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桃花源有体验剧《湘遇·桃花源》,还有实景演出《桃花源记》,行浸式感受常德风俗和风情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07 08:51:3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杰

通讯员 文丽平 帅娟

“这两天一家人在桃花源景区,看了互动体验剧《湘遇·桃花源》、实景演出《桃花源记》,看到人们憧憬的世外桃源,也看到了常德人的家国情怀,更多的是行浸式感受常德风俗和风情。”10月6日,来自江西上饶的游客崔培军说,桃花源景区的人文景点和文化演出,让人流连忘返。

国庆长假期间,桃花源景区游客如织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桃花源旅游度假区互动体验剧《湘遇·桃花源》、实景演出《桃花源记》备受游客青睐。10月1日至6日,全区接待游客15.34万人次,同比增长24.73%。其中,互动体验剧《湘遇·桃花源》日接待量达到1900人以上,创历史新高;《桃花源记》演出30场,同比增长24%。

互动体验剧《湘遇·桃花源》:

常德人的浓情历史 ,中国人的千年记忆

来自长沙的游客范婷看完互动体验剧《湘遇·桃花源》后表示,她和孩子受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中了解到很多常德民俗文化和风情。她说,互动体验剧《湘遇·桃花源》演绎了“常德人的浓情历史,中国人的千年记忆 ”。

《湘遇·桃花源》面世首秀是在2021年。从剧场改造开工,到剧目成型上演,只花了40天。

国庆长假期间,《湘遇·桃花源》日接待量达到1900人以上

剧目的开端,是一个小孤儿被收养他的纤夫们送到文华班拜师学汉剧。在战火纷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孤儿是怎么活下来的?文华班里数年如一日的历练,最后他能成角儿吗?面对民族危难、国家危亡,身为伶人的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故事是虚构的,但不少细节来源于真实的历史。”导演袁龙介绍说。剧中文华班,在历史上确有存在,是常德汉剧“四大名班”之一。战争年代,这些戏班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和劳军募捐演出,展现了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湘遇·桃花源》用一段凄美壮烈的传奇,为我们解答:世外桃源安稳幸福的生活究竟从哪里来

撕开民族的伤疤,透过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与抉择,《湘遇·桃花源》用一段凄美壮烈的传奇,为我们解答:世外桃源安稳幸福的生活究竟从哪里来。

导演袁龙把《湘遇·桃花源》定义为一部微时空行浸式互动体验剧。观众不是束缚在椅子上被动地观看,而是以看戏人身份被迎进门,可在院落中走动、探索。学徒练功、戏子上妆、绑腿、跷功……一地一景,移步换景,同一批观演者,站到不同的位置,透过不同的视角,所听所看所感皆有不同。

《湘遇·桃花源》融合了常德汉剧、沅水号子等非遗

除了视听,还能品尝擂茶宴、钵子菜,触摸文华班的一门一窗,一墙一柱。此外,《湘遇·桃花源》将红色文化,以及常德汉剧、沅水号子、桃源擂茶、桃源刺绣、钵子菜等非遗通过一段感人的故事融为一体,感受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品德。

实景演出《桃花源记》:

老年游客看到的是回忆,青年游客看到的是乡愁,少年游客看到的是童趣

“《桃花源记》每天演5场,仍一票难求,游客好评如潮。”桃花源盛典演艺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孟永起告诉记者,《桃花源记》是全国首台河流剧场节目,依托原生态场景,创新观影方式,游客在景中游玩,每处实景与陶渊明原作相仿,熟悉中多了一份眼见为奇的新鲜感,令人流连忘返。

《桃花源记》以秦溪五柳码头为起点,溯溪而上4.6公里

《桃花源记》以秦溪五柳码头为起点,溯溪而上4.6公里。该实景剧根据陶渊明《桃花源记》原著描绘的世外桃源,精心演绎18个场景。“洗衣对歌”演绎乡间生活,“农耕画卷”展现丰收景象,“村舍夜话”描述乡野趣事等。游船行进中,溪流深处,晨读的孩童、骑牛的牧童、踩水的农夫、洗衣的妇人、戏水的顽童等,次第而出。沿岸桃林灼灼,花开四野,不时遇见桃花般秀美的乡村小妹,三五成群。“世外桃源”随着船前行,慢慢呈现在游客眼前。

《桃花源记》精心演绎18个场景

“厚重的历史文化、乡愁情结,田园情怀贯穿整场演出。”孟永起表示,从“农耕画卷”场景,到“水上婚礼”场景、“私塾童趣”场景,“老年游客看到的是回忆,青年游客看到的是乡愁,少年游客看到的是童趣。”

约1.5小时溪流泛舟,游船抵达源头时,桃花漫天飘舞,落英纷飞

“跨时空的田园情怀,赋予了《桃花源记》灵魂。”孟永起介绍,从形式创新,到内容表达,再到情感释放,《桃花源记》实景剧以文学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与当地文化特色,让游客感受到实景剧本身的魅力,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瑰丽多彩。


作者:李杰 文丽平

责编:李杰

一审:李杰

二审:鲁融冰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