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9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黄梅 李梓潇)一架绣绷、一缕丝线、一枚银针,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一位绣娘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将一幅幅画作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锦缎之上,于指间绘就潇湘绣梦,传承千年绣美。
她是一名“90后”,如此飞针走线已16年,并带出了一批“00后”徒弟。
她就是彭娟,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湘绣鬅毛针第五代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罗利香、李露、成新湘、邬春艳等国家级和省级大师将湘绣精湛技艺和文化内核一一传授于我,我也将不负众望,积淀非遗技艺之精华,培养一批‘00后’湘绣传承人,让非遗传下去、深扎根、结硕果。”刺绣间隙,彭娟向记者讲述她与湘绣“双向奔赴”的故事。
耐得住寂寞,一笔千针绽芳华
湘绣工作室外的博物馆,参观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湘绣工作室内,彭娟飞针走线,心静如水。弹指之间,一晃便是十余载。
时间拨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湘西土家族姑娘,彭娟从小接触少数民族服饰,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十分感兴趣。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期间,她与湘绣邂逅,一见倾心。“湘绣是有灵魂的,绣花花生香,绣鸟可听声,绣虎会奔跑,绣人能传神,这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毅然决定从服装设计专业转至学习湘绣。” 彭娟回忆道。
2008年,彭娟作为首批校企订单式培养的“90后”湘绣传承人之一,入职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从平绣、乱针绣、双面全异绣等不同绣法,到掺针、钩针、旋游针、刻鳞针、鬅毛针等不同针法,再到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不同作品,彭娟耐得住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青春岁月刺绣在一幅幅精美作品之中。
“首批校企联合培养的70多位同学,现在留下来的,只剩20多位了。” 彭娟介绍,刺绣讲究精细功夫,一幅优秀作品的诞生,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的打磨。期间如果绣了几遍还绣不好,那就得剪掉“归零”,从头再来。“在早期学习过程中,刺绣是非常煎熬的。”彭娟觉得。
潜心耕耘十余载,湘绣这位“严苛”的老师,也终于给了彭娟积极反馈。彭娟打破湘绣传统绣法,通过反复拆绣和抽、钉、拔、理等步骤,不断铺绣和固定,用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双面绣《蒲公英》,使得蒲公英蓬松毛绒的质感得以体现,看上去逼真自然。在创作《雪霁》作品时,她通过把原本光滑的绣线打毛,再钉上,让白雪呈现出蓬松轻盈又富有厚度的质感,这种刺绣方法也获得刺绣大师和业内前辈的认可。
对于非遗技艺,为何越深耕越坚定越热爱?彭娟回了记者两句话——“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传承湘绣技艺、推动非遗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玩得转创新,跨界融合蹚新路
千年非遗技艺,若只着眼于传承,还远远不够。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投身非遗传承大潮中,并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推动传统艺术“牵手”现代生活“出圈”,让非遗湘绣玩出新花样、闯出新天地。
“这款非遗文创产品太有创意了,放在手中一会,爱晚亭旁边的枫叶便从橘色变成黄色,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而且科技感满满!”暑期,一群前来湖南湘绣博物馆研学的学生,对《枫林爱晚》文房盒爱不释手。
据彭娟介绍,她参与刺绣的《枫林爱晚》文房盒,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成新湘团队研发。该作品采用温感变色蚕丝线,这个技术运用于蚕丝材质尚属首次。产品材质上选用紫光檀和黄铜配件相互映衬,沉稳的木料色泽与质感厚重的黄铜,配上精美湘绣,体现出儒雅文人气质。
近年来,省湘绣研究所与长沙博物馆合作,首次运用AI数字技术,开发了一套以长沙博物馆镇馆文物青铜器为原型的数字湘绣明信片;湘绣作品《喜上枝头》,运用了79天防污耐磨纳米处理测试,并采取46色天然蚕丝线、17种针法的刺绣尝试,曾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通过一代代湘绣人的努力,湘绣文创产品从无到有,发展到首饰、挂饰、收纳盒、冰箱贴、台灯、充电宝等诸多品类,受到新一代消费者的喜爱,真正“潮起来”。
“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创是《繁花》系列饰品,自上市以来已售出超3000件套。”彭娟介绍,湘绣早已撕掉“高大上”“价值不菲”等标签,既美观、实用,又亲民、平价的非遗文创产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现在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带了五六名徒弟,她们都是‘00’后,脑洞大、思维活、创意多。未来,我想带领‘00后’湘绣人,通过一针一线,接力传承千年非遗之美,‘绣’出时代芳华。”彭娟对未来充满期待。
作者:黄梅 李梓潇
责编:周培
一审:黄梅
二审:王一辰
三审:蒋玉青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