,她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村里修路前,杨婶家穷得叮当响。通路后,在村民的帮助下,她承包了几十亩地种葡萄,没几年便发了家,致了富。

杨婶前脚刚走,年过七旬的李奶奶拄着拐杖来了,跟在她身后的是刚过门的孙媳妇。她指挥孙媳妇将热气腾腾的玉米拿出来,对大伙说:“都过晌午了,快来吃玉米。”

建国恭恭敬敬地说:“李奶奶,真难为您了。”

“你莫跟我客气,没你和老主任领着大伙儿修路,咱家买不起小轿车,也修不起三层小洋楼哇!”

李奶奶说的没错,这几年,搭帮越修越好的公路,村民们干劲十足,你搞种植,我搞养殖,有的甚至开起了民宿,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晓斌感慨道:“现在,咱们金山村也算名副其实了!”众人纷纷附和。

在建国的招呼下,大家停下手里的活儿,围着李奶奶吃玉米。

铁坨拿着一个玉米啃着,建国摸摸他的脑袋,欣慰地说:“铁坨长大了,懂事了。”铁坨仰着头说:“以后每年修路日我都参加,我还要用自己的双手,让家乡变得更美好!”铁坨的话赢得了村民阵阵喝彩。

在夕阳的余晖中,金山村的公路焕然一新。公路两旁,凤仙花和野菊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作者:魏咏柏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