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

打开
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这10个湖南与非洲的故事打动人心
新湖南 • 经济要闻
2024-09-06 14:36:26
首页头条收录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中非领导人围绕“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商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大计。

中非友好穿越时空、跨越山海、薪火相传。湖南,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省份,在中非友谊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非洲有句谚语“同路人才是真朋友”。这10个湖南与非洲的故事,记录下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的动人点滴。

1、一块橡胶的“魔法”

科特迪瓦,非洲第一大天然橡胶生产国。这里有着成片繁茂的橡胶林,但因为缺乏加工厂和正规收购渠道,橡胶原料经常大量积压。

(2024年7月14日,科特迪瓦迪埃奎市东边的橡胶林内,胶农文森特·姚正在割胶。文森特·姚的合作社每年可向美兰供应约480吨杯胶,收入达216万元人民币。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陈萌 摄)

美兰集团7年时间在科特迪瓦投资建设3家橡胶加工厂。目前,3家工厂的年产能总计约40万吨,相当于科特迪瓦橡胶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迪埃奎工厂是非洲单体产能最大的天然橡胶加工厂,为工厂供胶的胶农超过3.5万名。

以前出口原料,现在出口橡胶制品,产品附加值翻了几倍。“没想到,靠收杯胶过上了好日子。”供应商斯坦尼斯拉斯·波易说。

(2024年7月14日,航拍科特迪瓦迪埃奎市美兰橡胶加工厂。由于该厂的投产,在马路对面的哈布里·格洛德村由原来的十来户人家,发展成为有一两千人居住的大社区。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陈萌 摄)

“一块橡胶,让我们更加亲密无间。”科特迪瓦橡胶和油棕委员会卡瓦利区代表康赫·吉恩·伊夫·克劳迪奥表示。

2、“云端丝路”上的双向奔赴

2014年,湖南小伙杨涛在肯尼亚创立跨境电商平台Kilimall,这是中国人在非洲大陆创立的第一家电商企业。

“在非洲,信任是非常宝贵的‘商品’。”杨涛说,湖南人做事就是“耐得烦”,“订单一笔一笔完成,信任一点一点累积”。

(2023年4月20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Kilimall快递小哥载着十余件包裹,骑着摩托车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蒙巴萨路上。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王珏 摄)

Kilimall在当地自建物流体系,商品最快可当日送达;建立1500个非洲版“菜鸟驿站”——Kilishop,解决非洲大部分地区没有标准门牌号,送货上门难度大、效率低的难题。

现在,Kilimall电商平台上有100万多种商品可供选择,高峰期每天有超10万件商品从这里发出;近3000个非洲青年创业者在平台上开了自己的小店,为中国及非洲本地创造近2万个就业机会。

(2023年4月20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马卡科斯县姆洛隆戈阿西商业园区,员工在Kilimall海外仓里将商品包装后出库。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王珏 摄)

非洲人的“购物车”里,常常装满各类中国特色商品;肯尼亚的玫瑰花,最快14小时就能运抵长沙……中国商品与非洲好物在“云端丝路”上实现双向奔赴,中非携手走向数字经济“星辰大海”。

3、在西非沙地上种出青青菜园

湖南人的饭桌上,辣椒炒肉是一道家常菜。在西非的塞内加尔,一碗辣椒炒肉中也有着“湖南味道”。

塞内加尔北临撒哈拉沙漠,靠近赤道,常年高温,晴天干得要命,雨天涝得不行,当地蔬菜难以完全自给。

(2024年7月18日,塞内加尔达喀尔市桑加勒卡姆村,中国农业专家周建鹏在辣椒大棚与当地村民查看辣椒长势。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陈萌 摄)

2017年,43岁的益阳市赫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周建鹏带领10名专家,来到塞内加尔开展农业技术援助。7年来,周建鹏与团队专家克服气候、土壤等诸多不利条件,推广了17种优良蔬菜品种,传播14项蔬菜种植技巧,让当地蔬菜产量大幅提升。

“中国农业组开展农业培训、蔬菜生产试验、传播种植技术,真正为蔬菜生产增值。”塞内加尔农业部培训司司长塞里涅·西塞说,期待中国援塞内加尔农业组能扩大示范点,帮助塞内加尔实现蔬菜自给自足。

(2024年7月18日,塞内加尔达喀尔市桑加勒卡姆村中国援塞内加尔农业组蔬菜点。40多岁的乔玛一边在蔬菜点打工,一边经营自家菜园,月收入高的时候折合人民币1万多元,这两年家里还新修了楼房。乔玛说:“端起碗,就会想起中国专家。”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陈萌 摄)

4、冈比亚人民爱吃“China rice”

2019年,冈比亚青年穆萨·达博放弃在美国年薪十万美金的通信工程师工作,回到家乡种田。一开始种了3公顷地,稻谷收获时碰上雨季被淹,亏损了不少。在他准备放弃时,中国的农业专家来了。

“85后”长沙青年黄智带领隆平高科6位农业专家,把中国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方法“搬”到冈比亚,把培训课堂开进田间地头,为当地培育出一批批农机手和维修人员。

(2024年7月19日,冈比亚中河区萨普地区,隆平高科援冈比亚农业专家黄智( 右二)在教当地农民育秧。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陈萌 摄) 

5年过去,玛诺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连年扩增,每公顷产量提高到7吨,发展成为冈比亚最大,也是冈比亚首个全机械化农场。

“2023年,冈比亚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纪录,离不开中冈农业合作。”冈比亚农业部部长登巴·萨巴利说。许多冈比亚人认为中国专家种的水稻好吃,将其称作“China rice”。

(2024年7月19日,冈比亚中河区萨普地区,当地村民在空地上晒谷子。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陈萌 摄)

穆萨·达博委托前来采访的湖南日报记者把他种植的大米,送到湖南,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师致敬。

中国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扎根。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袁老的禾下乘凉梦终将在非洲土地上成为现实。

5、“游”到埃塞俄比亚的“Mrs Fish”

9月4日,“她赴非洲教养鱼21年带3000名学生”这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热搜主人公就是湖南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望。

2013年,38岁的何望来到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农职院——阿拉格农职院援教,却发现这个面积相当于4100个足球场的农职院,连一个教学用的鱼池都没有。

(2024年7月5日,埃塞俄比亚阿拉格农职院,何望(左二)和当地人在晾晒罗非鱼。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易昂 摄)

没有鱼池怎么教学生养鱼?何望撸起袖子,带着教职工、学生一起,花5个月时间,在学校建起了第一个鱼池,也是埃塞俄比亚教育系统第一个水产示范基地。这些年,何望在阿拉格农职院一共帮建了16个鱼池。

2019年,由何望领着两国教师共同编写的《Fish Production》(《渔业生产》)正式出版。这本32万字的教材再创“第一”——埃塞俄比亚第一本水产养殖类教材。

(2024年7月5日,阿拉格农职院,何望(左一)和农民阿恩德拉一起查看罗非鱼生长情况。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易昂 摄)

21年,10次赴埃塞俄比亚传授养鱼技术,何望培养了3000多名水产专业学生和一批当地农民,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Mrs Fish(鱼女士)”,获得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颁发的贡献奖。埃塞俄比亚劳工与技能部专家说:“何老师来了,让我们吃上自己养的罗非鱼,为这里的农民和渔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效益。”

6、东非大草原上有个名叫“China”的马赛男孩

如果不曾来过,我们不会知道,东非大草原上,有个3岁的马赛族小男孩名叫“China”。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引领和推动下,2016年,湖南省地质院选派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程师邱成府等4人远赴肯尼亚,支持当地采矿业发展。

(2024年7月9日,肯尼亚纳洛克郡,邱成府(右二)带着马赛人学徒在矿区寻找金矿石。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易昂 摄)

来到广袤的东非大草原,邱成府发现,找金,如同大海捞针。米格里金矿带是肯尼亚唯一有工业化开采记录的金矿带,但现有地质勘查资料很少。邱成府与团队成员持续开展地质技术攻坚,终于点石成“金”。

让肯尼亚米格里矿业局局长约书亚·博伊约感动的是,邱成府团队在地质勘查作业中,会按照中国规范要求,认真记录每一个步骤,精细绘制成一张张图纸。他说:“这将是肯尼亚矿业史上非常宝贵的资料!”

(2024年7月10日,肯尼亚纳洛克郡,当地学生在湖南省地质院援建的赛利亚小学上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易昂 摄)

湖南地质人严格执行中国“绿色矿山”标准,用心呵护东非大草原,赢得了马赛人的支持。今年56岁的杰克森没有来过中国,3年前,他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叫“China”,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7、“津巴布韦小姐”学中医

今年27岁的津巴布韦女孩夏洛特,当过模特、房屋中介,还是2022年“津巴布韦小姐”冠军。她从来没想过,如今自己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中医针灸师。

2023年,中国(湖南)第20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来到这里,夏洛特亲眼见证中风两年的父亲在接受湖南中医医生胡莎的针灸治疗后,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来自中国的“神奇银针”,引起了她的强烈好奇心。

(2024年7月25日,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帕瑞仁雅塔瓦医院,中国(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胡莎带着徒弟夏洛特为面瘫患者做针灸。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童迪 摄)

胡莎欣然接受了这个“非洲徒弟”,一有空就给她讲解中医理论,为患者治疗时手把手带着她,出去义诊也邀请她一同参与。一些当地患者不会英语,夏洛特就用绍纳语和他们沟通,为胡莎当翻译。中非师徒俩其乐融融。

现在,夏洛特在中国—津巴布韦中医药中心做志愿者,负责分诊工作。她说,当地民众对中医文化和针灸治疗认可度很高,中心每天接诊30至60名患者,预约排到了今年12月以后。

(2024年7月25日,津巴布韦东马绍纳兰省Seke社区,湖南(湖南)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员胡莎和徒弟夏洛特带领当地居民打八段锦。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童迪 摄)

“中国医生和中国医术都很棒,等我学会以后,就能帮助自己的家人和更多的津巴布韦人民。”对于未来,夏洛特满怀憧憬。

8、为了修路,他在埃塞俄比亚一待22年

2002年,21岁的湖南路桥集团员工廖力来到埃塞俄比亚。22年来,他只干一件事——修路。

廖力记得,第一次到埃塞俄比亚时,从首都机场到项目部约400公里,用了整整两天才到。一路颠簸,途中换了四次轮胎。当时,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仅有两条主干道,整个国家的路网绝大多数是坑洼不平的砂石路。

(2024年7月27日,埃塞俄比亚图卢波路镇,湖南路桥埃塞分公司负责人廖力(左)和助理马斯特查看施工图纸。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童迪 摄)

异国他乡,挑战不断。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廖力主动学习当地语言阿姆哈拉语,五个月后可以与当地员工顺畅交流;从技术员干起,肤色晒成巧克力色,第一次回国探亲时父母都不敢认。20余年下来,廖力跟随公司累计参与修建16条公路,总里程长达1500多公里。

2023年上半年,因为在建设法吉纳-奥姆水库文旅公路项目中的出色表现,湖南路桥埃塞分公司获得由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亲自颁发的“杰出贡献嘉奖”。

(2024年7月27日,埃塞俄比亚,湖南路桥埃塞分公司修建的图卢波路-克拉项目穿过小村庄。从图卢波路镇到克拉镇,以前全是土路,要翻过几座山,开车需几个小时。公路修通后,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童迪 摄)

廖力的非洲朋友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埃塞俄比亚公路局局长穆罕默德·阿布杜拉曼。这个相识十余年的老朋友说:“希望廖力能在这里再待20年,与我们一起见证埃塞俄比亚迈向现代化。”

9、在“高山王国”,筑“最好的大坝”

非洲南部的莱索托,每一寸土地都在海拔1300米之上,有“高山王国”之称。由于降水分布不均,旱涝频发,这里的百姓视水如金。

耸立在普特萨那河上的麦特隆大坝,由中国水电八局承建。拦河筑坝而成的麦特隆湖,解决了莱索托三分之一人口的用水问题,被誉为“中非共赢典范”。“中国建设者从大坝接水进村,我们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麦特隆村酋长哈雷巴托愉快地分享村里的变化。

(2023年4月25日,莱索托首都马塞卢市郊麦特隆大坝。湖南日报全媒记者 易昂 曾冠霖 摄)

距离麦特隆大坝东北约130公里的莫霍特隆市马不拉尼镇,是南部非洲最高点。高地大坝项目是中国水电八局承建的又一个超级水利水电工程。2023年5月23日,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高地项目二期工程开工仪式说,高地项目是千秋大业,将造福南非、莱索托两国人民。

参与建设麦特隆大坝的当地人莫夫卡,如今又出现在高地大坝的建设队伍中。“跟着‘中国师傅’一起,我们一定能将高地大坝筑成非洲最好的大坝。”莫夫卡信心十足。

(2023年4月24日,莱索托高地大坝项目,中国建设者和当地工人合影。湖南日报全媒记者记者 易昂 曾冠霖 摄)

10多年来,一批批湖南建设者万里奔赴,在非洲的河流上,兴建10余座大坝,治水兴水、惠泽民生。

10、2.4万多台!湖南工程机械成为非洲“工地明星”

据统计,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各国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

基础设施加快互联互通,离不开工程机械设备。2002年,三一集团将非洲作为企业国际化的起始站,首个出口订单2台平地机出口摩洛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17岁“高龄”的中联重科起重机依然担当施工主力,成为“中国制造”可靠质量的有力见证。

(2023年4月26日,南非约翰内斯堡,南非ZLT起重机公司,一台产自2007年的中联重科起重机依然在使用。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昂 曾冠霖 摄)

彼时,欧美品牌深耕非洲多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在当地一开始“卖不动”。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耕耘异国他乡,“量身订制”产品,完善市场布局,湖南工程机械靠着产品硬实力与服务软实力,赢得尊重与信任,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肯尼亚、赞比亚等多国政要都曾驾驶三一挖掘机,为国家重要项目开工破土。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区域,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其中的“标志塔”堪称“非洲第一高楼”。在该项目中,中联重科塔机、施工升降机、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泵等设备组建的“小绿奇迹军团”从动工到封顶全程参与,提供了关键设备保障。中联重科提供资料图

从“世纪铁路”到“非洲第一高楼”,从非洲第一大水电站到世界最大单体炼油厂,湖南工程机械设备参与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项目建设,成为“工地明星”。目前,湖南工程机械企业在非洲的设备保有量达到2.4万多台。非洲市场排名前三的中国工程机械品牌中,湖南占其二。

统筹:朱定

策划:李伟锋 曹娴 黄晓辉

记者:彭可心 胡盼盼 王为薇 何金燕 王亮 周阳乐

责编:黄利飞

一审:黄利飞

二审:曹娴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 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