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理论·智库|数字化赋能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多维阐释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05 10:44:42

刘加林

数字技术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迅猛发展,其广泛的影响力与深远的渗透力正逐步显现,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重组、经济结构重塑及竞争格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数字化浪潮的涌现激化传统教育行业弊端,凸显出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人才输送鸿沟,迫切要求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动态对接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数字化技术正逐步展现出其独特的赋能效应,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对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并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深入剖析与全面阐释。

数字化赋能教育理念创新,筑牢课程思政育人根基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促使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渐被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所取代。通过数字化平台,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也有机会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来,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资源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优化配置与共享。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验室、智能教学系统等先进工具,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边界。其次,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利用数字化手段能将抽象化的课程思政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案例和场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熏陶。通过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在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数字化时代的信息量巨大且更新迅速,学生需要具备筛选、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因此,数字化赋能教育理念的创新,不仅为传统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课程思政育人根基的筑牢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数字化赋能教学内容重组,丰富课程思政育人资源

数字化赋能已然成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引擎,其核心目标就在于构建一个高效、稳固的资源共享机制,依托数字化技术来实现各类思政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共享。首先,充分利用各类课程思政的网络教学资源,依托数字化技术,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分类,构建差异化课程思政教学的资源库。并深入挖掘并整理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逐步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持续提升教学资源运用效率。其次,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第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通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打造跨课程、跨学科、跨院系、跨校际、跨地域的虚拟网络平台,以便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进行更为深入、便捷的交流与合作,分享育人经验,合力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育人共同体”。

数字化赋能教学方法革新,延展课程思政育人场域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极大地革新了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需逐步破解传统教学课堂的机械化学习模式,切实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应积极利用数字化工具,灵活调用各类资源,以提升备课质量,实现备课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利用数字化平台润化师生之间的交互对接,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开展针对性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其次,主动革新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聚焦于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效果。充分利用数字通信技术与虚拟技术等先进手段,贯通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打造沉浸式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和启发性,提升教学效果。第三,持续不断地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采用数字化教学策略,塑造全新的课堂生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媒体的独特魅力,营造逼真的探究情境,以此为基础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蓝图,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飞跃。总之,数字化技术赋予教学方式多元化,扩展了课程思政育人范畴,有效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拓展课堂参与度,延展了育人场域。

数字化赋能教学评价改进,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在如今数字化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估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数字化正逐步渗透到思政课程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重塑评价标准,建立多维度、针对性评价体系。在数字化技术持续赋能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发生重大转变,重塑评价标准尤为重要。把握“以评促学”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数据信息,促进评价标准从单一评价模式转向立体、系统的评价模式转变,实现评价标准动态调整、个性化生成,保障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第二,革新评价内容与方式,促进多源数据融合与自动化。传统方法难以全面反映抽象指标,需借助技术打破数据壁垒,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方位、多维度数据库,实现全流程评价自动化,避免技术干扰,保障智能化与合理性。第三,深化评价反馈结果运用,人机协同提升育人成效。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及时反馈问题,定制个性化指导策略。将评价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强调激励、调节与导向功能。通过在线测试、问卷调查、学习行为分析等手段,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从而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倡导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凭借实践经验等优势,强化筛选反馈结果应用,实现与技术协同工作,合力提升育人成效,为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数字化赋能师资队伍建设,保障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教师是关键。因此,需要借力信息化水平来提升教师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首先,通过引入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平台,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各类培训中,帮助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数字化赋能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更体现在对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的保障上。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学资源和服务,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第三,需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积极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及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在数字化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强化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互动,以加深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与认识,确保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副院长)

责编:曾玉玺

一审:曾玉玺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