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此,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将“用爱温暖世界”作为办学理念,贯穿在方方面面。
文羽、黎良武先生深入调研,撰成多篇通讯,形成“仁爱广场”系列报道,客观生动地展示这一理念及其成果。本报特约进行连续发布,以飨读者。
通讯员 文羽 黎良武
2021年,作为后盾单位的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简称湘人职院),与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三和村,结对帮扶乡村振兴工作。自此,位于长沙市星沙的湘人职院,与相距490多公里的三和村,千里一线牵,演绎出众多“爱”的故事。
谋定而后动
(校党委书记徐厌平(右三)一行在三和村为乡村振兴把脉问诊。文羽 摄)
(校长钟秋明(前左二)率员调研指导三和村工作。文羽 摄)
三和村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城关镇附近,4A级景区“飞山”山脚。26平方公里,居住着苗、侗、瑶、汉同胞3056人。这是三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茯苓、杨梅、金秋梨等种植历史长,但经济基础不一,短板不少,发展显失平衡。
唐末五代时期,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以飞山为中心建立封建领土制度,被尊为“飞山神”。南宋大臣、著名理学家魏了翁,曾贬谪靖州,建立鹤山书院。
2021年5月,湘人职院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三和村。他们马不停蹄,立足村情民俗,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了《2021—2025年三和村乡村振兴规划》《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方案》。
同时,湘人职院会同县委、县政府和补天药业,规划了《靖州中药材三产融合示范点》,申报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形成“多产业集群+文农旅”的乡村振兴发展大格局。
“文化墙”的背后
在三和村通往县城主干道上,有一段“文化墙”。高层声音、村规民约、村情民俗、历史经纬、产业特色、乡村振兴展望等,以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方式,跃然墙上。
这天,怀化市一支乡村振兴参观团来到三和村。在文化墙前,湘人职院驻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吴志兵,绘声绘色地讲解诠释“文化墙”,回答客人提问。人们无不啧啧称赞:原来三和村是飞山文化的发源地,潜藏着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诗画美景。
说到文化墙的来历,学校安全保卫处处长、驻村乡振队前任队长聂桂华回忆,我们在对三和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帮扶时,没有忘记高校文化帮扶优势。
说干就干。乡振队会同村镇干部、专家、乡土文化名人,跋山涉水,走遍全村26平方公里每个角落,掘地三尺寻觅古今文化源流,考察并高度概括,以中药材为主打的“产业八骏”,以“赶飞山”为代表的“人文八情”,以飞蝠朝圣为代表的“自然八景”,作为三和村文化符号。
同时,设计并在公共场所安装了——三和村村徽、村标路标、团寨标识,创作了《三和村村歌》,创立了文化振兴“第五支队”,修建了款亭、款场、款屋,筹建了侗文化民俗村。
(学校师生与村民共演同乐。文羽 摄)
7月,“第五支队”在款场编排、演出了一场庆“七一”村级文艺汇演,湘人职院“三下乡”师生深度参与,奉献了舞狮表演等节目,将演出推向高潮。
系列文化设计及实施,深入挖掘、概括和发展了三和村人与自然和、苗侗民族和、产业文旅和、干群同心和的飞山“和文化”思想。
一位文化名人考察三和村之后感叹:这是湘人职院“点睛之笔”。
“三下乡”见闻
7月初,一支30名师生组成的湘人职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悄悄开进三和村。一下车,他们便分组马不停蹄行动起来。
(采风收集红色资源。文羽 摄)
(推广普通话。文羽 摄)
(免费修理家电。文羽 摄)
教育关爱组在村部,围着乡村孩子摆开阵势。指导孩子以黏土塑形,制作杨梅、花卉、汽车、飞机、导弹等模型。11岁的沈雨晴等几个小孩,显得特别认真专注,从中找到开拓世界、创造美的乐趣。
谜语游戏,“小主持人”培训等,也在村部进行。学校推普组细心纠正乡村孩子发音,精心指导语言表达技巧,设计态势语言、情景模式。孩子们由生疏至熟悉地练习,依偎着推普师生,进行教学互动,以点亮乡村孩子梦想之光。
在村民家里,反诈防身宣传组师生,一边为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家务,一边通过生动的案列、直观的视频、发放传单等方式,耐心细致地讲解防止各类诈骗手段,温馨互动油然而生。
机电维修组更忙。他们深入一户户农家,检查询问,清洗空调,维修电视机、电扇、电饭煲、电磁炉等。在72岁村民储吉佑家,肖文君、李浪等爬上房梁,检查线路故障原因,恢复了电视机清晰画面。老人感激地说,“雷锋”远道而来,我很高兴呀。
学校专职团委副书记彭琳说,“三下乡”在三和村,这是第三次啦。
“八骏”齐跃闹三和
6月上旬,笔者涉足三和村,顿觉空气清新,凉爽可人。问“八骏”在哪?“上车吧”,吴志兵驱车搭乘笔者,参观游览三和村。
杨梅、金秋梨、西瓜、山核桃、葡萄等,硕果累累,爬满全村山山岭岭、田间地头,数以万亩计。正值杨梅成熟,红星点点,遍野吐芳。
最亮眼的,是1200亩杨梅园,大棚绿树,参差披挂。果大殷红、酸甜适度、富含维生素的靖州杨梅特色,在这里找到注脚。今年全村产梅2000吨,收入近200万元。
吴志兵告诉笔者,针对靖州杨梅鲜果利用率低现状,学校工作队着力开发去核杨梅产品,试图解决杨梅深加工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足问题。目前此项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
车子转向马园万亩中药材基地。红豆杉、银杏、松树林,与黄精、玉竹、白及、铁皮石斛、射干等“林下经济”,蓊蓊郁郁,交相辉映,芳香喷人。
(山清水秀三和村。文羽 摄)
(校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与村民共情高歌《社会主义好》。文羽 摄)
路过飞山湖。湖面清澈如镜,浓荫蔽日,古木参天,“地涌金莲”“擎天一柱”景点,以及若隐若现的苗侗民居,将湖面紧紧环绕。如果说,飞山湖是一颗硕大的绿宝石,那么,山麓的120亩清源茶园,正是点睛的画笔。
前一天,学校师生到茶园,与茶农茶商交流,传播茶艺茶道、品鉴方法,提升“飞山茶”品牌的艺术感。
小车走在宽阔平坦的产业路上,扫过金绿相间的层层稻浪,嬉笑打闹的人群,嘀嘀行驶的大小汽车、摩托车,幢幢木屋与洋房点缀其间,好一幅美丽乡村图。
湘人职院副校长刘云霞介绍,三年多来,学校为三和村乡村振兴事业,争取项目资金1300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50万元,用于城市自来水网管延伸项目;投入800万元,保障村道拓宽优化项目稳步推进。推动飞山景区成功升级挂牌4A级景区。该村“仓储物流”产业,获怀化市“真抓实干奖”。
这何止“八骏”?
三和村党总支书记储昌皇说,我村乡村振兴,熔铸了包括乡振队在内的湘人职院广大师生的智慧力量。校党委书记徐厌平、校长钟秋明、党委副书记李啸川、副校长唐海波、刘云霞等多次深入三和村,了解村情民意,考察和争取各产业、基础设施项目,为党建引领掌舵,为“五个振兴”把脉,为苗侗百姓献爱。学校的作风,值得全村91名党员干部、3000多村民学习。
待到山花烂漫时,三和如虎添翼日。
作者:杨丹
责编:李传新
一审:杨丹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